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2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26篇
耳鼻咽喉   8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8篇
口腔科学   39篇
临床医学   96篇
内科学   67篇
皮肤病学   13篇
神经病学   9篇
特种医学   42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50篇
综合类   209篇
预防医学   58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53篇
中国医学   84篇
肿瘤学   1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7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血管紧张素II(AII)、醛固酮(ALD)及白介素1α(IL-1α)与原发性高血压(EH)左室重构的关系.方法选择EH患者50例[左室肥厚(LVH)28例,非LVH(NLVH)22例]同步检测血中TGF-β1、AII、ALD及IL-1α水平;用超声心动图仪测定并计算左室质量指数(LVMI).与对照组25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EH组血中TGF-β1、AII、ALD及IL-1α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01),以LVH为甚.结论 TGF-β1、AII、ALD及IL-1α共同对EH患者的LVH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结直肠癌患者行FOLFOX4化疗方案的毒副反应,探讨其护理对策。方法对58例结直肠癌病人行FOLFOX4方案化疗,并加强对化疗药物毒副反应的预防、观察和护理。结果化疗期间发生的主要不良反应有:白细胞减少38例(65.52%),贫血26例(44.83%),血小板减少26例(44.83%),肝功能损害10例(17.24%),恶心呕吐31例(53.45%),外周神经毒性28例(48.28%),口腔黏膜炎5例(8.62%),腹泻14例(24.14%),手足综合征2例(3.45%)。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FOL-FOX4化疗方案对晚期结直肠癌患者有显著疗效的同时伴有一定的毒副反应。对症治疗及有效的护理能帮助患者顺利完成化疗。  相似文献   
13.
中等强度冲击波负压暴露后豚鼠耳蜗毛细胞核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冲击波负压(BUP)暴露后早期豚鼠耳蜗毛细胞胞核的病理形态学变化。方法将豚鼠在负压峰值为-44.5~-48.8kPa的中等强度BUP暴露3次,于BUP暴露后7d解剖取出耳蜗,应用DNA荧光染料Hoechst 33342显示毛细胞核,在荧光显微镜下毛细胞病理损害情况并进行计数。结果BUP暴露后7d,豚鼠耳蜗毛细胞可见胞核肿胀、胞核缺失、胞核固缩3种病变,以核肿胀发生最高,其次是核缺失,核固缩最为少见,3种病变的总发生率达(17.3±3.2)%,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结论BUP暴露可导致耳蜗外毛细胞核明显的病理性改变,这种改变可能是造成听力损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冲击波负压(BUP)暴露后豚鼠耳蜗毛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特点.方法 将豚鼠暴露于不同强度的实验性BUP 1次,8h~7d后应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技术观察耳蜗基底膜毛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负压峰值为-22.4 ~-63.3kPa的BUP暴露后,豚鼠耳蜗毛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病理性改变,主要表现为第2、3排外毛细胞散在性缺失,甚至节段性外毛细胞缺失、纤毛融合甚至巨纤毛形成及胞浆溢出,纤毛内微丝解聚、线粒体肿胀、溶酶体数量增多和胞浆内空泡形成.结论 不同强度的BUP暴露可导致豚鼠耳蜗毛细胞的超微结构病变,且BUP强度越高,病变越重.  相似文献   
15.
目的回顾分析临床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血小板(PL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imer)、白细 胞介素-6(IL-6)、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等炎性指标,与尿源性脓毒血症严重程度的相关性,为临床早期诊治尿源性 脓毒血症提供临床参考及指导。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2018年4月我院泌尿外科收治尿源性脓毒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70 例。根据2014版(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感染性休克和脓毒血症的临床诊断标准分组:A组(脓毒症组)22 例;B组 (低血压+严重脓毒血症组)12 例;C组(感染性休克组)17 例;D组(难治性感染性休克组)19 例;比较患者的WBC、N%、PLT、 FIB、D-Dimer、IL-6、PCT、CRP的差异;应用Logistic 回归分析炎性指标与脓毒血症的相关性,评价炎性指标对病情严重程度的 相关影响。结果(1)不服从正态分布的炎性指标进行Kruskal-Wallis检验表明:N%、PLT、D-Dimer、PCT在尿脓毒血症严重程 度组别上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RP符合正态分布及方差齐,单因素方差分析后提示CRP在脓毒血症不同组别上 的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Kruskal-Wallis事后检验两两比较:N%在A-B、A-C、A-D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在AC 、A-D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Dimer在A-C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CT在A-B、A-C、A-D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比较炎性指标不同组别的中位数结果提示:PLT数量随脓毒血症严重程度加重而减少,PCT随脓毒血症严重程度升高而上升; N%随脓毒血症严重程度升高而上升;(3)炎性指标的有序Logistic回归提示:PCT的P=0.000,回归系数为0.186;N%显著性检验 P=0.035,回归系数为0.047;PLT显著性检验P=0.003,回归系数为-0.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CT血清波动与尿源性脓 毒血症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PLT与尿源性脓毒血症严重程度呈负相关;N%随脓毒血症病情加重而变化,PCT、PLT、N%动态 联合检测可以作为脓毒血症患者严重程度的参考指标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联合同期放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的近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71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组,以采用全脑放疗治疗的34例患者为对照组,以采用小分子TKI联合同期放疗的37例患者为研究组。比较两组近期效果、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QOL)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研究组脑转移灶疾病控制率(72.97%)高于对照组(47.06%)(P<0.05);研究组QO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恶心呕吐、腹泻、皮疹、疲倦乏力、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损伤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治疗中联用小分子TKI吉非替尼、同期放疗可增强近期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保守治疗对闭合性肝外伤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5月-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闭合性肝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2例患者治愈51例,治疗成功率为98.07%。1例患者为Ⅲ级肝损伤,死于失血性休克,余患者愈后良好,平均住院17.4 d。结论保守治疗是闭合性肝外伤的重要治疗措施,对病情恶化、出血难以制止的患者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8.
