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研究沉默转移相关基因1(MTA1)对肝癌细胞黏附、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在肝癌细胞中转染MTA1 siRNA、siRNA control,同时以不做转染的细胞作为对照,qRT-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细胞中MTA1的表达水平,MTT检测细胞增殖,细胞黏附试验检测细胞黏附能力,Transwell小室检测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上皮钙黏附素(E-cadherin)、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神经型钙黏素(N-cadherin)蛋白水平,明胶酶谱实验检测MMP-2和MMP-9活性。结果:细胞中转染MTA1 siRNA能够下调肝癌细胞中MTA1 mRNA和蛋白水平,转染siRNA control对细胞中MTA1 mRNA和蛋白水平没有影响。沉默MTA1后的肝癌细胞存活率和黏附率降低,侵袭细胞数目减少,与没有转染的细胞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沉默MTA1后的肝癌细胞中MMP-2、MMP-9蛋白水平及活性降低,细胞中E-cadherin蛋白水平升高,N-cadherin蛋白水平降低,与没有转染的细胞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沉默MTA1抑制肝癌细胞黏附、迁移和侵袭能力,作用机制与抑制细胞分泌MMP-2、MMP-9及抑制细胞EMT有关。 相似文献
12.
背景:由于肝门部解剖学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肝门部胆管癌长期以来都是外科治疗中的难点。
目的:评价肝、胰头、十二指肠联合切除并肝移植治疗晚期肝门部胆管癌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方法:对1例Bismuth分型为Ⅳ型且合并肝门部及胰头后淋巴结转移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实施肝、胰头、十二指肠联合切除并原位肝移植。肝移植后初期采用激素、他克莫司及吗替麦考酚酯三联免疫抑制治疗,激素用量较常规小并迅速撤除。对早期肝功能及胰腺功能进行连续观察,并对肿瘤标志物CA19-9进行监测。
结果与结论:病理报告为中、低分化性肝门部胆管癌侵犯左、右肝管并肝方叶、肝门部及胰头后淋巴结有转移,胰头、十二指肠及切除部分胃未见癌侵犯。肝移植后患者肝功能恢复顺利,胰腺内、外分泌功能保持良好,CA19-9降至正常。术后1个月患者痊愈出院,随访1年,患者仍生存。说明肝、胰头、十二指肠联合切除并肝移植治疗肝门部胆管癌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快速康复外科(FTS)在肝胆外科应用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我院2010年6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肝胆外科接受不同手术治疗的98例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围手术期采用传统处理方法,实验组采用FTS围手术期处理方法,术后检测第1、3、5、7天的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IgA、IgG、CD4、CD8的阳性细胞值,CD4/CD8的比例,同时术后观察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 实验组术后血清CRP、IL-6、IgA、IgG水平在术后第1、3、5天明显高于对照组,较对照组更快恢复术前的水平;CD4、CD8的阳性细胞值,以及CD4/CD8的比例在术后第1、3、5天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且实验组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术后并发症与对照组基本一致.结论 FTS应用于肝胆外科术后患者的免疫功能恢复得更快,应激反应较低,有利于患者术后快速的康复,而且是完全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B超引导下经皮集束射频消融(RFA)治疗肝血管瘤的安全性和近期疗效。方法 2008年7月至2010年8月在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集束射频治疗肝血管瘤共37例,41个病灶,术后通过B超检查及CT增强扫描评价RFA疗效。结果 全部病例均顺利完成RFA治疗,所有病例无大出血、膈肌损伤、气胸、腹膜炎、肝脓肿、胆漏等严重并发症发生。3月后随访,均完全缓解,缓解率达100%,肿瘤平均直经缩小65.3%(49.3%~86.8%。结论 在掌握好技术规范的前提下,RFA治疗肝血管瘤具有不需全麻、创伤小、病人易接受、安全、可靠等特点,可作为肝血管瘤治疗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5.
16.
17.
