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6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6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与BCP区变异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研究乙型肝炎病毒 (HBV)基因型与C基因启动子 (BCP)基因变异的关系 ,对 6 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别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RFLP)技术和PCR微板核酸分子杂交技术 ,进行基因分型及HBVBCP基因变异检测。在 6 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 ,各基因型发生的BCP区A176 2T/G176 4A双突变分别为C型 18例 (4 3 9% )B型 3例 (16 7% )D型 2例 (2 0 % )。C型的BCP双突变率明显高于B型 ,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 <0 0 5 )。故可以认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与BCP区双突变存在有一定的相关性。推测A176 2T/G176 4A双突变可能是造成C型患者比B型存在更严重肝损害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2.
人工肝治疗前后重乙肝患者体内IL-18水平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人工肝治疗前、后重型乙型肝炎患者体内IL-18水平的变化。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18例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18水平在人工肝治疗前、后的变化,对照组为16例只进行内科综合治疗的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结果人工肝治疗且治疗前、后血清IL-18含量分别为499·11±230.24和313.78±83.28(t=3.211,P<0.05)。血清总胆红素治疗后有明显下降(P<0.05),但γ-球蛋白变化不明显(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IL-18含量分别为433.57±214.50pg/ml和398.15±225.14pg/ml,经比较分析无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肝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IL-18水平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肝技术可有效的清除重肝患者体内IL-18水平及胆红素等毒性物质,减轻肝脏炎症,改善重肝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3.
丙肝患者病毒载量及危险因素与配偶感染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外周血浆病毒载体量、危险因素与其配偶感染的关系。方法 应用酶免法(EIA)及FQ -PCR法检测12 2例CHC患者的血浆、尿液、泪液和精液及其配偶血浆抗丙型肝炎病毒(抗-HCV)及HCVRNA含量。结果 CHC患者血浆、尿液、泪液和精液及其配偶血浆抗-HCV检出率分别为94 . 2 6 %(115 / 12 2 ) ,4 2. 8% (2 1/ 4 9) ,11 .19% / (5 / 4 2 ) ,4 7 .2 2 % (17/ 35 )和2 2 . 5 0 % (2 7/ 12 0 ) ;HCVRNA的检出率分别为88 .15 % (6 7/ 12 2 ) ,5 5 . 10 % (2 7/ 4 9) ,19 .0 4 % (8/ 4 2 ) ,6 6 . 6 7% (2 4 / 36 )和2 5 . 83% (31/ 12 0 ) ,对照组均无抗-HCV及HCVRNA检出。男性配偶的抗-HCV、HCVRNA的检出率分别为15 .0 6 % (11/ 73) ,78. 0 8% (5 7/ 73) ;女性配偶的抗-HCV、HCVRNA的检出率分别为2 9. 78% (14 / 4 7)、89 .36 % (42 / 4 7)。当CHC患者外周血浆HCVRNA≥10 5copies/ml时,其配偶HCVRNA的检出率为2 9. 1% (2 1/ 6 9) ;当CHC患者外周血浆HCVRNA <10 5copies/ml时,其配偶HCVRNA的检出率为19 4. 7% (11/ 5 7)。配偶婚龄<10 ,11~2 0 ,2 1~30 ,31~5 4年的4个组HCVRNA的检出率分别为13 .33% (2 / 15 )、2 2 . 2 2 % (4/ 18)、32 . 0 0 % (8/ 2 5 )和5 5. 32 % (2 7/ 4 7)。结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各种肝病患者血清抗一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状况,研究其感染因素。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917例各种肝病患者血清抗-HCV。结果917例肝病患者总抗-HCV阳性率为27.81%(255/917),阳性率依次为:丙型肝炎(63.36%)〉乙、丙型肝炎、急性无黄疸性肝炎(45.45%)〉重症肝炎(30.12%)〉肝硬化(29.85%)〉慢性活动性乙肝(26.88%)〉急性黄疸性肝炎(17.09%)〉慢性迁延性乙肝(17.14%)〉肝癌(15.78%)〉甲型肝炎(5.26%);男性和女性肝病患者抗-HCV的阳性率分别为26.47%(171/646)、68.83%(171/271);男性和女性肝病患者平均年龄分别为(35.5土2.O)岁、(32.3±1.5)岁。结论各型肝病患者均检出抗-HCV,尤以丙型肝炎检出率最高,其次是乙、丙型肝炎、急性无黄疸性肝炎及重症肝炎;女性肝病患者HCV的感染率高于男性;各种肝病患者男性和女性感染的平均年龄无差别。  相似文献   
25.
