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0篇
口腔科学   71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4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8篇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目的  探究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 ATRA)对巨噬细胞中白介素(interleukin, IL)-1β表达的调控及作用机制。  方法  巨噬细胞经1 μmol/L ATRA处理24 h后转录组测序,筛选差异表达基因,进行KEGG通路分析、GO功能分析和PPI网络分析。不同剂量ATRA处理巨噬细胞24 h后,qRT-PCR和Western blot验证炎症因子IL-1β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核因子(neuclear factor, NF)-κB信号和半胱天冬酶-1(caspase-1)的变化。  结果  测序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巨噬细胞经ATRA处理后71个差异表达基因上调,KEGG分析显示上调基因参与IL-17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信号通路等,GO分析显示上调基因参与IL-1β的产生、对脂多糖的反应等生物学过程,PPI分析揭示炎症因子,黏附分子和趋化因子为ATRA作用的核心基因。体外实验表明,ATRA呈浓度依赖性促进巨噬细胞中IL-1β的表达,ATRA组中磷酸化(p)-NF-κB、NF-κB和caspase-1的表达较对照组升高(P<0.05),且p-NF-κB发生了核转移。  结论  ATRA可能通过激活巨噬细胞中的NF-κB信号和caspase-1促进炎症因子IL-1β的表达。  相似文献   
102.
目的 观察已构建的基因重组质粒 pc DNA3- pac A和 pc DNA3- pac P作为防龋疫苗的防龋效果。方法 分别将基因重组质粒 pc DNA3- pac A、pc DNA 3- pac P和 pc DNA3- pac A+pc DNA3- pac P联合使用作为基因疫苗注入免疫定菌鼠颌下腺区皮下 ,以 Keyes龋齿计分法评估免疫后定菌鼠磨牙的患龋情况。结果 重组质粒单独免疫组和联合免疫组大鼠的龋齿计分均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 (P<0 .0 5 ) ;联合免疫组和 pc DNA3-pac A组的龋齿记分均明显低于 pc DNA3- pac P组 (P<0 .0 5 )。结论 重组基因质粒 pc DNA3- pac A和 pc DNA3- pac P均可有效的控制龋损的发生 ,降低龋坏程度 ,有望成为防龋基因疫苗。  相似文献   
103.
目的:从分子水平探讨变形链球菌(血清c、f型)表面蛋白可变区(extended-V,V )的遗传状况,分析其基因中存在的变异,为进一步研究其结构和功能提供遗传信息。方法:选择临床最常见的血清型c、f型菌株117株(包括7株参考株),提取DNA,行PCR扩增,获得SrV 区片段基因;利用限制性内切酶DdeI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并与部分国际参考株进行比较归类。从所占比例较多的基因型中,各选一代表株的PCR产物分别测序,将测序结果用Clone3.1version软件比较各型酶切位点。结果:117株菌株共分出5种基因型(A、B、C、D、E型);血清f型OMZ175为其中的一种;A型48株,B型45株,C型20株,D、E型则分别只有1株和3株,显示出明显差异;以参考株基因型为准,分别将A、B、C型定为p1样、spaP样或sr样、pac样;D型只有1株临床株,不排除实验过程中突发变异的可能;E型的3株也为临床株,尚无参考株与其相对应。结论:变形链球菌(血清c、f型)表面蛋白可变区呈多态性分布,有5种基因型,分布较为集中者分别为p1样、spaP或sr样、pac样,且血清f型属于血清c型的spaP样。  相似文献   
104.
目的 探讨外胚叶发育不全(EDA)基因及其受体(EDAR)基因在斑马鱼早期咽齿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模式,为进一步研究其在牙齿发育过程中的功能奠定基础。方法 提取受精后48 h(48 hpf)的斑马鱼胚胎总RNA,之后逆转录合成cDNA,以该cDNA为模板,特异性扩增斑马鱼咽齿特异性标记基因dlx2b、Eda信号通路相关基因eda及edar基因片段,用TA克隆试剂盒将这3个基因片段分别连接到pGEMT载体上,将对应质粒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线性化,以PCR线性化做模板,选择相应的RNA聚合酶体外转录,合成dlx2b、eda及edar基因的反义mRNA探针。收集36、48、56、60、72、84 hpf的斑马鱼胚胎,运用全胚原位杂交技术检测eda及edar基因在斑马鱼咽齿发育部位的表达分布。比较原位杂交结果eda及edar表达区域与斑马鱼咽齿特异性标记基因dlx2b所指示咽齿部位的关系。结果 获得了dlx2b、eda及edar基因的反义mRNA探针。原位杂交结果显示,48~72 hpf时eda及edar在鳃弓牙齿相应部位可见强棕褐色阳性信号,与dlx2b所指示咽齿部位吻合。结论 Eda信号通路配体与受体在斑马鱼咽齿早期发育过程中即牙齿发生至形态发生阶段于咽齿部位特异性强表达,这一结果显示该信号通路可能参与斑马鱼咽齿早期发育的调控。  相似文献   
105.
目的 探索铁蛋白重肽基因(fth1b)在斑马鱼咽齿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模式及其功能,为后续牙齿相关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收集受精后56、72、96及120 h斑马鱼胚胎,运用整胚原位杂交技术检测fth1b基因在斑马鱼咽齿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并运用规律成簇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对fth1b基因特...  相似文献   
106.
