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篇
  免费   1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1篇
特种医学   62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60篇
预防医学   2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3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探讨老年人和中青年人前交通动脉(AComA)动脉瘤破裂后并发脑内血肿(ICH)和(或)脑室内血肿(IVH)的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回顾性纳入2007年12月至2016年1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85例AComA动脉瘤破裂后并发ICH和(或)IVH的患者,其中95例行夹闭术,140例行栓塞治疗,50例行保守治疗。根据年龄将285例患者分2组:≤60岁168例,>60岁117例。术前对所有患者行CTA检查,并测量动脉瘤的形态学参数。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老年人和中青年人AComA动脉瘤破裂后合并ICH和(或)IVH的危险因素及预后。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2组患者性别、高血压 史、吸烟史、血管角度、入射角度、治疗方式及GO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史(OR=1.858,95%CI=1.083~3.188,P=0.025),入射角度(OR=1.016,95%CI=1.004~1.028,P=0.010)和治疗方式(栓塞 vs. 保守治疗,OR=0.209,95%CI=0.088~0.497,P<0.001;夹闭 vs. 保守治疗,OR=0.233,95%CI=0.101~0.541,P=0.001)与老年人AComA动脉瘤破裂后并发ICH和(或)IVH密切相关。老年组不同治疗方式的预后分析显示,接受外科治疗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栓塞 vs. 保守治疗(OR=0.134,95%CI=0.049~0.362,P<0.001);夹闭 vs. 保守治疗(OR=0.308,95%CI=0.116~0.820,P=0.018)]。结论:高血压和较大动脉瘤入射角是AComA动脉瘤破裂后并发ICH和(或)IVH的危险因素,而老年人更加明显。老年组手术比率明显低于中青年组,但接受手术治疗后的老年组患者仍有较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42.
颅内动脉开窗畸形(fenestration of intraeranial artery,FIA)也称有孔型脑动脉,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以往多于尸检和血管造影中发现[1-2].近年来,随着多层螺旋CT技术的进步,CTA可清晰、直观、多角度地显示FIA及其合并症,但FIA多为单发,有关多发FIA的病例却鲜有报道[3-4].笔者回顾性分析CTA诊断的10例多发FIA,旨在提高对这种少见血管变异的认识.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月牙征对纯磨玻璃结节(pGGN)肺腺癌浸润性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3年7月到2018年6月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肺腺癌的316例患者(320个pGGN)的临床、病理及影像资料。依据病理结果将pGGN分为浸润前病变组148个和浸润性病变组172个。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p...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讨超急性期脑梗死时不同高b值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上图像对比、信号强度的变化特征。方法新西兰大白兔25只,实验组20只,对照组5只。实验组经眶内入路电凝大脑中动脉,术后0.5h、2h、4h、6h进行DWI检查后,立即取不同时间点的兔脑标本进行病理检查。DWI扫描序列依次为:TR/TE/激励次数为6817ms/116.5ms/1次,b值为1000s/mm2,一次扫描时间为40s;TR/TE/激励次数为7647ms/133.1ms/2次,b值为2000s/mm2,一次扫描时间为68s;TR/TE/激励次数为8284ms/145.8ms/4次,b值为3000s/mm2,一次扫描时间为120s。结果b值1000~3000s/mm2均可发现DWI上的高信号,但b值越高,DWI上的高信号边界越清晰,而图像背景信号越模糊,信噪比下降。结论b值对扩散加权成像有重要影响,选择合适的高b值更有利于诊断超急性期脑梗死。  相似文献   
45.
目的 分析自发性脑出血(SICH)患者继发脑室出血量增加的影响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方法 收集327例SICH患者相关临床和影像学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获得脑室出血量增加的独立预测因子,并建立预测模型,利用ROC曲线和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评价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 327例SICH患者中...  相似文献   
46.
脑室脑池内囊虫病的MRI表现及其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囊虫以脑实质内囊虫最多见,而脑室、脑池内囊虫极少见,以往仅有少数病例报道[1,2]。笔者总结了61例脑室、脑池内囊虫病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现特点,并对两者加以比较,以期提高MRI对脑室、脑池内囊虫病的诊断准确率。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对我院1996年9月至2003年10月经临床证实的61例脑室、脑池内囊虫病的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组61例脑室、脑池内囊虫中,男41例,女20例。年龄13~71岁,平均33岁。病程36d至2年,平均3.5个月。2.临床表现:38例脑室内囊虫中,头痛、恶心、呕吐32例,多呈阵发性,出现Bruns征者27例,视乳头水肿25例,癫痫发…  相似文献   
47.
