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8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55篇
预防医学   34篇
药学   26篇
中国医学   15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51.
[目的] 总结谢强教授运用转移兴奋灶针刺法治疗原发持续性耳鸣的经验。 [方法] 通过跟师学习及整理谢教授医案,查找相关文献,分析选穴及转移兴奋灶针刺法治疗耳鸣的机制,阐述转移兴奋灶刺法治疗原发持续性耳鸣的临床经验。 [结果] 谢教授在治疗时先刺远离患处的健侧远端腧穴,针刺时针尖朝患部方向强刺激,使脑部兴奋灶转移;后刺近端上部患处腧穴,轻手法、弱刺激以应答远端腧穴针气。针刺取穴选取健侧合谷、神门、外关等远端腧穴为主,重刺激;选取听会、翳风、翳明、百会等病位近端腧穴为辅,轻刺激作为应答。文中所举验案为肝肾阴虚、虚火上扰之耳鸣,谢教授运用转移兴奋灶针法,滋补肝肾、清养耳窍,疗效甚佳。 [结论] 谢教授重视“近病远治”,倡导“转移兴奋灶”针刺法治疗原发持续性耳鸣,疗效显著,且操作简便,适宜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2.
目的 基于PI3K/Akt/eNOS信号通路探讨丹酚酸B(SalB)对Ang Ⅱ诱导的内皮细胞中一氧化氮(NO)合成的影响。方法 采用MTT法筛选出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无毒性的SalB浓度。将细胞分为对照组、低剂量SalB组、中剂量SalB组和高剂量SalB组,分别加入0、25、50、100μmol/L的SalB干预12 h,采用NO检测试剂盒测定不同浓度SalB对HUVEC细胞NO合成的影响。将细胞分为对照组、Ang Ⅱ组和干预组(Ang Ⅱ+低剂量SalB组、Ang Ⅱ+中剂量SalB组和Ang Ⅱ+高剂量SalB组),干预组分别加入25、50、100μmol/L的SalB干预12 h,Ang Ⅱ组和干预组加入1μmol/L的Ang Ⅱ干预。采用NO检测试剂盒测定5组HUVEC细胞中NO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5组HUVEC细胞中PI3K、Akt、p-Akt、eNOS、p-eNOS蛋白表达。结果 25、50、100μmol/L浓度的SalB对HUVEC细胞无毒性,故选为后续实验的干预浓度。与对照组比较,低、中、高剂量SalB组HUVEC细胞中的NO含量明显提...  相似文献   
53.
目的深入了解新疆南疆地区村卫生室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卫生行政部门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方法采取新疆卫生资源填报系统对南疆喀什、和田地区村卫生室进行调查。结果村医队伍结构不合理,服务能力不高;村卫生室业务用房面积小,医疗设备配备不足。结论政府应加大对少数民族偏远地区村卫生室财政投入力度,采取建立乡村医师养老机制、加大对乡村医师的培训力度等措施提高村医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54.
了解新疆和田地区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力资源现状,分析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力资源在分布、专业结构、年龄、职称、学历及执业资格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构建适应乡镇卫生院事业发展需要的卫生人才队伍,满足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为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合理配置卫生人力资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5.
目的探讨急诊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在肾外伤出血治疗中的疗效和价值。方法回顾分析41例于入院后6h内行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治疗的肾外伤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表现、栓塞方法、临床疗效及随访结果。结果本组41例患者均一次栓塞成功,成功率为100%,于术后12h内肉眼血尿颜色明显变清,术后1~3d肉眼血尿消失,1例肾癌外伤后破裂出血栓塞止血后手术切除,余均保肾治疗成功,术后随访3个月~1年,失访2例,肾周血肿吸收良好,肾分泌功能正常,无严重并发症。结论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治疗肾外伤出血是一种安全、可靠、损伤小的方法,能有效的保护肾功能,尽早实施栓塞治疗对减少肾出血量和更好地保护肾功能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讨应用覆膜支架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安全性及防止胆道支架再狭窄的效果。方法对30例应用FLUENCY覆膜支架治疗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技术成功率、安全性及预后进行随访分析。结果接受FLUENCY覆膜支架治疗的30例患者,技术成功29例,成功率为96.7%。2例患者术后出现胆道出血,经药物治疗后出血停止;5例患者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胆系感染。2例患者失访,28例患者接受3~18个月随访,其中出现支架再狭窄的有2例,为肿瘤向支架两端生长所致;1例患者术后3周支架脱落入肠管;3例减黄效果不佳(肝门区病变),出现反复胆系感染;1例患者术后支架成角闭塞,再次置入裸支架。结论 FLUENCY覆膜支架针对非肝门区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治疗是安全可靠的,可防止肿瘤向支架网眼内生长,提高支架远期通畅率。  相似文献   
57.