变形链球菌表面蛋白可变区与葡聚糖合成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变形链球菌表面蛋白可变区与葡聚糖合成的关系。方法:取本课题组前期工作所获得的变链c型临床株,分成水溶性葡聚糖(W SG)组和水不溶性葡聚糖(W IG)组;每组又按葡聚糖合成能力分为合成量高(ABS>0.3)与合成量低(ABS<0.15)组。以所选细菌DNA为模板,PCR扩增表面蛋白V区编码基因SrV ,经DdeI酶切分型,比较各基因型在两组细菌中的分布情况。结果:1)两组均有4种基因型(A、B、C、D)并且在构成比上都以A、B型占多数,C、D型所占比例较少且存在明显差异;2)在W SG组主要基因型的分布出现差异:合成量高的以A型为主占50%,B型占33.33%,C型占11.11%;合成量低的以B型为主占50%,A型占30.77%,C型19.15%。3)在W IG组A、B型的分配基本相似,均在40~48%之间。结论:变形链球菌表面蛋白可变区的基因型分布与水溶性葡聚糖的合成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而与水不溶性葡聚糖的合成未见明显关联。  相似文献   
107.
立德树人是当前高等教育的核心要务。研究生思政教育的加强、创新和发展在现阶段来看,其对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重庆市研究生优质课程《口腔医学专业外语》为依托,旨在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探索研究生专业课融合思政教育的优化模式,发掘研究生课程的思政理论教育资源,重塑思政融入专业课的全面课堂设计,培养专业课师资的思政意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建立链接专业但具有特色的思政案例库。依托新媒体发展,将涉及思想政治相关的教育实践活动,改良优化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从而使思政教育真正与专业课融合。最终形成“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和思维方法,促进研究生课程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协同育人。  相似文献   
108.
口腔微生物群落作为人体微生物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口腔健康及全身健康都有密切联系。口腔微生物研究已成为国际微生物研究领域的前沿。规范统一的口腔微生物中文译名对支撑口腔医学发展意义重大。规范的微生物译名是编写专业教材和参考书的基础, 有助于学生准确地掌握口腔微生物的特征与分类。统一的中文译名可为口腔医学研究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语言基础。规范的中文译名对开展口腔健康教育和科普也具有重要作用, 有利于口腔微生物学知识的准确传播, 增强全民口腔健康意识。因此, 为规范口腔医学领域的科学研究、基金申报、专著教材编写、论著发表、学术交流、科学普及等, 专家学者对口腔微生物名称(2017版)和新近发现的口腔微生物译名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和修订, 达成共识, 形成口腔微生物译名(2023版)。  相似文献   
109.
目的 探讨涎腺腺样囊性癌(SACC)患者口腔微生物的多样性和群落差异。方法 采集13例SACC患者与10例健康人的唾液样本,提取其口腔菌群的总DNA,经通用引物扩增16s rRNA基因,利用高通量测序平台进行细菌16S rRNA基因(V3-V4)区高通量测序分析后,利用Mothur软件分析微生物的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结果 SACC组优势种群有16种(相对丰度>1%),依次是:链球菌属(36.68%),奈瑟菌属(8.55%),普雷沃菌属_7(7.53%),韦荣球菌属(6.37%)等。对照组优势种群有15种,依次有:链球菌属(18.41%),奈瑟菌属(18.20%),普雷沃菌属_7(8.89%),卟啉单胞菌属(6.20%),梭杆菌属(5.86%),韦荣球菌属(5.82%)等。2组间有统计学差异的菌门包括厚壁菌门、变形菌门、梭杆菌门(P<0.05)。有统计学差异的菌属包括链球菌属、奈瑟菌属和卟啉单胞菌属(P<0.05),而嗜二氧化碳噬细胞菌属仅在SACC患者中检出。结论 SACC患者的唾液微生物与健康人群唾液微生物的种群结构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10.
五类市售饮料的酸蚀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碳酸类、果汁类、普通牛奶类、高钙奶类和瓶装矿泉水类等五类市售饮料的pH值、缓冲能力、钙、磷、氟离子等相关因素的测定,预测它们对牙齿的酸蚀能力。方法:选取15种市售饮料,采用精密酸度计测定饮料的pH值,用滴定法测定缓冲能力,用比色法测定钙、磷离子浓度,用电极法测定氟离子浓度。结果:果汁类、普通牛奶类、高钙奶类和瓶装矿泉水类的pH值分别是2.51~2.29、3.24~3.37、6.38~6.64、6.55~6.68和6.49~7.12;缓冲能力分别是1.15~3.15mmol/L(pH5.5)和3.85~5.15mmol/L(pH7.0)、2.10~2.45mmol/L(pH5.5)和2.95~3.15mmol/L(pH7.0)、0.45~0.65mmol/L(pH7.0)、0.35~0.60mmol/L(pH7.0)及<0.10mmol/L(pH10);钙离子浓度分别是0.44~1.61mmol/L、0.17~0.37mmol/L、2.49~3.14mmol/L、2.96~3.31mmol/L和0.01~0.35mmol/L;磷离子浓度分别是0.02~0.61mmol/L、0.53~0.84mmol/L、0.90~1.30mmol/L、0.86~1.34mmol/L和0.01~0.38mmol/L;氟离子浓度分别是0.03~0.05mg/L、0.08~0.12mg/L、0.03~0.05mg/L、0.04~0.05mg/L和0.02~0.06mg/L。碳酸类及果汁类饮料的pH值远低于釉质脱矿临界值5.5,缓冲能力较弱,钙、磷、氟离子的浓度较低。牛奶pH值趋近于中性,缓冲能力强,而且其中含有大量的钙、磷、氟离子。矿泉水pH值为中性,含有一定量的矿物质。结论:酸性饮料的酸蚀性最强,矿泉水次之,牛奶的酸蚀性最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