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17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30篇
综合类   23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背景:如今胫骨平台骨折的研究已由起初的内外侧"双轨道结构"逐步转型为"360°全方位立体结构",国内外学者们更关注平台后侧结构的稳定性、复位情况以及对复位后功能恢复的影响。后侧平台的内固定材料的选择仍无明确定论,存在较大争议。目的:探讨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3种内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通过计算机三维有限元技术,模拟胫骨平台后外侧1/2和后外侧1/4骨折。分别使用前侧2枚6.5 mm拉力螺钉、外侧4.5 mm L型钢板以及后侧3.5 mm T型钢板置入内固定骨折块。在胫骨平台中心处加载500 N纵向应力,比较3种内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状态。结果与结论:在1/2骨块模型中,前侧拉力螺钉与后侧钢板在各个方向上的位移较小,外侧钢板的位移较其他两种固定方式大。而在1/4骨块模型中,前侧拉力螺钉在各方向的位移优势更明显,后侧钢板的位移居次,外侧钢板的位移最大。1/2骨块上,前侧拉力螺钉的最大应力为36.523 MPa,外侧钢板为153.372 MPa,后侧钢板为115.922 MPa;而在骨块上的最大应力前侧拉力螺钉模型为4.309 MPa,外侧钢板为4.37 MPa,后侧钢板为3.124 MPa。1/4骨块上前侧拉力螺钉的最大应力为36.803 MPa,外侧钢板为153.336 MPa,后侧钢板为104.234 MPa;而在骨块上的最大应力前侧拉力螺钉模型为1.195 MPa,外侧钢板为0.827 MPa,后侧钢板为1.196 MPa。提示前侧拉力螺钉能够承担更大的应力,并在受到应力后位移变化较小,可提供较稳定的支持。而后侧钢板在骨块较大(1/2骨块)时,能够提供较强的稳定性,与拉力螺钉相仿;而在骨块较小(1/4骨块)时,稳定性不如前侧拉力螺钉。外侧钢板在固定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时,稳定性较差,不如前侧拉力螺钉和后侧钢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锁定加压钢板在骨盆骨折中的应用。方法应用锁定加压钢板治疗8例骨盆后环损伤患者,其中男4例,女4例;年龄24-57岁,平均39岁。致伤原因:全部为车祸伤。按照Tile分型:B1型3例,B2型2例,C1型2例,C2型1例。结果8例患者获9个月到2年的随访。手术时间1.5小时到2个小时。术中无输血。术后一例患者出现褥疮,切口均一期愈合。下肢运动、感觉均正常,无神经损伤表现。结论锁定加压钢板治疗骨盆骨折,尤其对后环的固定具安全、微创、稳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背景:如何确定LISS-DF近端螺钉单双皮质合理搭配的固定方式,以便达到骨折两端螺钉固定强度的相对平衡,降低锁定钢板、螺钉和骨皮质之间的剪切应力,避免螺钉的应力集中,产生更有效的治疗结果是避免内固定失败的关键。目的:对LISS-DF钢板治疗股骨远端骨折近端螺钉单双皮质不同组合的固定方式进行有限元分析及力学评价。方法:在ANSYS9.0软件中建立LISS-DF钢板固定股骨远端骨折(AO/OTA33-A3型)的实体模型和有限元模型。在近端螺钉单、双皮质不同组合固定方式下,通过模拟生理应力做轴向加压、扭转实验,同时评估近端螺钉的应力变化。结果与结论:在16种不同组合方式中,当近端螺钉组合为1,3单2,4双皮质固定时,近端4枚螺钉的应力均值最小为24.21975N,同时剪切应力均值亦为最小,位移变化与其他组合固定方式相当且均较小。提示近端螺钉靠近骨折端处双皮质固定,其余螺钉依次单双皮质交替固定时,LISS-DF系统应力分散,抗拔出和抗扭转效果好,从而减少钢板螺钉早期的松动脱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肱骨前方入路结合锁定加压接骨板微创治疗肱骨二或三部分骨折的疗效. 方法 2005年3月至2008年10月,经肱骨前方入路应用锁定加压钢板(LCP)或肱骨近端内固定系统(PHILOS)钢板微创治疗22例肱骨二或三部分骨折患者,男13例,女9例;年龄46~78岁,平均63.4岁);左侧7例,右侧14例.骨折类型:肱骨干骨折伴肱骨近端骨折11例,肱骨干骨折伴肱骨远端骨折8例,肱骨干骨折伴肱骨近端骨折及肩关节脱位2例,肱骨干骨折合并肱骨近端、远端骨折及肩关节脱位1例.其中2例术前伴桡神经损伤,急诊行桡神经探查后再复位固定骨折.记录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采用Neer肩关节评分标准及肘关节HSS评分标准分别对患者患侧肩关节和肘关节进行评分.结果 评价以1年为标准,其中1例患者术后随访不到1年,以随访终末时间为结点. 结果 22例患者的手术时间78~150 min,平均107.9 min;术中出血量110~450 mL,平均274 mL.20例术后获平均9.4个月(8~22个月)随访,2例失访.20例患者骨折均获愈合,愈合时间8~16周(平均11.5周).骨折端无移位,螺钉无松动、拔出及断钉发生.2例术前伴桡神经损伤患者,1例3 d后功能恢复,另1例4个月后功能恢复.肩关节功能按Neer评分标准评定:优12例,良5例,中3例,优良率为85.0%.肘关节功能按HSS评分标准评定:优16例,良4例,优良率100%. 结论 肱骨前方切口经皮置入锁定加压接骨板具有创伤小、不损伤腋神经及桡神经等优点,治疗肱骨二或三部分骨折可获得较理想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背景:锁骨解剖钢板与重建固定带哪种内固定材料更加适合锁骨中段骨折呢? 目的:比较锁骨解剖钢板与重建固定带微创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运用锁骨解剖钢板和通用重建带经皮微创治疗锁骨中段骨折各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两种方法的内固定时间、内固定后患者骨折愈合情况、功能恢复情况、并发症情况。 结果与结论:解剖钢板组骨重建时间较重建带组明显缩短(P < 0.05)。56例患者骨折全部愈合,未出现骨不连和感染等不良并发症,两组各有2例出现螺钉松动,患者Neer评分,目测类比疼痛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说明锁骨解剖钢板与重建固定带微创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疗效相仿,但前者可以减少术中折弯的过程,操作简单,而后者对于长斜型,不规则型锁骨骨折的治疗有其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报告2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30例手术并发症,为九种类型。