吴瑞  杨成  占强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21,38(12):1003-1007
目的 探讨各个肠道节段合理的退镜时间。方法 前瞻性观察研究自2019年11月—2020年11月于本消化内镜中心行结肠镜检查的465例患者,再回顾性分析自2017年7月—2017年9月本中心的结肠镜检查记录,以作验证集。结果 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确定升结肠段、横结肠段、降结肠段以及乙状结肠直肠段的退镜时间阈值分别为77 s、61 s、56 s及109 s。升结肠段中,当退镜时间≥77 s时,升结肠段的腺瘤检出率(adenoma detection rate,ADR)显著增加(17.3%比2.8%,P<0.001)。同样,横结肠段退镜时间≥61 s时的ADR(6.9%比2.8%,P=0.036),降结肠段段退镜时间≥56 s的ADR(6.3%比1.7%,P=0.019),乙状结肠直肠段退镜时间≥109 s时的ADR(31.0%比7.9%,P<0.001),均显著增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升结肠段退镜时间≥77 s(OR=6.427,P<0.001),降结肠段退镜时间≥56 s(OR=3.564,P=0.045),乙状结肠直肠段退镜时间≥109 s(OR=5.073,P<0.001)是各肠段ADR增加的独立影响因素。验证集中,当升结肠段、横结肠段、降结肠段及乙状结肠直肠段退镜时间分别≥77 s、61 s、56 s、109 s时,全肠道的ADR(48.3%比17.6%,OR=2.952,P<0.001)及息肉检出率(polyp detection rate,PDR)(63.2%比23.0%,OR=4.191,P<0.001)均显著增加。与退镜时间>6 min的结肠镜检查相比,二者ADR(P=0.563)及PDR(P=0.7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当升结肠段、横结肠段、降结肠段及乙状结肠直肠段的退镜时间分别≥77 s、61 s、56 s、109 s时,各肠段及全肠道的ADR及PDR均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19.
正常心脏的心电活动与节律性收缩,有赖于心肌细胞之间信息通道传递的完整性。细胞连接通讯是动物体内细胞通讯的重要方式之一,其发挥细胞之间信息传递功能的结构基础是细胞间隙连接,细胞间隙连接的重要结构成份是连接蛋白。而连接蛋白43(Cx43)作为心肌细胞闰盘内间隙连接(Gapajunction)组成中主要的连接蛋白。在维持心肌细胞的连接通讯功能,电信号传导和正常的节律性的收缩中起重要作用。为了深入了解间隙连接蛋白分子与心律失常的关系,本文就Cx43分布与命名,结构功能与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BYHWD)灌胃联合神经干细胞(NSCs)移植对脊髓损伤(SCI)后髓鞘再生的影响.方法:将48只成年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脊髓损伤(SCI)组、BYHWD灌胃组、NSCs移植组、NSCs移植联合BYHWD灌胃(BYHWD+ NSCs)组.SCI组不做治疗;NSCs组于脊髓横断后局部移植NSCs; BYHWD+ NSCs组移植NSCs,并每天BYHWD灌胃;各组在损伤后14、28 d后分别留取损伤脊髓标本,用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髓磷脂碱性蛋白(MBP)表达情况,透射电镜观察脊髓白质内髓鞘超微结构变化.结果:BYHWD+ NSCs组MBP阳性表达最多,较其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电镜下BYHWD+NSCs组髓鞘结构较为规整,轴突微丝、微管排列有序,线粒体结构完整,可见薄髓的再生髓鞘.结论:SCI后BYHWD灌胃联合NSCs移植能够促进损伤脊髓MBP的表达及脱髓的轴突再髓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