目的(1)对甘肃地区198例慢性丙型肝炎(丙肝)患者进行血清分型和基因分型,并加以比较分析。(1)对36例应用哌罗欣治疗的慢性丙肝患者进行血清学分型和干扰素抗体的测定。方法血清学分型和干扰素抗体检测采用ELISA法;基因分型采用型特异性PCR法。结果(1)血清学分型率为53.03%(105/198),其中血清1型占48.57%(51/105),血清2型占36.19%(38/105),混合型血清(1 2)型占15.23%(16/105)。基因分型率46.46%(92/198),其中基因Ⅱ型占46.74%(43/92),基因Ⅲ型占36.96%(34/92),混合型基因(Ⅱ Ⅱ)型占16.30%(15/92)。(2)22例接受哌罗欣治疗的慢性丙肝患者中,血清1型15例,占68.18%,血清2型3例,占13.64%,混合型血清(1 2),占18.18%。22例患者中有12例产生了干扰素抗体,占54.55%,其中血清1型7例(58.33%),血清2型3例(25.00%),混合型血清(1 2)2例(16.67%)。结论(1)甘肃地区丙型肝炎为血清1型,即基因Ⅱ型为主,其次为血清2型即基因型Ⅲ和血清(1 2)型即基因(Ⅱ Ⅲ)型。(2)丙型肝炎血清学分型和基因分型具有良好的符合性,可以用于临床丙型肝炎分型。(3)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抗体的产生率为58.33%,对临床应用干扰素进行治疗的效果影响并不大。  相似文献   
26.
目的了解人工肝治疗前、后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18、总胆红素、γ-球蛋白水平和病毒标志物的变化,分析人工肝技术清除病理性有害物质效果。方法20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为人工肝治疗组(人工肝 内科综合治疗),血清IL-18用ELISA法检测、血清总胆红素用BeckmanCX4生化仪检测、血清γ-球蛋白分析用Sebia电泳仪,血清HBVDNA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照组为20例仅进行内科综合治疗的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结果人工肝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IL-18含量分别为(501·22±211·35)pg/ml和(302·56±87·33)pg/ml,治疗前、后血清IL-18均值经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02,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IL-18含量分别为(485·36±178·21)pg/ml和(381·25±152·65)p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0,P>0·05);人工肝治疗组治疗前、后HBVDNA定量结果分别为5·70×107±1·48×107和5·60×107±1·50×1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4,P>0·05);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均值分别为(562·33±16·25)μmol/L和(302·99±63·54)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8,P<0·05);治疗前、后血清γ-球蛋白均值分别为(24·01±2·05)g/L和(21·98±2·26)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9,P>0·05)。结论人工肝技术可有效清除重型肝炎患者体内IL-18、总胆红素等病理性物质,可提高重型肝炎患者的存活率,为肝移植治疗争取时间,但对血清病毒标志物没有明显的清除作用。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经内科治疗及肝移植前后Gc球蛋白的变化以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transarninase,ALT)变化的相关性,初步阐明Gc球蛋白在重型乙肝患者中的检测价值?方法:选取兰州大学第一医院2004~2009年慢性重型乙型肝炎肝移植治疗患者14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内科治疗患者20例,分别于治疗前?后各阶段留取血液标本,另取健康对照者20例?采用ELISA法检测肝功能及Gc球蛋白?结果:慢性重型乙型肝炎内科治疗组血清中Gc球蛋白含量治疗前?治疗后2?4?6?8周分别为(295.74 ± 76.13)?(159.37 ± 41.02)?(109.72 ± 30.48)?(100.19 ± 29.21)?(86.20 ± 28.38)mg/dl,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慢性重型乙型肝炎肝移植组血清中Gc球蛋白含量术前?术后6?12?18?24个月分别为(4.19 ± 1.17)?(30.89 ± 23.04)?(88.30 ± 52.87)?(200.07 ± 108.32)?(324.17 ± 119.14)mg/dl,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内科治疗组治疗后ALT呈下降趋势,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肝移植组手术前后ALT变化不明显?结论:血清GC球蛋白的变化可以预测内科治疗和肝移植后的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病情演变,可为临床医师选择合理治疗方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8.
大量资料显示,乙型肝炎(乙肝)患者中贫血发生率远高于普通人群,且存在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还有大量分类不明确的贫血.但目前鲜见有探讨HBV DNA对红细胞系统影响的报道.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HBV载量对乙肝患者红细胞系统各参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血清HCVRNA检测在慢性丙型肝炎临床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荧光定量PCR(FQPCR)检测146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抗HCV和HCVRNA。结果抗HCV及HCVRNA检出率分别为73.9%(108/146)和52.1%(76/146);抗HCV(+)组和抗HCV(-)组HCVRNA的检出率分别为75.9%(82/108)和10.5%(4/38)。结论血清HCVRNA荧光定量是临床诊断丙型肝炎的直接证据,且可以弥补抗HCV对丙型肝炎的漏诊等不足。  相似文献   
30.
目的通过研究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精液中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探讨丙型肝炎病毒是否经夫妻性生活途径传播。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荧光定量PCR法,检测56例男性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精液及其54例配偶血清抗-HCV、HCVRNA,健康对照组为23对体检健康者夫妇。结果男性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抗-HCV、HCVRNA的阳性率分别为91.07%(51/56)、85.71%(48/56),精液中抗-HCV、HCVRNA的阳性率分别为39.28%(22/56)、62.50%(35/56),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配偶的血清抗-HCV及HCVRNA的阳性率为22.22%(12/54)、24.07%(13/54),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较,经χ2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精液可感染HCV;HCV可经夫妻性生活途径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