目的探讨腹腔镜肝叶切除术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对25例肝血管瘤、肝癌等患者行腹腔镜规则性肝叶切除术,并对围手术期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5例患者中除1例因术中肝中静脉破裂发生大出血而中转开腹外,其余均完成了全腹腔镜下肝叶或肝段切除。术中出血量100~1 200 ml,平均400 ml;11例患者术中未输血,14例患者输血200~1 000 ml,平均400 ml。手术时间0.8~4.0 h,平均2.3 h。全部患者无一例发生胆汁漏、感染等并发症,均于术后5~10 d(平均8 d)出院。结论腹腔镜肝叶切除是安全、可行的,对肿瘤直径超过9 cm且有大血管受侵犯的肝癌患者应慎重。 相似文献
18.
背景:由于肝门部解剖学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肝门部胆管癌长期以来都是外科治疗中的难点.目的:评价肝、胰头、十二指肠联合切除并肝移植治疗晚期肝门部胆管癌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对1例Bismuth分型为Ⅳ型且合并肝门部及胰头后淋巴结转移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实施肝、胰头、十二指肠联合切除并原位肝移植.肝移植后初期采用激素、他克莫司及吗替麦考酚酯三联免疫抑制治疗,激素用量较常规小并迅速撤除.对早期肝功能及胰腺功能进行连续观察,并对肿瘤标志物CA19-9进行监测.结果与结论:病理报告为中、低分化性肝门部胆管癌侵犯左、右肝管并肝方叶、肝门部及胰头后淋巴结有转移,胰头、十二指肠及切除部分胃未见癌侵犯.肝移植后患者肝功能恢复顺利,胰腺内、外分泌功能保持良好,CA19-9降至正常.术后1个月患者痊愈出院,随访1年,患者仍生存.说明肝、胰头、十二指肠联合切除并肝移植治疗肝门部胆管癌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后3年生存率与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HIT)基因表达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180例,根据患者术后3年生存情况分成生存组、死亡组,比较两组临床特征,分析术后3年生存率与临床特征的关系。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FHIT基因表达对患者3年内生存的预测价值,采用Cox回归性分析明确FHIT基因表达与原发性肝癌术后3年生存率的关系。结果随访3年,在180例患者中,有118例生存,占65.56%,有62例死亡,占34.44%。生存组高分化、肿瘤Ⅰ~Ⅱ期、肿瘤5 cm、无淋巴结转移占比分别为51.69%、50.85%、65.25%、74.58%,高于死亡组的17.74%、19.35%、27.42%、32.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HIT基因灰度值预测原发性肝癌患者3年内生存的曲线下面积为0.736(标准误=0.041,P0.001,95%CI=0.655~0.817)。Cox回归性分析提示FHIT基因表达、分化程度、临床分期、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是原发性肝癌术后3年内生存率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FHIT基因对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后3年生存率有一定预测价值,且它是患者术后3年生存率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究实时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在活体猪肝多次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首先建立活体猪肝不完全消融灶模型,然后由实时CEUS指导二次RFA,并且RFA术后予实时CEUS评估消融效果。另外在活体猪肝不完全消融灶模型的基础上由实时CEUS指导RFA,RFA术后予实时CEUS评估消融效果,并将消融灶分为完全消融组和不完全消融组,将不完全消融组中的半数消融灶在实时CEUS指导下补充RFA直至实时CEUS判断为完全消融。实验结束后对消融灶行病理检查,最后将CEUS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相比较。结果 本实验用7只活体猪肝共产生二次射频消融灶31个,实时CEUS评估有10个不完全消融,21个完全消融,病理检查示9个不完全消融,22个完全消融。实时CEUS指导二次RFA的完全消融率为71%,不完全消融率为29%。实时CEUS判断消融灶残留的准确性为83.9%,敏感度77.8%,特异性86.3%,并且CEUS与病理检查判断消融灶是否完全消融结果的McNemar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两种判断结果是相一致的。另外3只活体猪肝多次射频消融实验中,证实CEUS判断无残留的消融灶病理检查也证实真的无残留,而有残留的消融灶内病理检查时也发现有正常肝细胞的残留。结论 实时CEUS能准确的指导活体猪肝进行多次RFA,并且能为活体猪肝的多次RFA疗效评估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