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2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14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64篇
内科学   389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128篇
预防医学   22篇
药学   17篇
  2篇
中国医学   22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65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79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急性冠脉综合征抗凝与抗血小板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人们已知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发病机制是不稳定斑块即易损斑块的破裂,由易损斑块的破裂引起血小板聚集并激活血凝系统,形成血栓。根据血栓是否自溶,是否完全阻塞血管而在临床上形成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不稳定性心绞痛(UA)、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和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所以,在临床治疗上,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则成为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中最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82.
目的:探讨双异丙吡胺对犬右心室心外膜下(Epi)细胞复极1期末4-氨基吡啶敏感的非钙依赖性瞬间外向钾电流(Ito1)的抑制作用,以期为临床药物治疗Brugada综合征等起源于右心室的恶性心律失常疾病提供必要的证据。方法:酶解分离犬右心室Epi单个心肌细胞,在全细胞钳制条件下,观察双异丙吡胺对犬右心室Epi细胞Ito1离子流的抑制作用。结果:(1)在刺激频率为0.2Hz、37℃和去极化试验电压+70mv水平,在临床相关的治疗浓度范围内双异丙吡胺呈浓度依赖性有效地抑制犬Ito1离子流而无电压依赖性。(2)当刺激频率超过1Hz时,双异丙吡胺对Ito1离子流的抑制作用具有明显的快频率应用依赖性。(3)双异丙吡胺对Ito1离子流的抑制作用依赖于去极化试验电压脉冲提示双异丙吡胺属于通道开放状态阻滞剂。结论:在临床相关的治疗浓度范围内双异丙吡胺能以浓度依赖性方式抑制犬右心室Epi细胞的Ito1离子流,恢复Epi细胞间Ito1离子流的均衡性,因而对Brugada综合征等疾病所致的、以2相折返为基础的恶性心律失常可能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83.
顽固性心房颤动的治疗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心房颤动 (房颤 )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 ,房颤的发生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高 ,成人房颤发病率为 0 3%~ 0 4 % ,6 0岁以上发病率为 2 0 %~4 0 % ,75岁以上发病率高达 8 0 %~ 11 0 % ,男性为女性的 2倍。FraminghamHeartStudy的资料显示房颤患者死亡危险较无房颤者高 1 5~ 1 9倍。房颤最危险的并发症为脑栓塞 ,较正常人高出 5倍 ,不同病因的房颤栓塞发生率不同 ,非风湿性心脏病房颤的栓塞危险是非房颤者的 5 6倍 ,而风湿性心脏病房颤的栓塞危险则是其 17 6倍。在西方国家 ,非风湿性瓣膜病的房颤占缺血性中…  相似文献   
84.
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室速 )和心室颤动 (室颤 )是心脏性猝死和心脏骤停的主要原因。有效中止室速和室颤的方法是直流电复律除颤 ,随着室颤时间延长 ,存活率会迅速下降 ,所以尽早识别室颤和有效电除颤是提高患者存活率的关键。  资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 :自 2 0 0 0年 3月至 9月收入CCU病房的 2 0例患者 ,其中男性 14例 ,年龄 (5 1 2 3±14 38)岁 ,女性 6例 ,(5 6 34± 6 73)岁 ;急性心肌梗死 10例 ,重症心肌炎 1例 ,其它心脏病心肺复苏后 4例 ,其中包括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 1例 ,结节病 1例 ,扩张性心肌病 1例 ,正在治疗的严重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85.
It has been well known since at least the 1950s that chronic tachycardia can alter cardiac structure and func-tion. Atrial tachycardia (AT) is a common tachyarrhythmia originating from atrium which can be seen in patients with or without organic heart diseases. AT can occur as nonsustained, paroxysmal, incessant and chronic tachycardia. Ectopic automaticity, triggered activity and reentry may be the mechanisms of the arrhythmia. The classification of atrial tachycardia based on arrhythmogenic site and mechanism may be the better one for the purpose of clinical study and strategies of treatment. Currently available antiarrhythmic drugs have limited efficacy for acute termination of AT. Ibutilide can immediate terminate recurrent atial tachycardia after catheter ablation of atrial fibrilla-tion safety and effectively. 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 may be effectively performed under the guide of electroanatomic mapping in these patients. And, radiofrequency also can decrease stroke risk, improve ventricular function with a reduction in all cause mortality, cardiac and possibly arrhythmic mortality.  相似文献   
86.
目的:探讨首次心脏事件为急性心肌梗死(AMI)表现的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1999年1月1日-2002 年12月30日248例住院患者,116例是以急性心肌梗死为首次心脏事件的表现,列为AMI组,另外132例有心绞痛病史,经冠脉造影检查,确诊为冠心病,且无心肌梗死,列为冠心病对照组(CHD);通过Logistic回归的方法处理性别、血压、吸烟、尿酸、家族史、年龄、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11个参数。结果:性别、血压、空腹血糖、甘油三酯在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1),急性心肌梗死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男性,高血压的冠心病患者其首次心脏事件为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险性较一般冠心病者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87.
现代抗心律失常药物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第1个抗心律失常药物———奎尼丁应用于临床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在此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机制和这两者如何受心外因素的影响。实验和临床的研究集中在发展合成预防和终止心律失常的药物。60年代的两个重要里程碑揭开了7...  相似文献   
88.
89.
目的探讨脂蛋白-a致冠心病的条件.方法分析了2002年5月~2003年8月在本院心内科住院且接受了冠脉造影检查的病人,将符合条件的132例病人分成冠心病组(78例)与正常对照组(54例),并采集这两组的性别、年龄、脂蛋白-a、血压、吸烟、尿酸、家族史、血糖、血脂等参数作为分析对象.结果高血压、脂蛋白-a在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冠心病组高于对照组(P<0.05),比数比(OR)值分别为1.432和1.003,95%可信区间(95%CI)分别为(1.064,2.102)和(1.000,1.007).结论血管内膜在脂蛋白-a致冠心病方面有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90.
急性心肌梗死往往是由于病变血管内血栓形成而发生的急性闭塞,造成闭塞血管以远心肌急性缺血缺氧,从而导致心肌急性坏死所致.再灌注指的是闭塞血管由于药物、机械或自身纤溶等因素的作用使闭塞以远血管出现再次血流灌注的现象.而现时针对急性心肌梗死的再灌注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强调除心外膜血管开通外要达到心肌组织水平的再灌注.因此,再灌注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