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5篇
  免费   73篇
  国内免费   46篇
耳鼻咽喉   6篇
儿科学   16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64篇
口腔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244篇
内科学   198篇
皮肤病学   14篇
神经病学   58篇
特种医学   102篇
外科学   169篇
综合类   379篇
预防医学   124篇
眼科学   25篇
药学   154篇
  1篇
中国医学   78篇
肿瘤学   4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94篇
  2011年   117篇
  2010年   108篇
  2009年   115篇
  2008年   112篇
  2007年   80篇
  2006年   95篇
  2005年   86篇
  2004年   86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33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胫前肌腱单束重建与双束重建后交叉韧带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后交叉韧带损伤患者41例,回顾性分析经胫骨前外侧隧道单束重建后交叉韧带手术与经胫骨前外、前内侧隧道双束重建后交叉韧带手术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术前、术后6个月随访时的膝关节活动度(ROM)、Lysholm评分,并用Kneelax 3评估膝关节屈曲30°和90°时的稳定性。结果单束重建组的平均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双束重建组(t=9.774 P=0.000);单束重建组与双束重建组都没有出现感染、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单束重建组与双束重建组的膝关节活动度变化(t=0.073,P=0.943)、Lysholm评分变化(t=0.738,P=0.470)、屈膝30°时胫骨后移情况(t=1.035,P=0.314)及屈膝90°时胫骨后移情况(t=1.256,P=0.225)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胫骨前外侧隧道单束重建后交叉韧带手术与经胫骨前外、前内隧道双束重建后交叉韧带手术均能提高术后中期的膝关节功能及稳定性,但胫骨前外侧隧道单束重建比双束重建组的手术时间更短。  相似文献   
42.
目的 探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肌皮瓣逆行转位修复小腿下段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方法 对12例小腿中下段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或骨缺损、骨髓炎的病例,采用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肌皮瓣转移方法进行治疗.结果 12例中11例完全存活,1例皮瓣远端皮肤部分坏死,经换药瘢痕愈合.随访5~54个月,平均21个月,皮瓣质地优良,外观满意,感染治愈均尤复发.结论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肌皮瓣解剖简单、血供可靠,抗感染能力强,是临床上治疗小腿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并感染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43.
获得性因子Ⅷ抗体形成,可引起血浆因子Ⅷ浓度降低,临床上可引起自发性出血.这类病例临床极少见,笔者曾报道1例[1],现将近10年所收治的7例获得性因子Ⅷ抗体形成病例报道如下. 1 病例及方法 1.1 病例所有病例均为本院1993年以来的住院患者,其中男性4例,女性3例;年龄31~70岁,中位数为59岁;既往无出血史,家族史无异常.  相似文献   
44.
G-CSF对供者外周血CD34+细胞黏附分子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观察健康供者外周血CD34+细胞黏附分子表达的变化,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的机制及其对供者的影响。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15名健康供者在接受G-CSF10μg.kg-1.d-1动员前(Pre-G)、动员d4和停止动员后7d(Pro-G)外周血CD34+细胞比例及其表面黏附分子非常延迟抗原-5(VLA-5,CD49e)和L-选择素(CD62L)的表达情况。结果G-CSF动员后供者外周血CD34+细胞比例较动员前增高5-10倍,停止动员后恢复至动员前水平。G-CSF动员后CD34+CD49e+细胞比例(97.74%)明显高于动员前(79.95%),停止动员后7d CD34+CD49e+细胞比例基本恢复至动员前水平;CD34+CD62L+细胞比例在G-CSF动员过程中无明显改变;CD34+细胞表面CD49e与CD62L的平均荧光强度于动员后呈减弱趋势,但无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G-CSF动员后d4可显著增加供者外周血CD34+细胞比例,可致CD34+CD49e+细胞比例一过性增加,但不影响CD34+CD62L+细胞群的比例。  相似文献   
45.
MHC-Ⅱ类分子缺失可导致致命性的免疫缺陷[1].研究表明,多数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中白血病细胞不表达MHC-Ⅱ类分子[2,3],该白血病细胞不能够将抗原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从而影响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最终导致肿瘤细胞逃避机体的免疫监视作用.  相似文献   
46.
目的研究全胃切除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机体免疫功能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2004年3月~2006年11月因胃癌行根治性全胃切除患者76例,随机分为两组:PN组(对照组)38例术后接受外周静脉营养;EN组(实验组)38例,术后24小时开始肠内营养治疗(连续7天)。基本等热量,并对两组患者于术前及术后第1日、第8日分别抽取外周血测定血清IgG,IgA,IgM,T淋巴细胞亚群,IL2及TNFα。结果术后第8日实验组的IgG,IgM,IgA,CD4和CD8均明显高于PN组(P<0.05),而TNFα明显低于PN组(P<0.05)。结论胃癌根治性全胃切除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并减轻机体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47.
