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78篇
  免费   153篇
  国内免费   114篇
耳鼻咽喉   42篇
儿科学   13篇
妇产科学   53篇
基础医学   162篇
口腔科学   18篇
临床医学   441篇
内科学   256篇
皮肤病学   18篇
神经病学   44篇
特种医学   69篇
外科学   160篇
综合类   803篇
预防医学   423篇
眼科学   21篇
药学   243篇
  4篇
中国医学   274篇
肿瘤学   101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76篇
  2022年   70篇
  2021年   73篇
  2020年   60篇
  2019年   83篇
  2018年   92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68篇
  2015年   78篇
  2014年   152篇
  2013年   144篇
  2012年   194篇
  2011年   196篇
  2010年   159篇
  2009年   175篇
  2008年   174篇
  2007年   147篇
  2006年   210篇
  2005年   184篇
  2004年   133篇
  2003年   131篇
  2002年   76篇
  2001年   71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2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1.
目的:观察多种激光联合治疗睑分裂痣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以为提高睑分裂痣治愈率提高可行性方案。方法:对20例睑分裂痣患者进行超脉冲CO2、调Q755nm激光和810nm半导体激光联合治疗。先采用超脉冲CO2激光治疗仪对皮损进行轻微的剥脱性治疗,治疗达一定深度后再用调Q755nm激光治疗,如果分裂痣表面有毛发,待皮损颜色恢复正常或明显减退后用810nm半导体激光进行脱毛治疗。每次间隔时间3~6月。治疗结束后6个月进行随访,以统计治疗效果,同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所有患者经过1~3次联合治疗后,痊愈11例(55%),显效8例(40%),好转1例(5%),总有效率100%。2例出现浅表瘢痕,1例出现轻度色素脱失。结论:采用超脉冲CO2激光、调Q755nm激光和810nm半导体脱毛激光联合治疗睑分裂痣,操作简单,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12.
目的观察0.05%环孢素A纳米粒滴眼液对干眼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新西兰兔24只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阴性对照组、0.05%环孢素A滴眼液组、0.05%环孢素A纳米粒滴眼液组,每组6只。利用东莨菪碱诱导干眼模型,造模成功后开始实验干预:阴性对照组不予处理;0.05%环孢素A滴眼液组及0.05%环孢素A纳米粒滴眼液组分别给与相应滴眼液,3次/天,共持续28天。在干预第1、2、3、4周分别进行Schirmer I(SIT)试验、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素染色(CFS)检测。并于干预结束后光镜下观察结膜组织的病理学改变。结果与空白组相比,造模后各干预组泪液分泌量明显减少、泪膜破裂时间显著缩短(P<0.05)。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干预后同时段0.05%环孢素A滴眼液组及0.05%环孢素A纳米粒滴眼液组泪液分泌量增加、泪膜破裂时间延长,干预第1周改善效果最为明显,且0.05%环孢素A纳米粒滴眼液组效果更为显著(P<0.05)。造模后结膜上皮结构紊乱,杯状细胞反应性增多、胞浆丰富,固有层炎性细胞浸润增多。0.05%环孢素A滴眼液组及0.05%环孢素A纳米粒滴眼液组干预4周后,结膜上皮形态排列结构趋于规则,杯状细胞数量减少、胞浆丰富,固有层炎性细胞浸润减少,且0.05%环孢素A纳米粒滴眼液干预效果更为显著。结论0.05%环孢素A纳米粒滴眼液能够有效改善干眼症状,且效果优于传统的0.05%环孢素A滴眼液。  相似文献   
113.
114.
 目的 探讨慢性便秘(CC)患者生物反馈(BF)疗法的疗效预测因素。方法 对70例CC患者进行BF治疗,治疗前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生活质量汉化版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及生活方式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同时对患者进行肛门直肠测压。治疗前后通过症状积分量表评定患者5项主要症状,以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变化作为BF疗效判断指标,对治疗前采集的可能影响BF疗效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得出BF疗效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F疗效与生活质量中的“生理职能”维度呈正相关(r=0.256,P=0.031),与SDS评分(r=-0.315,P=0.007)、初始感觉阈值(r=-0.278,P=0.020)呈负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SDS评分(β=-0.263,P=0.033)、初始感觉阈值(β=-0.281,P=0.013)是BF疗效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存在抑郁倾向、直肠低敏感的CC患者BF疗效较差,采用相应的治疗措施有助于优化BF疗效。  相似文献   
115.
目的 初步探讨广州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临床及首诊高分辨率CT(HRCT)影像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2日至30日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确诊的91例COVID-19患者,其中男39例、女52例,中位年龄50(33, 62)岁,分析91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及HRCT特点。结果 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70例,咳嗽57例,以干咳为主(39例)。首次HRCT有24例COVID-19患者呈阴性表现,67例HRCT有异常病灶,主要表现为肺内磨玻璃影65例、病灶内合并血管束增粗64例、病灶邻近胸膜增厚50例、间质间隔增厚47例、斑片影42例。所有患者均未见肿大淋巴结。病灶分布:双肺弥漫分布的2例,多发57例,单肺叶出现8例;病灶主要分布于胸膜下46例,肺下叶分布为著39例,上叶为著7例,在肺内无明显分布特征的有13例。结论 广州地区COVID-19早期影像主要表现为多发磨玻璃影,以胸膜下及下肺野多见,多有肺间质间隔的增厚,广州地区COVID- 19轻型及普通型患者比例较高,部分确诊患者首次HRCT呈阴性表现,对于HRCT呈阴性的患者,应及时复查。  相似文献   
116.
