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1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17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27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10篇
口腔科学   14篇
临床医学   68篇
内科学   26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20篇
外科学   137篇
综合类   257篇
预防医学   129篇
药学   94篇
中国医学   81篇
肿瘤学   1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65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5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81.
目的探讨集成MRI(SyMRI)技术在冈上肌肌腱损伤分级中的定量价值。方法前瞻性招募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门诊确诊冈上肌肌腱损伤的97例患者(病例组), 男54例, 女43例, 年龄29~56(37.4±9.6)岁。病例组患者根据肩关节镜结果分为3个亚组:肌腱病组(37例, Ⅱ级)、部分撕裂组(34例, Ⅲ级)及完全撕裂组(26例, Ⅳ级)。同期招募无冈上肌肌腱损伤的正常肩袖志愿者28名(对照组), 男16名, 女12名, 年龄23~49(36.1±7.2)岁, 分级为Ⅰ级。所有受试者均接受肩关节MRI轴位T1加权像(T1WI)快速自旋回波序列、轴位T2加权像(T2WI)脂肪抑制(FS)序列、斜冠状位T2WI FS及斜矢状位质子密度加权(PDW)序列扫描, 同时行SyMRI序列斜冠状位扫描。于T2WI斜冠状位图像上根据冈上肌肌腱走形将其分为外侧、内侧及中间亚区, 由2名放射科医生测量3个亚区的T1、T2及PD值。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估观察者间及观察者内的一致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H检验比较不同分级各定量参数的差异。采用多因...  相似文献   
882.

目的 探讨CT测量联合视频软镜引导技术对国产右侧双腔支气管导管定位的影响。
方法 选择全麻下行胸腔镜左侧肺癌根治术患者95例,男42例,女53例,年龄18~64岁,BMI 18.4~30.5 kg/m2,ASA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传统组(n=48)和联合组(n=47)。传统组采用传统纤维支气管镜引导定位。联合组术前采用螺旋CT测量右主支气管长度(RMB-L)和前后径,根据RMB-L与支气管套囊长度(13 mm)的差值在导管外壁上做一水平线和中垂线,在视频软镜的引导下,水平线与气管隆突平齐,中垂线与气管隆突的中点平齐。记录右侧双腔支气管导管准确定位(最佳和可接受位置)的情况和插管时间。记录术中一过性低氧血症、气道高压、气道损伤分级、术后咽喉痛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
结果 与传统组比较,联合组右侧双腔支气管导管准确定位率明显升高,插管时间明显缩短,一过性低氧血症、气道高压、气道损伤分级和术后咽喉痛发生率均明显降低(P<0.05)。
结论 CT测量联合视频软镜的定位方法优于传统纤维支气管镜定位,可提高右侧双腔支气管导管定位准确率,缩短插管时间,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883.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持续肋间神经阻滞对双孔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早期恢复的影响。
方法 选择择期在全麻下行双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60例,男33例,女27例,年龄18~64岁,ASA 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持续肋间神经阻滞组(CB组)和单次肋间神经阻滞联合口服镇痛组(SB组),每组30例。CB组由麻醉科医师于关胸后在胸腔引流管切口处实施超声引导下肋间神经置管,术后接受PCA持续阻滞(0.2%罗哌卡因、舒芬太尼0.5 μg/ml加生理盐水稀释至200 ml,背景剂量4 ml/h,PCA剂量4 ml,锁定时间15 min);SB组于关胸前由外科医师在胸腔镜直视下在切口及其相邻上下两个肋间实施单次肋间神经阻滞(0.5%罗哌卡因,每肋间3 ml),术后口服氨酚曲马多片。记录入PACU后30 min、术后6、12、24、48 h静息和活动时NRS评分。记录术后48 h内补救镇痛例数。记录胸闷、低氧血症、气胸、切口感染、局麻药毒性反应、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记录术后住院时间。
结果 与SB组比较,CB组入PACU后30 min、术后6、12、48 h静息和活动时NRS评分明显降低(P<0.05)。与SB组比较,CB组术后补救镇痛率明显降低(P<0.05)。两组术后胸闷、低氧血症、气胸、皮肤瘙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无一例切口感染和局麻药毒性反应。两组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超声引导下肋间神经持续阻滞可为双孔胸腔镜手术患者提供满意的术后镇痛,较单次阻滞效果确切,不良反应更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