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8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1.
在过去的10年中,受骨质疏松症困扰的患者数在全球范围内日益增多,现在国际卫生组织已经将该疾病作为最严重的全球性疾病之一[1].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展,全世界髋部骨折人数将会由1990年的每年166万增加至2050年的每年625万[2],而在中国,这一情况更为明显.老年股骨颈骨折发生率为股骨颈骨折总发病率的68.4%,且以每10年40%的增长趋势上升[3].因此,探讨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治疗方案,对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及社会经济效益,均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现将近年来关于老年人股骨颈骨折治疗的循证医学研究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颈椎前路低切迹钛板系统的生物力学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对自行研制的颈椎前路低切迹钛板系统(ACLPS)进行生物力学评价。方法:采用16具颈椎标本随机分为A、B两组,行载荷-位移测定后,制作C5椎体及相邻椎间盘切除、髂骨植骨及钛板固定标本(A组用ACLPS,B组用Orion),再行载荷-位移、扭矩和扭转刚度测定;对ACLPS行拔出试验及疲劳试验,以三维有限元分析钛板的应力变化及其分布。结果:ACLPS与Orion内固定后颈椎位移降低幅度、各纵向位移、颈椎的扭矩和扭转刚度、最大拔出力及相对位移和能量吸收值比较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其疲劳强度为473.27Mpa,疲劳载荷次数达5.5×105次,足以满足术后在体内安放较长时间;有限元计算得出ACLPS孔洞周围有较大应力集中,但其孔洞直径和孔边距离仍处安全范围。结论:ACLPS具有较高的强度和紧固能力,能提供较好的生物力学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3.
背景:腰椎棘突间动态内固定Coflex系统主要用于治疗轻度腰椎管狭窄病例,其适应范围是否可有进一步的扩大?目的:观察腰椎棘突间动态内固定Coflex系统治疗中年腰椎旋转不稳的近期疗效。方法:对腰椎旋转不稳的11例中年患者行Coflex内固定术,均为L4~5节段性不稳定。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均行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观测影像指标包括手术前术后椎间隙中立角,过伸角,过屈角和L4~5活动度。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结果与结论:全部患者随访6个月。Coflex置入时间平均72.6min,平均出血85.7mL。术后6个月随访时,JOA评分由术前14.45±2.42提高到21.00±2.24,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L4~5活动度由术前(13.18±2.04)°减少到(8.09±0.94)°,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腰椎棘突间动态内固定Coflex系统治疗中年腰椎旋转不稳的近期疗效良好,腰椎稳定性有明显提高,中远期疗效尚待观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定量测试前路螺旋融合笼 (AFC)对腰骶椎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椎管容积的影响。方法 在人尸腰骶椎节段标本 (8具 )、新鲜牛腰骶椎节段标准 (8具 )及临床病例 (5例 )上用特定方法定量测量AFC放置前后的椎间隙前后缘高度、椎间孔高度、椎管容积的变化 ,对测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上述三种实验对象在AFC放置后 ,三组测量值均有不同程度增加 (P <0 0 5 )。后侧椎间隙高度与椎管容量的变化、椎间孔高度的变化相关性均较好。结论 AFC的适当使用可以不同程度地增加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及椎管容积 ;增加程度与实验对象的退变状况有关  相似文献   
15.
SF内固定器治疗不稳定性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综合评价SF内固定器治疗不稳定性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应用SF内固定器治疗 2 2 4例胸腰椎骨折手术前后的临床体征、X线片和CT征象。结果 随访 6~ 5 0个月 ,平均 2 8个月。Cobb氏角从术前 2 5°矫正至术后 4 .5°,位移从 14mm减少至 0 .8mm ,压缩椎体高度从正常高度的 5 2 .6 %恢复至 98.2 % ,CT示椎管横截面积从术前 6 6 %至术后 90 % ,5 5 %患者获得了Frankel 1级以上的神经功能改善。结论 SF内固定器能达到满意复位和维持复位 ,提供坚强固定及椎管有效间接减压 ,是一种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1病例资料 患者,男,24岁,因右膝间歇疼痛13年伴伸直乏力1年多就诊。患者自11岁开始出现右膝疼痛,当地医院诊断为微量元素缺乏,补充钙及维生素后疼痛缓解效果不佳。14岁时因咳嗽伴面部红疹于当地医院就诊,常规血液生化检查示肝功能异常、腹部彩超发现巨脾,疑为血液疾病或肝炎,行骨髓活检排除血液病,行脾切除并取小块肝组织活检排除肝炎,  相似文献   
17.
