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篇
  免费   1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1篇
特种医学   61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59篇
预防医学   2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3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01.
患者 男,70岁。左侧腰痛3个月。查体:脊柱外形正常,T9-11椎体左侧压痛明显,四肢肌张力正常,肌力V级,双下肢腱反射亢进,右侧巴氏征( ),右侧腹壁反射减退。  相似文献   
102.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肺血管成像(MSCTPA)结合血浆D-二聚体(D-dimer,DD)测定在肺动脉栓塞(pulmonaryem-bolism,PE)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8例临床可疑PE患者进行MSCTPA检查和血浆DD检测以临床诊断为依据,分别评价MSCTPA、DD测定及MSCTPA结合血浆DD测定对PE的诊断价值其中22例病人于MSCTPA检查结果阳性后即进行溶栓治疗,并于治疗后第2天、第3天、第7天及2周分别复查DD值,于治疗后2周内分别复查了1次MSCTPA结果DD测定值全部阳性(48例),阳性率100%;MSCTPA共检出PE45例,3例无明显栓塞征象(2例肺内见片状炎性浸润影,1例两肺见散在纤维束条影),45例PE中1例MSCTPA首诊结果可疑,在DD阳性的提示下行0.625mm薄层重建肯定了PE的诊断溶栓治疗后复查的22例中,13例于1周内DD测定值升高,1周后DD测定值下降,9例DD值变化不明显;MSCTPA复查中DD值先升高后下降的13例充盈缺损征象明显改善,9例DD值变化不明显者充盈缺损征象亦无明显变化结论MSCTPA和血浆DD测定结合可提高PE的检出率,对诊断PE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和灌注加权成像(PWI)对早期脑梗死缺血半暗带(IP)的诊断价值。方法新西兰大白兔35只,实验组28只,对照组7只。实验组经眶内入路电凝大脑中动脉,在术后0.5、1、2、4、6、8h和12h依次进行相应时间点的SE序列T2WI、DWI和PWI检查后,立即取不同时间点的兔脑标本进行光镜和电镜检查。结果6h前,T2WI上异常高信号区小于DWI和PWI上异常信号区体积,DWI上异常高信号区体积明显小于PWI上相对高信号区体积,DWI和PWI不匹配区随时间延长逐渐缩小;8h后,T2WI、DWI和PWI上异常范围区无显著性差异。结论DWI和PWI结合能灵敏地确定IP的存在,其范围随MCAO的持续时间而逐渐缩小,表明IP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4.
105.
目的探讨采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ulti-slices CT angiography,MSCTA)技术显示兔基底动脉,为兔脑血管痉挛(cerebralvasospasm,CVS)动物模型建立新的评价方法。方法取日本大耳白兔25只,分为对照组(5只)和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组(20只)。SAH组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制作兔脑基底动脉CVS模型,均经兔耳后中央静脉穿刺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含碘量300mg/m1),剂量按2.6ml/kg(体重)。采用高压注射器给药,注射速度0.4ml/s,延时15S开始扫描。SAH组于注血后1、4、7、11d,行2~5次基底动脉MSCTA。原始图像三维后处理技术采用容积重建(volume rendering,VR)。结果SAH组注血后1、4、7、11d基底动脉直径分别为(1.28±0.36)、(0.82±0.24)、(0.83±0.20)及(0.95±0.28)mm。VR法测得实验兔注血前基底动脉横径平均为(1.30±0.40)mm。CVS在注血后第1天出现,第4天达到高峰,第11天可见基底动脉痉挛有一定程度的缓解。结论MSCTA技术能够较理想地显示兔基底动脉,是评价活体动物CVS模型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06.
