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0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10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37篇
内科学   15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20篇
外科学   44篇
综合类   59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12篇
  1篇
中国医学   19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1.
目的:评估经左胸前外侧微创冠脉搭桥术(minimally invasive cardiac surgery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MICS CABG)治疗冠心病多支病变的可行性、安全性及近中期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11月—2017年11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完成的经左胸前外侧微创冠脉搭桥术患者作为实验组(MICS CABG组),同期收集接受常规正中开胸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off-pump coronary aortic bypass grafting, OPCABG)患者,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按照年龄、性别、左心室射血分数、体重指数、冠脉血管病变程度以及是否存在吸烟、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肾功能不全、脑血管意外史、慢性阻塞性肺病史与接受MICS CABG的患者进行1 ∶1配对作为对照组(OPCABG组)。比较两组患者住院临床资料及近中期随访结果。结果:MICS CABG组共入选85例患者,其中男性68例(80.0%),女性17例(20%),平均年龄(63.8±8.7)岁;OPCABG病例451例,经倾向性评分匹配出85例作为对照组(OPCABG组),匹配后两组基线水平一致(P均>0.05)。MICS CABG 组平均搭桥(2.35±0.83)支/例,对照组平均(2.48±0.72)支/例(P=0.284),MICS CABG组无中转正中开胸者,两组均无中转体外循环手术。MICS CABG组与对照组相比,其术后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 MACCE)发生率[1.17%(1/85) vs. 3.52%(3/85)]、二次手术率[2.34%(2/85) vs. 3.52%(3/85)]、术后新发心房纤颤率[4.70%(4/85) vs. 3.52%(3/85)]及新发肾功能不全率[1.17%(1/85) vs. 0%(0/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MICS CABG组手术时间较OPCABG组长[(282.8±55.8) min vs. (246.8±56.9) min, P<0.05],但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16.9±7.8) h vs. (29.6±15.9) h]、术后监护病房住院时间[(29.3±20.8) h vs. (51.5±48.3) h]及住院时间[(18.3±3.2) d vs. (25.7±4.2) d]均较短(均P<0.05)。术后冠脉造影检查,MICS CABG组总体桥血管通畅率(A+B级)为 96.5%。术后随访1年,两组患者MACCE累积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8%(1/85) vs. 3.61%(3/83), P>0.05]。结论:经左胸前外侧小切口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安全可行,近中期随访结果良好,MICS CABG出院更早,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12.
陈建平  杨航 《广东医学》2016,(Z1):178-179
目的:探讨住院的老年精神科患者的跌倒风险,从而在医疗及护理方面提供干预对策。方法对跌倒的42例老年精神科患者的具体情况与同时期未发生跌倒的42例患者的信息进行对照分析,包括跌倒时状况、服药情况及合并症等,了解跌倒风险因素。结果发生跌倒的42例中,男17例,女25例;年龄60~90岁,平均(75.9±8.1)岁,比同时期无跌倒老年患者年龄稍大;跌倒发生时间主要在非正常班上(80.96%),其中又以下夜及清早多见(38.1%)。行动不便跌倒有28例(66.7%),患者精神行为异常如躁动等导致跌伤8例(19.0%)。大部分患者均使用了抗精神病药物及镇静类药物,但跌倒患者与未跌倒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跌倒患者使用药物种数少于未跌倒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精神科患者行动不便、精神症状控制不好、年龄增大是增加跌倒的主要风险因素;在住院期间,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及镇静类药物未增加患者的跌倒风险,加强护理及照料干预有利于减少跌倒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R.E.N.A.L.