杨炎  杨惠林  杨同其  徐耀增  施卫东 《江苏医药》2004,30(8):616-616,F006
我院自2001年2月至2002年12月采用逆行自锁髓内钉治疗肱骨干骨折21例,经随访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脊髓缺血再灌注可使组织自身产生炎症反应,中性粒细胞(PMNL)的浸润加重组织损伤。观察缺血再灌注脊髓组织中24h内不同阶段PMNL的黏附、聚集及浸润情况。方法:采用腰动脉阻断法建立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分别缺血40,60min后再灌注,对不同时间段损伤脊髓节段行光镜观察。结果:在缺血期均未观察到PMNL的黏附、浸润,随着再灌注的进程,病理改变的加重,组织中PMNL数量逐渐增多;6h时PMNL主要黏附、聚集在血管中,甚至堵塞血管腔部;同时可见其穿透血管壁向外游出,实质中可见少量的PMNL浸润;12,24h时大量PMNL浸润在实质中,并形成“噬神经元”现象。此外,不同的缺血时间,其各自再灌注后PMNL聚集、浸润程度不同;在同一时间点上,缺血时间长、损伤重的,PMNL出现数量多。结论:脊髓缺血再灌注早期(24h内),PMNL最初聚集并阻塞血管,然后浸润到组织实质中,从而加重损伤;进一步阐明中性粒细胞参与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过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测量国人L3~S1终板凹陷深度(d)、椎间盘中央厚度(m)及椎体矢状径(S),找出兼顾机械稳定与生物融合效果的AFC直径和长度.方法用39具成人干燥腰骶椎骨L3~S1标本共156块,测量椎体中央高度(M)、椎体前后缘骺环处高度(A,P)及椎体上矢状径(S),并参考郭世绂椎间盘前后骺环处厚度值(a,p),通过统计学处理及几何运算,求得2d(±s)、S(±s)、m.结果L3、L4、L5的2d分别为3.95±0.75mm、4.02±0.82mm、4.01±0.55mm;L3、L4、L5、S1的S分别为29.72±1.71mm、30.18±2.15mm、30.58±1.94mm、30.69±1.88mm;L3/4、L4/5、L5/S1的m近似值为12~16mm、13~16mm、12~17mm,故AFC长度范围为15~26mm,AFC外直径范围分别是21~25mm、22~25mm、21~26mm.结论经前路椎体间正中前后向放置1枚AFC时,其所用AFC外径≈1/2(a+p)+12~16(mm);AFC长度≈S-6-S×滑脱百分比.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生物活性玻璃涂层椎弓根螺钉 (BPS)置入椎体后的稳定性 ,探讨生物活性玻璃涂层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生物力学效果。 方法 采用 7具新鲜成人脊柱标本T1 1 ~L5共 4 9个椎体 ,随机选择 38个椎体 ,每个椎体按标准操作随机选一侧椎弓根置入普通钛合金椎弓根螺钉 (对照组 ) ,另一侧置入生物活性玻璃涂层椎弓根螺钉 (BPS组 )。随机选择 14个椎体 ,螺钉拧入时连接扭矩传感器 ,以测定最大拧紧力矩。然后取经测螺钉最大拧紧力矩的 14个椎体行轴向拔出试验 ,以测定最大轴向拔出力、相对位移以及拔出过程中的能量吸收值 ;随机选择 12个椎体做梯增负荷的周期抗屈试验 ;随机选择 12个椎体行磨阻试验 ,测定摩擦系数。 结果 BPS组最大拧紧力矩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且最大拔出力较对照侧增加 5 7.71% (P <0 .0 1)、相对位移较对照侧提高 15 .13% (P <0 .0 5 )、能量吸收较对照侧提高 5 8.2 8% (P <0 .0 1)。周期抗屈试验与磨阻试验中 ,BPS组能耐受更强的负荷 ,在同等负荷下产生的位移较小 ,摩擦系数较对照组高 2 1.38%(P <0 .0 5 )。 结论 生物活性玻璃涂层能显著提高椎弓根螺钉置入后的稳定性 ,并因其涂层分布均匀、无粘合剂注入后椎体外渗漏而危及邻近营养血管和神经根之虞 ;内固定系统各螺钉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