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口腔科学   7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61篇
综合类   15篇
肿瘤学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青少年正畸治疗中影响牙根吸收的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青少年错[牙合]畸形患者正畸矫治后牙根吸收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已完成正畸固定矫治的青少年患者78例.在其矫治前后的曲面断层片上,对4个上切牙进行根尖形态的分析,以获得正畸矫治后牙根吸收的定性数据。在对受试者按年龄、性别、牙位、牙龄、拔牙与否及疗程分组后,利用SPSS12.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非参数检验分析。结果:所有正畸患者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牙根吸收,根尖形态分析显示:①牙龄ⅣA期患者比ⅢC期的患者存在更严重的牙根吸收(P〈0.01),但按年龄比较不存在显著差异;②拔牙组比不拔牙组有更加严重的牙根吸收(P〈0.01);③疗程越长,牙根吸收也越明显(P〈0.05);④牙根吸收的严重程度与性别及上切牙牙位之间无相关性。结论:在第二恒磨牙完全建验前(ⅣA期前)进行正畸治疗、不拔牙矫治、缩短矫治疗程,均可以减少正畸治疗中的牙根吸收。  相似文献   
62.
老年人上颈椎损伤微创与开放手术治疗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微创手术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老年人上颈椎损伤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1997年6月~2007年6月采用微创手术治疗上颈椎损伤患者25例,其中男22例,女3例;年龄60~86岁,平均70.3岁;新鲜齿状突骨折9例,陈旧性齿状突骨折2例,Hangman骨折5例,Jefferson骨折4例,C2、3骨折脱位3例,难复性C1、2脱位2例.同期采用传统开放手术治疗20例,其中男16例,女4例,年龄60~84岁,平均68.8岁;新鲜齿状突骨折6例,陈旧性齿状突骨折1例,Hangman骨折3例,Jefferson骨折2例,C2、3骨折脱位5例,难复性C1、2脱位3例.结果:随访6个月~10年,平均4.5年,其中死亡(与上颈椎损伤无关)5例,失访7例,得到随访微创组18例,开放组15例.微创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下地时间明显优于开放组,而X线照射次数明显多于开放组(P<0.05).微创组部分复位4例(齿状突骨折2例、Jefferson骨折2例),开放组部分复位3例(齿状突骨折1例、Jefferson骨折1例、难复性C1、2脱位1例),其余均达到满意复位.微创组术前、术后JOA评分和改善率分别为7.29±2.54分、14.37±1.40分及72.9%,开放组为6.88±2.13分、14.10±1.38分和71.2%,两组术后JOA评分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01),两组间改善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微创组术后和末次随访时VAS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P<0.001),开放组术后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较术前明显降低(P<0.001).随访时微创组和开放组各有1例齿状突骨折纤维愈合,动力位X线片未显示骨折处移位,其余均获得骨折愈合或寰枢关节稳定.微创组螺钉尾过长置于C3椎体上缘2例,其余内固定位置满意.微创组并发症有暂时性喉上神经损伤1例,螺钉松动1例;开放组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1例,钛网螺钉脱落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结论:微创手术治疗老年人上颈椎损伤安全、有效,较传统开放手术有创伤小、出血少、疼痛轻和可早期进行功能训练等优点.  相似文献   
63.
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随之增多.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在OVCF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对于不同类型骨质疏松型骨折并未进行分类治疗与分析.2005年8月-2009年12月笔者采用PKP治疗不同类型OVCF患者206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4.
65.
增加载荷分享的动力内固定对椎体骨量和骨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比较动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与相对坚强内固定对固定区椎体骨密度和骨结构的影响,探讨增加载荷分享的意义。方法24只山羊随机分为四组,每组6只。对照组:仅行脊柱椎旁肌剥离;单纯植骨融合组:切除L3后部结构,行后外侧植骨融合;坚强固定融合组:在脊柱不稳模型上行相对坚强内固定及后外侧植骨融合;动力固定融合组:在脊柱不稳模型上行动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及后外侧植骨融合。术后24周处死动物,取腰椎标本。采用定量计算机断层扫描法(QCT)测定腰椎标本固定区椎体松质骨的骨密度。在普通显微镜下观察固定区椎体骨小梁结构;并行骨形态计量学分析,计算骨小梁体积比、平均骨小梁间距、平均骨小梁厚度和骨矿化沉积速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坚强固定融合组的骨密度明显下降(P< 0.01);而动力固定融合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与对照组和单纯植骨融合组比较, 坚强固定融合组的骨小梁体积比、平均骨小梁厚度和骨矿化沉积速度均明显下降(P< 0.01),平均骨小梁间距明显增加(P< 0.05);而动力固定融合组与对照组比较各项参数的差异无显著性。光镜下可观察到坚强固定融合组固定区椎体有骨质疏松改变。结论坚强内固定对固定区椎体有应力遮挡效应;而动力椎弓根螺钉固定器能增加载荷分享,有效缓解应力遮挡效应。  相似文献   
66.