评分系统对于T_1期肾癌行腹腔镜下保留肾单位肾癌根治术(laparoscopic partial nephrectomy,LPN)的临床意义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13年5月~2018年12月共102例行LPN治疗T_1期肾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影像资料对患者行R.E.N.A.L.评分,将其分为低、中、高分组,比较术前及术后3个月血肌酐值的变化,分析各组间手术时间、热缺血时间、出血量、围手术并发症等的关系。结果:102例患者中,低、中、高组患者分别为64、35、3例,各组术前和术后3个月血肌酐值的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组与中分组患者在性别、年龄、BMI、肿瘤直径大小、手术时间、中转开放率及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组中热缺血时间、出血量和术后住院天数明显低于中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E.N.A.L.评分系统是评估肾肿瘤解剖复杂程度的重要手段,基于R.E.N.A.L.评分系统能有效评估T_1期肾癌行LPN治疗的难度和效果,为制定手术方案和指导术中操作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杨航  尹春梅  焦连庆  曹扬  于敏 《中草药》2015,46(12):1830-1835
目的建立虎杖药材的HPLC-DAD-ELSD指纹图谱,对10个不同产地的虎杖药材进行质量评价。方法使用Luna C_(18)(2)色谱柱(250mm×4.6mm,5μm),乙腈-水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mL/min,柱温35℃,检测波长254 nm,进样量10μL。蒸发光检测器漂移管温度109℃,载气体积流量3.0 L/min。结果通过10批虎杖药材建立了指纹图谱的共有模式,其中HPLC-DAD指纹图谱共有峰19个,相似度为0.938~0.993;HPLC-ELSD指纹图谱共有峰14个,相似度为0.905~0.999。确认了虎杖苷、白藜芦醇、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大黄素甲醚-8-O-β-D-葡萄糖苷、大黄素和大黄素甲醚。结论方法准确、稳定,为客观评价虎杖药材的质量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横突、肋横突外侧韧带与脊神经之间的毗邻关系,为提高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术的安全性及阻滞效能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选用18具标本胸椎节段,取椎板外侧缘和同名脊神经根的十字交点作为测量的起点,分别测量T1~12共12个节段脊神经与横突下后缘中点、肋横突外侧韧带下缘中点之间的距离。根据“3个一组”原则,12个节段共分为4组,记为T1~3组、T4~6组、T7~9组及T10~12组,对不同组别的脊神经-横突间距、脊神经-肋横突外侧韧带间距分别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 (1)脊神经-横突间距:平均为(16.13±5.59)mm,T1~12总体呈先递增后递减的趋势,T5节段最大,为(18.88±5.78)mm,T5向上或向下节段逐渐减小,T1节段为(16.62±3.67)mm,T12节段为(9.76±3.75)mm。自上而下4组的脊神经-横突间距分别为(17.50±4.67)、(18.19±5.62)、(16.92±5.28)及(12.00±4.42)mm,T10~12组相比T1~3组(P<0.01)、T4~6组(P<0.01)、T7~9组(P<0.01)有统计学差异。(2)脊神经-肋横突外侧韧带间距:平均为(17.67±3.76)mm,自上而下4组的间距分别为(16.95±3.82)、(17.55±3.89)、(17.81±3.83)及(18.30±3.43)mm,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了解脊神经-横突间距、脊神经-肋横突外侧韧带间距利于估算椎旁神经阻滞的安全穿刺深度,以提高阻滞效能,避免脊神经损伤及全脊髓麻醉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清醒状态膀胱测压在大鼠逼尿肌不稳定模型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 探讨清醒状态膀胱测压建立大鼠逼尿肌不稳定 (DI)模型中的应用。方法 成年雌性大鼠会阴部尿道部分结扎 ,6周后耻骨上膀胱造瘘 ,清醒状态下行充盈性膀胱测压 ,观察容量、压力变化及逼尿肌不稳定的发生情况。结果 正常大鼠保持排尿反射 ,梗阻组逼尿肌不稳定发生率 76 17%,膀胱最大压力和容量较对照组显著增加 (P <0 0 1)。结论 膀胱造瘘、清醒状态测压是建立大鼠逼尿肌不稳定模型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单侧与双侧穿刺椎体成形术对邻近椎体再骨折的影响。方法统计分析2013年2月至2016年2月因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 OVCF)在我院进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ceous vertebroplasty,PVP)的80例患者术后邻近椎体再发骨折的情况,其中45例采用单侧穿刺,35例采用双侧穿刺,比较两种方法术后再发骨折率是否相同,并对比两种方法在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椎间盘渗漏率、骨水泥分布情况、椎体高度恢复情况及Cobb角纠正情况、手术时间、X线曝光次数方面的差异性。