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8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34篇
皮肤病学   5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35篇
预防医学   11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CHC)患者合并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本院2008年6月~2011年6月住院的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CHC患者51例,根据患者是否合并MS分为MS组(23例)和非MS组(28例),比较两组的年龄、性别及体重指数(BMI)等差异,分析肝功能相关指标(TBil、DBil、ALT、AST、GGT、ALP),糖、脂代谢指标(FPG、CHO、TG、HDL、LDL、apoA、apoB)及HCV-RNA病毒载量。结果 MS组和非MS组患者年龄、BMI和性别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TBil、DBil、ALT、AST、GGT、ALP、CHO、apoA、apoB、HCV-RNA病毒载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FPG、TG、HDL、LDL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男、女性患者MS发生率分别为47.83%和42.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HC患者合并MS与糖、脂代谢因素密切相关(尤其与糖代谢相关性更为明显),与病毒本身无明确相关性。  相似文献   
42.
目的:制备CL2MDP(Disodium clodronate,氯屈膦酸二钠)脂质体,并研究其包封率和稳定性。方法:采用逆相蒸发法制备CL2MDP脂质体,在透射电镜下观察脂质体颗粒的形态大小,应用离心法测定CL2MDP的包封率,并用反复冻融法考察脂质体的稳定性。结果:制备的脂质体形态较为规则,近似呈圆球形,平均直径(200±8)nm,计算测得包封率达(18.6±2.8)%,经冻融处理后脂质体包封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结论:逆相蒸发法可用于制备包封率较高及稳定性良好的CL2MDP脂质体。  相似文献   
43.
44.
宫腔镜子宫内膜射频消融术治疗围绝经期功血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宫腔镜子宫内膜射频消融术应用于妇女围绝经期出现的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功血)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围绝经期功血患者130例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5例,观察组患者行宫腔镜子宫内膜射频消融术治疗,对照组患者行宫腔镜子宫内膜电切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与对照组患者对比,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明显降低,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治疗有效患者64例,有效率为98.46%,对照组治疗有效患者61例,有效率为93.85%,两组对比,观察组有效率虽稍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现1例发热患者,发生率为1.54%,对照组出现3例术后出血、6例发热患者,发生率为10.77%,两组对比,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腔镜下行子宫内膜射频消融术对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出血治疗具有显著疗效,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5.
随着内镜设备的更新和技术的进步,EMR和ESD逐渐成为治疗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主要方法.我院采用EMR及ESD对15例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患者进行了治疗,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6.
杨江华  王文杰  林敏  梁曼曼 《安徽医药》2013,17(9):1570-1571
目的 观察苦参素预防抗结核药物肝脏损害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临床诊断活动性肺结核患者18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94例和对照组92例.治疗组在常规化疗的基础上,给予苦参素治疗 (苦参素氯化钠注射液),对照组仅给予抗结核化疗.结果 治疗组出现肝脏损害6例(6.4%),其中10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患者中有1例(10.0%)出现肝脏损害;对照组出现肝脏损害32例(34.8%).其中11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患者中有6例(54.5%)出现肝脏损害,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患者肝功能更易受损害.结论 苦参素对预防抗结核药物性肝脏损害临床疗效明确,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7.
郭夕源  杨江华 《海南医学》2013,24(1):107-110
治疗性抗体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鼠源性单克隆抗体的临床应用受限于诱导产生人抗鼠抗体、亲和力低和半衰期短等,随着转基因小鼠和噬菌体展示技术的成熟,人源性治疗性抗体飞速发展,在肿瘤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及减轻移植排斥反应、体内定位诊断、免疫调节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治疗性抗体在肿瘤及免疫、移植等疾病中的治疗应用及人源性治疗性抗体的制备。  相似文献   
48.
肝豆状核变性,又称为Wilson病,其主要病理特征是肝硬化和大脑基底节区的豆状核变性.本病已明确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病,因位于13q14.3基因的ATP7B的基因发生突变.ATP7B编码铜转运P型三磷酸腺苷酶[1],当该酶功能缺乏或活性减弱时,肝脏排铜障碍,铜在肝脏内聚集,并进入血液而沉积于其他组织或器官,进而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如震颤、扭转痉挛、精神障碍、肝脾肿大、腹水等.因该病发病率相对较低,为1/30 000~100 000[2],临床上表现出多种多样的临床表现,故临床医师易误诊或漏诊.为了提高临床医师对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表现及发生过程的认识,现将2010年11月我院收治的1例曾被误诊为血吸虫性肝硬化后确诊为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9.
急性丙型肝炎患者容易转变为持续性HCV感染。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在慢性HCV感染中存在具有调节功能的T细胞亚群,它们在HCV感染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此文就目前有关调节性T细胞的分化和功能,及其在持续性HCV感染中的意义和作用机制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0.
资料与方法 2004年12月-2007年3月收治危重型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6例,均为女性,年龄18~43岁;服农药量100~250ml;农药种类:敌敌畏4例,甲胺磷2例。服农药至送达本院时间0.5~3小时;中毒后2~14小时开始血液灌流(HP),5例在2~8小时内进行HP,1例为中毒后14小时H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