目的探讨自行设计腰椎滑移内固定器(池氏钉)的生物力学特性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比较3种的脊柱内固定器的抗拔出力及抗旋转力,并应用自制脊柱内固定器治疗腰椎滑移48例。结果生物力学试验表明,固定螺钉AF-II型与RF-II型及池氏钉-II型拔出力无显著差别,而提拉螺钉AF-II型比RF-II型及池氏钉-II型差。在旋转实验中,池氏钉-II型较AF-II型与RF-II型强,而与正常腰椎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临床应用48例,复位率达95.8%。随访10~52月,优良率达97.9%。结论池氏钉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腰椎滑移复位固定器;I度滑移,不需刻意复位;术后适当减少腰椎活动,以利于椎体融合并防止内固定器械的断裂。  相似文献   
67.
颈椎单开门两种固定方法的固定效果之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颈椎单开门不同固定方法的固定效果。方法 :新鲜成人颈椎标本 6具 ,模拟单开门椎管扩大术式 ,依次分 2组 ,A组 :单开门后 ,椎板用 10号丝线固定在对侧椎旁肌肌膜和关节囊 ;B组 :单开门后 ,椎板用 10号丝线斜拉分别固定在C2 和C7棘突。应用生物力学方法 ,测试颈椎单开门后再关门负荷及功耗。结果 :再关门过程中A组和B组的最大负荷分别为 ( 8.5 7± 1.80 )N、( 12 .93± 2 .2 3)N ;完全关门时负荷分别为 ( 8.12± 2 .17)N、( 12 .93± 2 .2 3)N ;功耗分别为 ( 0 .0 6 2± 0 .0 2 1)J、( 0 .0 83± 0 .0 2 3)J。相互间差异显著 (P <0 .0 5或P <0 .0 1)。结论 :斜拉棘突固定法固定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8.
目的 比较后路单节段与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为正确选择治疗方法提供依据.方法 对符合入选标准的37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分别进行后路经椎弓根单节段与短节段内固定,短节段组21例,单节段组16例,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4.3个月,对两组间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术后1周以及术后12个月两组间的椎体前缘高度矫正率、后凸Cobb‘s角矫正率以及椎管受堵解除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两组对骨折的复位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因此认为两组内固定的疗效均是确切的,且两组间疗效无显著性差异;切口长度、估计出血量方面单节段优于短节段,两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手术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只要掌握好手术指征,单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也是一种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可靠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9.
【摘要】 目的:探讨齿状突骨折经皮微创手术方法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7月~2010年5月因齿状突骨折在我院行微创手术治疗随访1年以上患者113例,按患者骨折的不同特点和接受手术方式的不同分成5组,组1为可复位、非ⅡC型骨折及部分骨折面整齐的陈旧性齿状突骨折患者采用经皮前路齿状突螺钉内固定术,共65例;组2为移位重、陈旧性、ⅡC型骨折或伴有寰椎前弓、后弓骨折者患者采用经皮前路颈1/2关节突螺钉内固定术,共29例;组3为联合寰椎前后弓多发骨折患者采用经皮前路齿状突螺钉联合颈1/2侧方关节螺钉内固定术,共6例;组4为移位重、ⅡC型骨折者患者,均无椎动脉高拱畸形采用经皮后路颈1/2侧方关节螺钉内固定术,共4例;组5为陈旧性骨折伴寰枢椎难复性脱位患者采用经皮显微内窥镜下松解复位植骨内固定术,共9例。记录和分析不同组别患者的骨折愈合情况、疗效和并发症。结果:113例患者术后得到12~67个月的随访,未发现弯钉及断钉现象。组1患者中末次随访7例仍见骨折线,其余患者均骨性愈合;组2中1例术后2个月发现螺钉切割,予以取出螺钉+后路开放手术,6例无植骨患者末次随访影像显示颈椎稳定,其余患者均得到骨性愈合;组3患者均骨性愈合;组4患者1例术后发现轻度前移,予以二期开放后路C1/2植骨钛缆内固定,另1例术后CT示螺钉可疑损伤椎动脉;组5患者均骨性愈合,5例症状基本缓解,3例中度缓解,1例轻度缓解。结论:不同类型齿状突骨折可以选择不同方式的经皮微创上颈椎技术治疗,只要正确选择手术方式,掌握手术适应证,可以取得安全、有效的结果。  相似文献   
70.
目的作者设计一种新型脊柱内固定器,经生物力学测试对该器械进行评价。方法取7具新鲜成人尸体T10-L4脊柱标本上,模拟L1骨折后安装该器械进行脊柱三维运动范围和前屈-压缩刚度测试。结果该器械能在屈伸、侧弯运动方向上显著加强损伤节段的稳定性(P<0.001~0.01)。使轴向旋转运动恢复正常运动范围(P<0.05)。结论新型脊柱内固定器(池氏钉)设计合理,对损伤脊柱节段固定具有较强稳定性,不失为一种较为理想的内固定器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