背景与目的:含有蒽环类抗生素的方案已经成为了治疗急性髓性白血病的标准治疗。本研究以米托蒽醌方案为对照,探讨了含有吡哺阿霉素(perarubicin,THP)的联合化疗方案在年轻急性髓性白血病的患者治疗中的疗效与毒性。方法:129例初治急性髓性白血病人组,年龄≥16岁而〈60岁,诱导化疗给予常规剂量的阿糖胞苷及THP或米托蒽醌(MIT)。完全缓解(CR)后,患者接受两个疗程的原诱导方案的化疗:此后,交替应用含有THP及MIT的方案进行巩固治疗,三周一个疗程,共四个疗程。在持续缓解的情况下,维持治疗共三年。结果:在42例接受THP诱导缓解治疗的患者中,26例(61.90%)患者达到CR;73例以MIT作为诱导缓解治疗的患者中,有48例(65.75%)达到CR。两者比较,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在THP进行诱导治疗的患者中,9例(34.61%)患者在一年内出现复发;而MIT治疗的患者其一年内的复发率为22.92%;但经统计分析后发现,两者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28)。对诱导化疗中两种方案阿糖胞苷(Ara—C)加THP或Ara.C加MIT的副作用进行比较发现,除脱发发生率THP组(26.19%)低于MIT组(42.47%)外(P〈0.01),其它毒副反应如感染、恶心、呕吐及心脏事件,发生率几乎相同(P〉O.05)。结论:THP加Ara—C的方案能够用于年轻成人的初治白血病的诱导化疗,但其并不优于含有MIT的方案:在完全缓解后,THP和MIT可用于巩固治疗中。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acaumsealingdrainage,VSD)治疗四肢大面积皮肤撕脱伤的临床效果。方法2009.01—2011-06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四肢大面积皮肤撕脱伤患者16例,采用保留有血运的撕脱皮瓣,切除无血运部分及挫伤较严重的撕脱皮肤,将其用鼓式取皮机切取成中厚皮片,在皮片上打孔后覆盖于创面,然后用VSD材料(商品名维斯第)覆盖在皮片上,持续负压吸引(维持负压在-300--450mmHg之间),5~7d后,拆除VSD材料,观察皮片成活情况,加压包扎7d后拆线。结果16例患者中10例皮片全部存活,创面全部愈合,6例皮片大部分成活,伴有局限性皮片坏死,较散在,经换药后创面全部愈合。术后随访3~6个月,皮片成活,周边有轻度瘢痕增生,功能恢复满意。结论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四肢大面积皮肤撕脱伤是一种简便、有效的修复四肢大面积皮肤撕脱伤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CT对软组织肉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70例软组织肉瘤,根据2002年软组织肿瘤WHO的最新分类,结合病理结果,对其大小、形态、边界、密度、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CT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探讨这些征象在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结果:70例瘤体平均体积为7.8 cm×9.3 cm×11.2 cm,43例肿瘤形态不规则或呈分叶状,52例病灶内密度不均匀,可见坏死、出血或钙化,54例边界不清或侵犯周围组织,增强扫描均呈不均匀强化.70例中CT能准确描述58例软组织肉瘤的恶性征象,并对18例做出正确的组织学诊断.结论:CT能明确软组织肉瘤的范围、内部特征、边缘形态特点以及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在软组织肉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有重要的价值,但时于大多数软组织肉瘤的组织学诊断是非常困难的.  相似文献   
50.
林伟  汤化民  陈宝  汪俐杉  唐康宁  刘勇 《华西医学》2013,(12):1850-1853
目的 探讨成年人颅骨表面遮盖重建(SSD)的理想阈值设定,为利用SSD进行的头部CT血管成像(CTA)去骨成像提供阈值设定的依据。 方法 选取2012年8月,在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体检的、同一单位工作的86位体检对象,进行颅骨平均CT值、腰椎骨质密度、性别及年龄的两两对照及多重线性回归拟合,建立起预估颅骨平均CT值的多重线性回归方程,计算出18~80岁人群的理论平均颅骨CT值作为SSD的理想阈值。同时收集2012年10月-2013年2月在该院进行头部CTA检查的12例患者的相关资料以验证其可行性。 结果 18~80岁人群的理论平均颅骨CT值约为640 Hu。以该值作为SSD的阈值进行去骨成像,所有患者图像质量评分均为5分,可视为去骨成功。 结论 在利用理论颅骨平均CT值作为重建阈值的基础之上,通过简单的SSD图像质量再判断及修正,即可简便地完成后处理工作,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