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8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26篇
基础医学   26篇
临床医学   80篇
内科学   10篇
特种医学   74篇
外科学   169篇
综合类   215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16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54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6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61.
62.
一、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笔者单位收治的大面积烧伤后瘢痕增生挛缩患者28例,其中男20例、女8例,年龄19~48岁。瘢痕形成后8个月~4年,瘢痕部位包括手背14例、面颈部1例、大腿2例、腋部2例。2.手术方法:手术分期进行。(1)小切口扩张器埋置术:于患者胸、背部正常皮肤处局部注射1.  相似文献   
63.
目的了解核因子(NF)κB活化对烧伤血清诱导单核细胞活化分泌细胞因子的作用,探讨烧伤血清激活单核细胞的机制。方法收集体外培养的人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分别用正常人血清、烧伤患者血清、烧伤患者血清 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PDTC)刺激后依次分为对照组、烧伤血清组、PDTC组。采用电泳迁移率分析法检测刺激前及刺激0.5、1.0、2.0、4.0h时PBMC的NF-κB活性;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和原位杂交法检测刺激前及刺激1.0、2.0、4.0、6.0h时PBMC培养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8水平及TNF-αmRNA、IL-8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血清刺激后,烧伤血清组PBMC NF-κB活性迅速升高,刺激1.0h时达峰值(30.2±3.5)×104积分灰度值,与对照组(4.4±0.8)×104积分灰度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刺激2.0h后逐渐下降;而PDTC组NF-κB活性无明显升高,刺激1.0h时为(6.8±0.9)×104积分灰度值。烧伤血清组刺激PBMC1.0h时,TNF-αmRNA表达量和培养上清液中TNF-α水平即升高达峰值,并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IL-8mRNA表达量和IL-8水平在刺激4.0h时达峰值,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PDTC组PBMC培养上清液中TNF-α刺激1.0h时达峰值(0.52±0.06)μg/L;刺激4.0h时IL-8达峰值(239±20)ng/L,与对照组[(0.13±0.07)μg/L、<156n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烧伤血清可通过活化NF-κB,启动PBMC对细胞因子的合成和释放,提示NF-κB活化在烧伤血清诱导PBMC分泌细胞因子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4.
为了解烧伤早期病人中性粒细胞(PMN)膜表面 CD11a/CD18和 CD11b/CD18变化规律及其在烧伤早期 PMN 对内皮细胞(EC)粘附及损伤中的作用,为临床抗白细胞粘附治疗提供依据。将烧伤早期 PMN 与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孵育24小时后,观察烧伤早期 PMN 与 EC 粘附百分率和烧伤早期 PMN 引起内皮细胞单层流出液生成速度(Jv)和滤过系数(kf)变化,CD11/CD18单抗(mAb)对烧伤早期 PMN-EC 粘附和内皮单层 kf、Jv 值影响。并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烧伤病人伤后1周内 PMN 膜表面 CD11a/CD18和 CD11b/CD18的数量变化。结果显示严重烧伤病人伤后第1天 PMN细胞膜表面 CD11a/CD18和 CD11b/CD18明显升高达峰值,并在1周内仍维持于高水平。烧伤早期PMN 与 EC 粘附增加并可致内皮单层 kf、Jv 值明显升高,CD11a/CD18mAb 和 CD11b/CD18mAb 可降低粘附百分率70%~80%,并降低烧伤早期 PMN 诱导增高的内皮单层 kf、Jv 值(P<0.01)。提示烧伤后 PMN 迅速表达 CD11a/CD18和 CD11b/CD18,加强与 EC 间粘附,并可使内皮单层通透性增高,CD11a/CD18mAb 和 CD11b/CD18mAb 降低烧伤早期 PMN 与 EC 粘附,减轻烧伤早期 PMN 所导致的内皮单层通透性增高,从而保护内皮细胞。  相似文献   
65.
严重烧伤后可继发休克和远隔器官损害。笔者采用彗星检测法(comet assay)检测烧伤大鼠胸腺细胞DNA的损伤,以初步探讨烧伤对大鼠胸腺的致伤机制。  相似文献   
66.
