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3篇
眼科学   23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2篇
  2022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分析角膜塑形镜在矫治少年儿童不同程度近视中所起的效果和作用。方法选取成功验配角膜塑形镜的少年儿童轻、中度近视患者30例、60只眼,其中轻度近视(轻度近视组)16例、32只眼,中度近视14例、28只眼(中度近视组)。随访时间均在1年以上。对2组少年儿童配戴角膜塑形镜之后的晨起裸眼视力进行比较,分析并总结不同近视程度患者在矫治效果方面的差异。结果 2组儿童戴镜后裸眼视力均得到不同程度提高(P<0.01),配戴1 d、1周之后轻度近视组裸眼视力优于中度近视组(均P<0.01);配戴1个月至1年后,2组少年儿童近视患者的裸眼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轻、中度的少年儿童近视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之后在裸眼视力方面可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角膜塑形术是一种有效的非手术矫正视力的方式。  相似文献   
12.
并发性白内障是玻璃体切除术后的常见并发症,随着玻璃体手术的普及,其发病人数越来越多.黄斑部视网膜前膜玻璃体切除术后核性白内障的发生率为12.5%~68%,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者玻璃体切除术后白内障的发生率为88%,白内障的发生还和术中是否应用气体和硅油有关,联合硅油眼内填充术后白内障的发生率甚至高达100%[1].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科疾病.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作为该病致盲的重要原因,一直深受关注.我院从1998年至2004年对36例PDR患者进行玻璃体手术(pars plana vitrectomy,PPV)联合眼内全视网膜光凝术(panretina photocoagulation,PRP)治疗,随访时间半年至2年.现将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促血管生成素-1(Ang-1)、促血管生成素-2(Ang-2)及其受体Tie2在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测定血管瘤、血管畸形的血管内皮细胞中Ang-1、Ang-2及Tie2的表达。结果Ang-2、Tie2的表达在增生期血管瘤最强;在退化期血管瘤中的表达次之;而在血管畸形中表达较弱,与小儿正常皮肤表达无显著性差异。而Ang-1的表达,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ng-1、Ang-2及其受体Tie2在血管瘤的血管生成以及血管瘤的自然消退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Ang-1、Ang-2及其受体Tie2的表达可能与血管畸形的发病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5.
王彪  鲁开化  赵亚南  庄福连  林文雄 《中国美容医学》2006,15(11):1227-1230,I0001
目的:探讨促血管生成素家族(Ang/Tie2)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血管瘤增生退化过程中的协同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增生期血管瘤32例、退化期血管瘤10例及小儿正常皮肤10例标本中促血管生成素1(Ang1)、促血管生成素2(Ang2)及其受体Tie2、VEGF及bFGF的表达情况。结果:增生期血管瘤组织Ang2、Tie2、VEGF及bFGF表达明显高于消退期血管瘤(P<0.01);消退期血管瘤组织Ang2、Tie2、VEGF及bFGF表达明显高于小儿正常皮肤(P<0.01);Ang1在血管瘤和小儿正常皮肤表达均较弱,各组之间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管瘤中Ang2、Tie2分别与VEGF、bFGF标记指数间具有强的正相关性(P<0.01)。结论:Ang/Tie2体系与VEGF、bFGF在血管瘤增生退化过程中可能起协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丹参中活性成分的同时定量分析及其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建立丹参药材中主要活性成分的HPLC定量分析方法,测定丹参活性成分的含量,以及探讨这些活性成分含量之间的相关性。方法:以ODSC18柱(150mm&#215;4.6mm,10μm)为分析柱,甲醇-1%四氢呋喃的1%甲酸水溶液(3:97)为流动相,梯度洗脱286nm为测定波长,进行丹参活性成分的HPLC分析,以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相关性评价。结果:按照上述方法,建立了丹参药材活性成分的定量分析方法,对其中的8个主要活性成分进行了定量分析。以spss13.0统计软件对活性成分之间含量的相关性进行了计算。结论:通过分析,发现不同产地来源的的丹参药材之间活性成分的含量差异较大;并首次发现,丹参药材中水溶性的活性成分丹酚酸B、丹参素、原儿茶醛的含量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脂溶性的丹参酮Ⅰ、丹参酮Ⅱ及隐丹参酮的含量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水溶性活性成分的含量和脂溶性活性成分含量之间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随着白内障囊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普及以及各种新的手术方法如超声乳化术、玻璃体手术的开展,由此引起的大泡性角膜病变逐渐增多,其主要原因是各种因素造成角膜内皮损伤、功能失代偿,引致角膜上皮反复产生大泡。临床上患者主要症状为眼部剧痛,过去只有通过摘除眼球才能最终解除患者的痛苦。我科自1994~1997年采用穿透角膜移植术治疗大泡性角膜病变7例7眼,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7例7眼,年龄31~80岁,平均年龄62岁,大泡性角膜病变最早发生时间在术后半个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的毛细血管无灌注区(NP)的分布特点及黄斑病变的发病特点。方法回顾分析DR患者126例(239只眼)应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的检查资料,分析NP的分布特点及黄斑病变特点。结果在126例中,有75例(102只眼)存在NP,NP发生于视网膜鼻侧、下方、上方及颞侧的发生率分别为81.37%、71.57%、60.78%及53.92%,发生于中周部、周边部、后极部分别为84.31%、42.15%及14. 70%。黄班病变出现56例(96只眼),占41.17%,其中局限性黄斑水肿占21.87%,弥漫性黄斑水肿占48.96%,囊样水肿占22.92%,缺血性黄斑病变占66.25%。结论视网膜中周部及鼻侧象限是NP最常发的部位,黄斑病变随着DR程度加重而加深,但没有严格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9.
眼底荧光造影和TGFβ1检测与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眼底荧光造影(FFA)及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检测对糖尿病肾病(DN)早期诊断的作用.方法87例糖尿病(DM)患者依据FFA分为DM组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DR组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非增殖期组;C组健康对照组.DR组依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网)分期分成DR1组、DR2组和DR3组;再将DR组依据尿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DRA组UAER<20 μg/min;DRB组UAER>20μg/min.各组测血清TGFβ1.结果(1)UAERDR组高于DM组,并随糖网进展而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TGFβ1DR组高于DM组和C组,DRA组低于DRB组;DR1组低于DR2组和DR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FFA异常早于UAER升高.TGFβ1在Ⅰ期糖网已升高,并随糖网及DN的加重而升高.UAER随糖网进展而升高.FFA与TGF β1可能是DN发生发展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曲安奈德(TA)在玻璃体切割手术(PPV)中的标志作用及术后眼压、视力和黄斑水肿同对照组相比较是否有统计学意义。方法:收集2004年12月至2008年12月行玻璃体切割术患者108例126眼,其中治疗组66眼术中玻璃体腔注入TA,对照组60眼术中未注入TA。术后平均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视力、眼压及黄斑水肿的变化,分析其统计学意义。结果:在玻璃体切割术中,TA黏附在玻璃体皮质中,可以清楚地显示残留玻璃体皮质的部位和范围,易于剥除残留玻璃体的皮质,两组在视力、眼压及黄斑水肿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TA可以清晰地标志残留玻璃体,提高手术安全性及成功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