目的:分析早期脑梗死质子磁共振波谱(1H MRS)表现。方法:新西兰大白兔3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8 只,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组12只,全脑缺血组8只,病理组8只。前3组每只实验动物均于手术后0.5h、1h、2 h、4h、6h、8h、12h和24h进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和1H MRS检查,测量氮 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胆碱 (Cho)、肌酸(Cr)、乳酸(Lac)含量及梗死体积。病理组MCAO后对应于前3组MRS检查的时点取标本分别行光 镜和电镜观察。结果:对照组手术前后各时点Naa、Cho和Cr含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未检出Lac 峰。MCAO组术后0.5hNaa即开始下降,随后6h内Naa在此较低水平保持相对稳定;MCAO后6hNaa再次明显下 降。Cho和Cr在MCAO后24h内也趋于下降,MCAO后0.5h开始出现Lac峰,随梗死时间的延长,Lac持续升高,其 含量与梗死体积呈正相关(r=0.98,P<0.01)。Cho和Lac含量于全脑梗死后24h内无明显变化,而Naa和Cr含量 于全脑梗死后均呈线性持续下降,均与病理学结果相符合。结论:1H MRS可无创性地反映脑梗死后多种代谢物的动 态演变,可用于脑梗死后脑代谢的监测和早期脑梗死的诊断。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大脑中动脉(MCA)动脉瘤CT血管成像(CTA)形态学的差异。方法回顾性纳入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563例患者的612个MCA动脉瘤。通过观察CTA图像将MCA动脉瘤按部位分为分叉处动脉瘤和其它部位动脉瘤,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不同部位动脉瘤形态学表现的差异。结果612个MCA动脉瘤中位于分叉处409个(66.8%),其中破裂动脉瘤280个,发生率远高于其它部位(P=0.001)。分叉处动脉瘤在动脉瘤大小、瘤颈宽度、动脉瘤高度、动脉瘤高度与血管径比(SR)、垂直高度与瘤颈宽比(AR)、血管角度、血流角度、血管管径、动脉瘤形状、冠状面朝向和横断面朝向等方面与其他部位动脉瘤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CA不同部位动脉瘤形态差异显著的参数为SR(OR=1.143,95%CI:1.002~1.303,P=0.046)、血管角度(OR=1.016,95%CI:1.009~1.024,P=0.000)、动脉瘤形状(OR=1.648,95%CI:1.118~2.431,P=0.012)、冠状面朝向(OR=0.519,95%CI:0.336~0.802,P=0.003)。结论MCA动脉瘤部位与动脉瘤的破裂有关,MCA分叉处的动脉瘤更易发生破裂,可能与CTA动脉瘤形态学参数SR、动脉瘤形状、血管角度及瘤顶冠状面朝向有关。  相似文献   
49.
眼眶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罕见,仅占眼眶肿瘤的0.98%~1.86%,多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而易误诊。近年来CT检查已逐渐成为眼眶部疾病的重要检查手段,但眼眶原发性NHL的CT诊断报告尚较少见。笔者回顾性分析4例眼眶原发性NHL的CT表现.旨在提高对本病认识并探讨其CT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0.
MRI和MRV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中的诊断价值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和磁共振静脉成像(MRV)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其中急性期(<1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3例,亚急性期(1~2周)13例,慢性期(>2周)4例,作MRISE序列平扫,10例有TOF法MRV,3例有MRIGd-DTPA增强,13例有平扫CT对照。结果:20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中,MRISE序列扫描确诊19例,1例急性期早期MRI平扫漏诊,后经MRV确定。13例CT平扫均未能确定脑静脉窦血栓的诊断。急性期脑静脉窦血栓MRI信号复杂,T1WI呈低、中等或稍高信号,T2WI呈明显低信号。亚急性期呈短T1和长T2信号表现典型;慢性期由高信号到低信号,最后血栓吸收,静脉窦再通。MRV表现为静脉窦闭塞或静脉窦内充盈缺损。结论:MRI和MRV是诊断和随访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有效手段,对脑静脉窦血栓的诊断优于CT,可替代创伤性的DSA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