为探讨烟雾吸入后肺表面活性物质(PS)磷脂组分含量的变化和可能机理及其与 PS 活性抑制和肺功能损害的关系,采用大鼠烟雾吸入伤模型,分别检测了正常对照及致伤2,6,12和24小时大鼠静态肺顺应性(Cst)、支气管肺泡灌洗液(PALF)表面张力活性、BALF 和肺匀浆总磷脂(TPL)、磷脂酰胆碱(PC)、磷脂酰肌醇(PI)、磷脂酰丝氨酸(Phs)、磷脂酰乙醇(PE)含量、BALF 和肺匀浆中磷脂酶 A_2(PLA_2)活性。结果表明动物伤后 Cst 显著降低;BALF 最小表面张力(STmin)进行性升高;BALF 中TPL 增加,但 PC(%TPL)明显降低,且与 Cst 和 STmin 的变化相关显著;肺组织内 TPL 及 PC 均下降,并与其中 PLA_2活性升高明显相关。结论:烟雾吸入伤早期肺内 PS 磷脂组分含量明显改变,PC 相对含量减少是引起 PS 活性抑制及肺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PLA_2可能在 PS 组分异常和(或)含量减少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7.
The treatment of extensive severe burn injury is very difficult, especially when some complications are involved. A burned patient sustained 98% total body surface area (TBSA) with 95% full thickness burn and severe inhalation injury wa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in August 2000. After aggressive treatment, the patient recovered fully. This paper reports the treatment of the patient.  相似文献   
68.
目的研究严重烧伤后早期中性粒细胞在肝脏中的聚集机制及相关粘附分子表达的变化。方法采用动物实验大体标本进行肝组织观察和检测,人肝细胞、肝窦内皮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培养,并利用微管吸吮系统,流式细胞术,以及细胞间粘附分子-1(CAM-1)单抗的应用,观察了烧伤病人(烧伤面积50%以上,Ⅱ~Ⅲ度48小时内)血清对 P-选择素和 ICAM-1在两种细胞中表达的影响,两细胞间粘附力的变化及 ICAM-1单抗的影响。结果①烧伤后各时相点肝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明显增高,形态学观察有中性粒细胞聚集;②在正常血清培养下未检测到肝细胞表面 P-选择素和 ICAM-1,烧伤血清作用后从1小时开始检测到 ICAM-1增多(P<0.05),6小时达到高峰(P<0.01),以后仍维持在高水平。肝窦内皮细胞在正常情况下可检测到少量 P-选择素和 ICAM-1,烧伤血清作用后增多的状况和肝细胞相同;③正常血清对肝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复合培养,其粘附力渐增加,用烧伤血清后其粘附力于1~2小时较对照组增加显著,随后粘附力下降,与对照组无差异,到24小时反较对照组为低,ICAM-1单抗有降低粘附力的作用。结论严重烧伤后早期粘附分子 P-选择素和 ICAM-1在肝窦内皮细胞和肝细胞表面的增加是中性粒细胞在肝脏中聚集的关键,介导了中性粒细胞对肝脏功能的损害。  相似文献   
69.
烧伤血清对中性粒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力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应用微管吸吮技术测量了烧伤血清刺激后24h内中性粒细胞(PMN)与内皮细胞(EC)粘附力的变化,并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了务血清作用下介导PMN-E 的主要3个粘附分子:CD11a/CD18、CD11b/CD18和细胞间粘附因子-1(ICAM-1),以探讨PMN-EC粘附力的分子基础,发现PMN在烧伤血清刺激后与正常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间粘附力迅速上升,于1h达到饱和点,  相似文献   
70.
烧、创伤后早期肠道喂养(Early enteral feeding,EEF)是近年来一个活跃的研究领域。日益增多的文献表明EEF可增加内脏血流量、防治肠源性感染、降低创伤后高代谢、改善全身的营养状况,具有诸多有益的综合效应。我们仅就EEF在烧、创伤救治中的重要作用加以综述,以期为临床进一步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帮助。1 烧、创伤后早期肠道喂养的可行性基于对严重烧、创伤早期胃肠功能处于抑制状态的认识,人们长期以来对伤后EEF的开展一直存在着疑虑,担心会引起恶心、呕吐、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