结果单侧穿刺椎体成形术后再骨折率为24.4%,双侧穿刺椎体成形术后再骨折率25.7%,两种方法术后再骨折的发生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穿刺的骨水泥注入量、手术时间、X线曝光次数明显多于单侧穿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穿刺的骨水泥分布情况明显优于单侧穿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穿刺与双侧穿刺在骨水泥椎间盘渗漏率、椎体高度恢复情况及Cobb角纠正情况无明显区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穿刺椎体成形术与双侧穿刺椎体成形术术后邻近椎体再骨折率无明显差异,但由于单侧穿刺所需手术时间短,病人所承受的痛苦以及接受的辐射少,手术方法相对简单,因此一般情况下优先考虑单侧穿刺,若术中出现分布不均匀建议改为双侧穿刺。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甲状腺素对慢性心肌缺血心力衰竭大鼠的心功能及心肌细胞钠-钙交换体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40只)、慢性心肌缺血组(40只)和慢性心肌缺血治疗组(40只).通过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复制慢性心肌缺血心力衰竭动物模型,测定血流动力学指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研究Na~+/Ca~(2+)交换体1(NCX1)的表达水平.结果 ①慢性心肌缺血组左心室收缩压和±dp/dt_(max)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甲状腺素治疗组左心室收缩压和±ap/dt_(max)较对照组降低(P<0.05),但甲状腺素治疗组左心室收缩压和±dp/dt_(max)较慢性心肌缺血组明显升高(P<0.01);慢性心肌缺血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压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甲状腺素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压较慢性心肌缺血组明显下降(P<0.01).②对照组免疫组织化学单位面积内NCX1阳性颗粒数(10.3±0.5)个,慢性心肌缺血组单位面积内NCX1阳性颗粒数(27.2±3.6)个,甲状腺素治疗组单位面积内NCX1阳性颗粒数(14.5±2.5)个,各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甲状腺素可能通过抑制NCX1的过度表达而发挥改善慢性心肌缺血心力衰竭时心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GF)对脑外伤后的人格改变的影响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06年4月1日至2008年9月1日本院脑外伤住院患者(入院时GCS评分10~12)的39例,按入院顺序完全随机分为对照组(19例)和治疗组(20例)。对照组以维生素B1、B12和高压氧等常规治疗并,并给予生理盐水2ml作空白对照;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以神经生长因子(NGF)剂量为6000U/日,每日肌注1次。两组均以28天为一个疗程,期间观察其意识状态和肝肾功能变化。一疗程后通过症状自评量表(SCL-90)、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等对人格改变因素进行临床研究。结果两组神经功能变化无明显差异;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心理、人格水平显著改善(P〈0.05);症状自评量表(SCL-90)大部分因子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生长因子(NGF)对脑外伤后出现心理和人格变化有一定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丙泊酚对精神病患者人工通气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伴重度高碳酸性呼吸衰竭的镇静效果。方法将44例COPD伴重度高碳酸性呼吸衰竭的精神病患者按入院顺序完全随机分为2组各22例,对照组:咪唑安定静脉注射10—20mg;丙泊酚组:丙泊酚静脉注射泵持续输注0.5~2.0mg/(kg·h),比较治疗0.5、1h后,2组动脉血气分析中的pH值、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变化,峰值气道压力(Pmax)、平台压(Ppalt)以及肺功能中第1秒用力呼气量与用力肺活量的比值(FEV1/FVC)和呼气峰流速(PEF)的变化。结果丙泊酚组的镇静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丙泊酚组在治疗后PaCO2显著降低,pH值在治疗后0.5h回到正常范围内,恢复较迅速(P〈0.05或P〈0.01);治疗后0.5h的PaO2、PaO2/FiO2也比对照组明显升高。丙泊酚组在治疗后的Pmax、Ppalt较对照组有明显下降,PEF、FEV1/FVC的提高较对照组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丙泊酚进行镇静在COPD伴重度高碳酸性呼吸衰竭治疗中可降低气道阻力,改善氧合功能,减少精神病患者的人机对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