目的评价CT和MRI对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创伤性假性动脉瘤(TPA)破入蝶窦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经DSA证实的6例海绵窦段TPA破入蝶窦的CT和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患者均行CT检查,5例行MR检查.结果6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TPA中,CT平扫均显示蝶窦侧壁骨折及其密度增高,2例CT增强扫描均可见蝶窦呈明显均匀强化,强化程度与正常血管一致,海绵窦扩大,1例CT血管成像(CTA)明确显示动脉瘤体与瘤颈.5例行MR SE序列平扫,患者均表现为分层状混杂长T1、混杂长T2信号的血栓,4例尚可见瘤腔内的流空现象;3例增强扫描示蝶窦呈明显均匀强化,强化程度与正常血管一致,其中1例在相位编码方向上流动伪影明显;2例MR血管成像均明确显示瘤体与瘤颈.结论CT和MRI是诊断颈内动脉海绵窦段TPA破入蝶窦的有效非创伤性检查,并可作为手术前后长期随访的良好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7.
颞下颌关节(temporo mandibular joint,TMJ)间接损伤是发生TMJ关节功能紊乱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于髁突骨折的患者,可通过常规的X线片、CT检查进行诊断。但对于无髁突骨折的间接TMJ损伤的患者,X线片、CT不能显示TMJ的非骨性结构(关节盘、关节囊、关节韧带及软组织)损伤,给TMJ损伤的临床早期诊断治疗造成困难。  相似文献   
108.
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误诊为脑膜瘤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患者 男, 14岁。进行性头痛加重伴间断性呕吐 2月。查体:神志清,语言无障碍,全身皮肤、淋巴结无异常,无锥体束征。CT表现:平扫见右侧中颅窝海绵窦旁有一大小约 7. 0cm×6. 0cm×6. 0cm类圆形略高密度肿块,边缘清晰,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图 1, 2 )。MRI表现:T1WI显示肿瘤呈不均匀略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边界清楚,瘤周无水肿 (图 3 ~5);增强后瘤体呈明显不均匀强化,瘤体下方可见“尾征”,脑MRA示右侧大脑中动脉被推移上抬(图 6)。影像学诊断:脑膜瘤。手术所见:进入颅脑后,轻抬右侧颞极即见肿瘤,呈灰红色,包膜完整,包膜与脑组…  相似文献   
109.
目的 探讨肺栓塞(PE)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行多层螺旋CT联合扫描的重要性及最佳延迟扫描时间. 资料与方法 21例疑为PE患者于16层螺旋CT上先行肺动脉血管成像(CTPA),对比剂注入后延迟22~25 s开始扫描,然后间隔一定时间行静脉成像(CTV),扫描范围为髂嵴水平至腓肠静脉丛上部水平,延迟扫描时间分别设定为90 s、120 s、180 s及240 s.扫描结束后对比分析不同延迟时间下静脉管壁强化情况. 结果 发现15例PE患者,计栓子58处,栓子均显示清晰;DVT 18例,计栓子42处,静脉壁强化效果随延迟时间不同而不同, 180 s~240 s静脉壁强化效果最佳.其中,PE和DVT共存13例,单纯PE 2例,单纯DVT 5例,1例未见明显充盈缺损征象. 结论 多层螺旋CT联合扫描可同时检出PE和DVT,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在PE和DVT联合扫描中,静脉成像延迟扫描时间以180~240 s较适合.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探讨血栓素A2(TXA2)和前列环素(PGI2)在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致脑血管痉挛(CVS)中的作用。方法:行兔枕大池单次注血制备SAH模型,分别于注血前、注血后第1天、第4天、第7天行CTA检查,根据第4天和第7天的检查结果分为痉挛组和未痉挛组。采兔耳缘动脉血,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栓素B2(TXB2)和前列腺素F1α(PGF1α)的表达,计算TXB2/PGF1α比值。结果:未痉挛组在注血后第1天、第4天以及第7天外周血TXB2、PGF1α和TXB2/PGF1α改变不明显,与注血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痉挛组外周血TXB2、PGF1α第1天升高不明显,第4天和第7天均显著升高,且TXB2较PGF1α升高幅度大,TXB2、PGF1α以及TXB2/PGF1α和注血前及未痉挛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TXA2和PGI2可能没有参与急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但在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发生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