目的探讨在输尿管远端结石体外震波碎石术后使用盐酸特拉唑嗪的排石效果。方法将180例输尿管远端结石患者随机分成2组,均进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其中联合组在体外冲击波碎石后口服盐酸特拉唑嗪,1次/d,每次4 mg。结果治疗2周后,对照组有39例排出结石,排石率43%;联合组有72例排出结石,排石率82%,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使用止痛药物153次,平均1.7次;联合组患者使用止痛药物97次,平均1.1次,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再次手术(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术或腹腔镜下输尿管切开取石术)对照组28例,再次手术率31%;联合组12例,再次手术率14%,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联合组中有2例患者因服用盐酸特拉唑嗪后有明显头晕,退出实验,其余均无其他不良反应。结论盐酸特拉唑嗪可以有效提高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后输尿管远端结石患者的排石成功率,降低再次手术率,减少使用止痛药次数,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8.
目的:观察耳呜客观检测指标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内在联系。方法:选择具有典型中医证候表现的6个证型的180例(215耳)耳鸣患者,分别进行纯音测听、声导抗、耳声发射、听性脑干反应、经颅多普勒等检查,数据经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不同证型的听力损失程度、听力图类型表现出不同的特点;风邪袭闭型耳呜频率最低,与其他型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耳呜响度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风邪袭闭型耳鸣TEOAE、DPOAE检出率最高,与其他型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其他型之间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风邪袭闭型TCD检测异常者为31.8%,低于总的TCD检测异常率;气滞血瘀型TCD检测异常者为77.8%,高于总的TCD检测异常率;其余各型与总的TCD检测异常率接近。各证型间鼓室导抗图、声顺值、同侧和对侧镫骨肌声反射、ABR的Ⅰ、Ⅲ、Ⅴ波潜伏期及Ⅰ-Ⅲ、Ⅲ-Ⅴ、Ⅰ—Ⅴ波间期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耳鸣患者进行客观检测有助于中医辨证分型。  相似文献   
59.
目的研究丙氨酰谷氨酰胺在有创机械通气患者营养支持中的作用。方法32例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17例)和对照组(15例),在机械通气后的第2~11d,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分别给予10d的等氮等热量肠外营养支持,其中研究组加入丙氨酰谷氨酰胺,对照组予常规营养支持。统计分析两组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28d病死率。结果营养支持10d后研究组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均比对照组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28d死亡率较对照组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氨酰谷氨酰胺能有效减少有创机械通气患者的ICU住院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降低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  相似文献   
60.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rotective effects of the tert-butylhydroquinone (tBHQ)pretreatment on neurotoxicity and oxidative stress induced by paraquat (PQ) in PC12 cells. Methods Cytoyoxicity of PC12 cells was measured by MTT assay, following the PC12 cells treatment with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100, 300 μmol/L PQ for 24 h and 48 h. PC12 cells were pretreated with or without 40 μmol/L tBHQ for 4 h, PC 12 cells were exposed to PQ at the doses of 0, 100, 300 μmol/L for 24 h and 48 h, respectively.The viability of PC 12 cells was measured by MTT assay, the apoptosis rates of PC 12 cells were detected by flow cytometry (FCM) and the malondialdehyde (MDA) levels of PC 12 cells were examine by thiobarbituric acid (TBA) method. Results When the exposure doses of PQ were 100 and 300 μmol/L for 24 h, the viability of PC 12 cells pretreated with tBHQ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PC 12 cells only exposed to PQ (P<0.05 or P<0.01). When the exposure dose of PQ was 100μmol/L for 48 h, the viability of PC12 cells pretreated with tBHQ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PC12 cells only exposed to PQ (P<0.01). When the exposure doses of PQ were 100 and 300 μmol/L for 24 h, the apoptosis rates and MDA levels of PC12 cells pretreated with tBHQ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PC12 cells only exposed to PQ (P<0.05 or P<0.01). Conclusions tBHQ preteatment can reduce the cytotoxicity, apoptosis and oxidative stress induced by PQ in PC12 cel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