脑脊液外漏2例;急性腹主动脉、髂总动脉、股动脉、腘动脉广泛栓塞1例,切开取出栓子后仅遗胫前部分肌肉纤维化;急性化脓性脑膜炎1例,经保守治疗最后死于肺部感集,蛛网膜下腔感染1例,切开冲洗后治愈;术后急性马尾神经综合征1例,为术后高位腰椎间盘突出所致;间盘遗漏3例,2例为伴椎管静脉丛畸形、神经纤维瘤未进一步探查所致;原间隙突出物残留复发进入椎管1例;神经根损伤2例;神经根粘连1例;暂时性尿潴留17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显微镜辅助下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CDF)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中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6月上海市浦东新区公利医院接受显微镜辅助下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治疗的32例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资料。采用VAS、JOA及NDI评分量表分别评定患者术前及术后各阶段疼痛大小、神经功能改善程度及健康相关生活质量高低。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随访(24.2±18.4)个月。术后1年随访时椎间植骨融合节段均获得骨性融合。术后3月VAS、JOA及NDI评分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较术前及术后3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较术前、术后3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较术后1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镜辅助下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CDF)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中短期疗效良好,同时手术切口小、术中出血少及手术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8.
取髂骨植骨,对19例股骨髁部开放粉碎骨折采用切开复位AO翼形钢板内固定和对流冲洗治疗,术后早期CPM和功能锻炼。结果本组19例,经8个月~3年的随访,无畸形、感染、关节强直等并发症。关节功能评分均达到优良。说明AO翼形髁部钢板对C2、C3型髁部骨折有良好的复位固定作用;骨关节腔对流冲洗是防止感染和关节粘连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回顾分析dynesys动态固定系统经Wiltse入路治疗盘源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经Wiltse入路Dynesys治疗的20例盘源性腰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1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33.8岁(25-46岁)。记录手术前和手术后随访期间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残疾指数(ODI),评价患者术前与术后疼痛情况、功能状态。同时进行影像学评估,包括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椎间活动度(rang of motion,ROM)以及椎间盘退变评分Pfirrmann分级变化情况。结果 20例(100%)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期间患者无螺钉松动、断裂或再次手术的情况。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腰腿痛VAS评分和ODI指数较手术前明显改善,其中VAS由术前的(7.1±1.2)减少到术后末次随访的(1.6±0.6)、ODI评分由术前的(67.64±9.30)减少到术后末次随访的(17.65±3.07),(P0.05)。患者术前椎间高度,术后6个月手术节段椎间高度以及末次随访时的椎间高度之间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仍能维持术前的椎间高度;与术前稳定节段的平均ROM相比,术后6个月以及最后随访各稳定节段ROM均明显下降(P0.05),但仍保留固定节段的部分ROM。术后的随访中14例患者接受MRI检查,采用Pfirrmann分级评分进行椎间盘退变的评估,其中6例(42.8%)患者手术节段椎间盘信号强度增加,8例(57.1%)椎间盘信号没有明显的改变,但并未出现退变加重的现象。结论 Dynesys经Wiltse入路治疗盘源性腰痛,手术创伤小、临床疗效确切,有效缓解疼痛、维持椎间隙的高度、ROM,减少ASD的发生。对于盘源性腰痛患者的椎间盘给予保留,有利于恢复腰椎正常的生物力学特性,维持腰椎的正常功能,同时具有延缓退变发展甚至促进退变椎间盘再水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杨铁毅  刘粤  刘树义  王铭春 《上海医学》2007,30(8):579-581,F0003
目的探讨微创固定系统(less invasive stabilization system,LISS)治疗胫骨近端复杂骨折的疗效及其相关问题。方法2004年5月至2006年10月应用LISS接骨板治疗胫骨近端复杂骨折16例,按Schatzker分型:Ⅲ型4例,Ⅳ型2例,Ⅴ型3例,Ⅵ型7例。关节内骨折直接复位,干骺端骨折间接复位,然后在骨膜外肌层下插入接骨板,通过瞄准器经皮拧入锁定螺钉。结果术后随访4~28个月,中位时间为15个月。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关节功能良好。2例关节面复位丢失,其中1例过早负重、1例固定失当。以Karlstr(?)m等评价标准(1977年)进行评价,优10例,良4例,中1例,差1例。差者为独腿残疾患者,因过早负重导致关节面复位丢失,膝关节内翻畸形,但关节活动良好,可达15~120°。2例行翻修手术,在内侧附加钢板固定,1例术中发生锁定螺钉卡夹。结论LISS能提供角稳定性,起内支架固定作用,但无骨折片间加压和复位作用,对于严重不稳定骨折仍不能完全替代双钢板等双柱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