目的探讨铅暴露对星形胶质细胞(AS)中GLAST和GLT-1蛋白表达及转运体功能的影响。方法取出生1~3 d Wistar大鼠的仔鼠星形胶质细胞进行原代培养,以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染色鉴定细胞纯度后,进行0(对照组)、50、100、200及400μmol/L乙酸铅染毒,染毒时间为72 h。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并采集图像;以AlamarBlue法检测细胞活力;以Western blot法检测GLAST和GLT-1蛋白的表达;以同位素标记法测定谷氨酸转运体功能。结果 50和100μmol/L铅暴露组的细胞形态与对照组相比,未见明显改变;200μmol/L铅暴露72 h后,少量细胞开始脱壁,细胞间隙增大;400μmol/L铅暴露组细胞变大,突起变短或消失,脱壁细胞数量明显增多。与对照组相比,各浓度铅暴露组的AS活力均降低(P0.05),100、200和400μmol/L铅暴露组的GLT-1蛋白含量下降(P0.05),但各浓度铅暴露组的GLAST蛋白含量无显著改变。100、200和400μmol/L铅暴露组的3H-Glu放射性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铅暴露可明显抑制AS中GLT-1蛋白的表达,并导致AS的Glu转运体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117.
新一轮医院评审提出了管理模式从粗放的行政化管理转向精细的信息化管理的指导原则,同时引入了自我评价理念和评建并举制度。围绕原卫生部《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结合日常质量管理工作,利用信息化、网络化技术,建立了基于多层B/S架构的评审管理信息系统,并遵循PDCA质量改进模式,按照计划组织、执行落实、检查复核与评价改进的工作流程开展信息化评审与质量自评。评审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帮助医院建立起了一整套规范化的自评流程,提升了医院的自评能力.推动了院内质量监测和改进机制的建立,完善了医院的质量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18.
目的调查多家医院住院癌症患者对止痛用药认知状况,为改善镇痛药三阶梯用药提供参考。方法调查多家二级以上医院2013年度159例住院癌症患者对止痛药物使用认知度,并对用药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大多数患者认为疼痛是可以通过药物进行控制,但对应用药物知识掌握认识不足。有151例患者(占97.37%)对疼痛是否可以通过药物进行控制持肯定态度;回答按医嘱按时服药93例(占58.49%),回答痛时服66例(占41.51%);认为注射止痛效果注射效果好于其他方法 109例(占68.55%);担心使用止痛药物会出现副作用的130例(占87.76%);对用药出现副作用后处理,回答马上停药57例(占35.85%),认为止痛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为病情加重53例(占33.33%),认为是药物无效38例(占23.90%)。结论部分癌痛患者对应用止痛药物相关知识认识不足,医、药、护三方加强对患者及家属应用癌痛药物宣教,提高用药依从性和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9.
目的 编制科学、规范的炎症性肠病患者症状群评估量表,并进行信效度检验。 方法 以症状经历模型为指导,通过文献回顾、德尔菲专家函询形成量表初稿;对条目进行描述性定义后进行小样本预调查,根据患者反馈完善量表。便利选取2019年6月—9月在江苏省4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消化科门诊就诊或住院的150例炎症性肠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运用SPSS 20.0对数据进行项目分析,测定量表的信效度。 结果 最终形成的炎症性肠病患者症状群评估量表包括18个条目,量表的内容效度指数为0.850,各条目的内容效度指数为0.941~1.000。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出5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7.390%。各因子与总量表间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580~0.857,总量表与炎症性肠病生活质量问卷的相关系数为0.925。总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00,重测信度为0.856。 结论 炎症性肠病患者症状群评估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引导医护人员精准、针对性地评估患者,为患者制订个性化的症状管理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0.
目的 研究吉林省2013年麻疹病毒核蛋白(Nucleoprotein,NP)氨基酸位点的变异.方法 对吉林省2013年麻疹病例咽拭子标本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NP基因片段,将麻疹病毒RT-PCR阳性产物进行测序,分析其NP基因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变异情况.结果 吉林省2013年麻疹病毒均为H1a基因亚型.以吉林省2001年麻疹病毒NP基因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为基准,2013年50份麻疹病毒RT-PCR阳性标本中有部分标本在4个氨基酸位点出现变异;在其中3个出现变异的氨基酸位点422位点(G→S)、457位点(S→G)、497位点(R→K)上,2001-2008年33株麻疹病毒中仅有个别毒株出现该3个位点的变异,而2009年、2010年、2013年在该3个位点发生如上变异的麻疹毒株所占比例分别为100%、76.9%以及32.0% ~32.6%;在第430位点,仅2013年有44.0%的麻疹病毒阳性标本出现P→S的变异.结论 吉林省2013年麻疹病毒呈现NP的氨基酸位点变异多样化,提示要关注NP的氨基酸变异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