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7篇 |
免费 | 9篇 |
国内免费 | 5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7篇 |
临床医学 | 12篇 |
内科学 | 16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2篇 |
外科学 | 29篇 |
综合类 | 17篇 |
预防医学 | 8篇 |
药学 | 4篇 |
1篇 | |
中国医学 | 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7篇 |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8篇 |
2019年 | 7篇 |
2018年 | 9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4篇 |
2013年 | 9篇 |
2012年 | 6篇 |
2010年 | 2篇 |
2009年 | 1篇 |
2008年 | 10篇 |
2007年 | 2篇 |
2006年 | 6篇 |
2005年 | 2篇 |
2004年 | 1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1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了解我国当前关节外科医师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规范技术的掌握情况,为进一步调整、提高我国全膝关节置换术继续教育水平提供指导。方法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参加2017年TKA继续教育课程的医师进行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三甲以下级别医院医师在TKA术前与患者及家属积极沟通和术前使用模板进行参数测量的人数比例低于三甲医院医师(P 0.05);参与调查者中有28.83%未开展TKA翻修手术;受调查者对本次继续教育过程中的两种新型教学方式认可率分别达到76.58%和82.88%,而对于之后将分级教学及增加助教的方式,接受医师比率分别为77.48%及81.08%。结论 (1)我国基层医师TKA手术不规范现象仍然存在;(2)我国关节外科医师对全膝关节翻修手术术前准备尚有不足;(3)现阶段TKA继续教育课程认可度高,但仍无法满足不同级别医院医师的学习需求。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BFHR)对于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科自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53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案不同,分为PFNA组(n=26)与BFHR组(n=27),对比2组患者的病例基线资料、围术期资料、术后并发症情况及术后短期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 2组患者病例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FNA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总显性失血量低于BFH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FHR组患者的卧床时间、卧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于PFNA组,术后2周和1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高于PFNA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手术耐受力较好,术中风险较小的患者采取BFHR术式,以缩短卧床时间,降低卧床相关并发症;对于手术耐受力较差,术中风险较高的患者,可选择PFNA术式。 相似文献
4.
背景:目前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制备困难,来源有限,限制了临床的应用。
目的: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在大肠杆菌中诱导表达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 分离纯化并检测其免疫学以及生物学活性。为后期构建携带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蛋白的预成血管化组织工程骨提供了充足的蛋白来源。
设计、时间及地点:开放性实验,单一样本观察,于2005-04/2007-01 在陕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室完成。
材料:携带目的基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的克隆质粒PUC18-VEGF165由西安交通大学第二医院时志斌博士构建, PGEM-T easy质粒购自美国Promerga公司,原核表达质粒购自德国Qiagen公司,DH5α、M15、JM109菌株由陕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研究室保存。
方法:利用聚合酶链反应亚克隆的方法获得目的基因片段,构建表达质粒pQE30-VEGF165,在大肠杆菌JM109中用IPTG进行诱导表达并使用Ni2+-NTA进行蛋白纯化。经过纯化获得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蛋白。
主要观察指标:①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基因的亚克隆结果。②重组表达载体pQE30-hVEGF165的鉴定结果。③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蛋白的诱导表达、纯化。④使用ELISA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蛋白免疫学活性。⑤鸡胚尿囊绒毛膜试验和matrigel血管形成实验检测其生物学活性。
结果:重组表达质粒pQE30- VEGF165在大肠杆菌中成功地表达了相对分子质量为23 000的蛋白,其以不溶性的包涵体形式存在,占菌体蛋白的30%左右,经过分离和Ni柱纯化获得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蛋白,浓度约为0.2 g/L, ELISA和Western blot实验显示其具有良好的免疫学活性,鸡胚尿囊绒毛膜试验和matrigel血管形成实验显示表达蛋白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活性。
结论:实验在原核细胞中稳定、高效表达了具有活性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蛋白,为后期预构血管化组织工程骨的构建提供了充足的蛋白来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切口愈合不良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决策提供指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7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关节外科收治的单侧、新发股骨颈骨折、髋关节关节炎及股骨头坏死等并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或翻修患者,排除合并肿瘤、严重营养不良、经治疗后血糖、血压不能达到标准、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或其他血液系统疾病、近期感染病史及局部皮肤条件较差的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发生伤口愈合不良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之间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MI)、术前白蛋白水平、糖尿病、高血压、长期激素应用史、术区多次手术史、手术时间、术前抗凝、术中皮下电刀止血、术后24 h引流量、术后是否输血等相关因素对伤口愈合的影响,应用R语言及Empower Stat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依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卡方检验;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对不同危险因素进行分析,计算各因素比值比(OR)及95%置信区间(CI)。 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研究对象432例,其中术后发生伤口愈合不良事件患者43例。年龄(t=2.907,P<0.05)、BMI(t=15.399,P<0.001)、糖尿病(χ2=111.86,P<0.001)、术区多次手术(χ2=50.135,P<0.001)、长期激素应用史(χ2=144.31,P<0.001)、手术时间(t=12.334,P<0.001)及术后是否输血(χ2=88.725,P<0.001)在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及术前白蛋白水平、皮下电刀止血等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发现,年龄[OR=1.784,95% CI=(1.254,2.234),P=0.006]、BMI [OR=2.587,95%CI=(1.647,4.950),P=0.016],手术时间[OR=8.643,95%CI=(2.331,15.471),P=0.001]及术区多次手术[OR=3.218,95%CI=(2.461,4.339),P=0.041]是全髋关节术后发生伤口愈合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高龄、肥胖、手术时长及术区多次手术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伤口愈合不良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对存在有这些因素的患者,应早期诊断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强直性脊柱炎股骨近段的形态学改变,及其改变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假体选择的意义。方法1999年1月~2004年6月,将13例(16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设为选择组,患者均已出现关节强直,需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另16例(19髋)为对照组,为非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而拟行全髋关节置换术。两组患者均摄髋关节正侧位X线片,测量Singh指数、髓腔张开指数、皮质形态指数及皮质骨指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选择组Singh指数、髓腔张开指数及皮质形态指数分别为3.81±0.54、2.63±0.41及2.02±0.38,对照组分别为4.63±0.62、3.03±0.27及2.76±0.28,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选择组皮质骨指数为1.69±0.69,对照组为2.12±0.2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选择组患者髓腔呈烟囱型10例13髋,普通型3例3髋;对照组烟囱型3例3髋,普通型13例16髋。结论强直性脊柱炎的全髋关节置换术应采用骨水泥型人工关节假体,并根据患者髓腔形态使用定制型骨水泥假体,以达到更好的近段固定效果。对于有严重骨质疏松者应按关节翻修术处理。 相似文献
7.
8.
1.学会成立的时代背景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解决人民群众迫在眉睫的健康问题,党和政府提出了包括"预防为主"在内的四大卫生工作方针,作为预防医学主干学科和基础学科的流行病学在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此背景下,1980年7月中华医学会第一次全国流行病学学术会议暨流行病学学会成立大会在哈尔滨举行,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内流行病学界的第一次盛会,"中华医学会流行病学学会"的成立,为我国流行病学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9.
预分化脂肪干细胞与纤维蛋白胶和磷酸钙骨水泥自体异位构建血管化移植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预构骨皮瓣研究启发人们构建预构血管化骨进行游离移植来替代带血管蒂游离自体骨移植修复大段骨缺损的想法。目的:设计一种基于预分化脂肪干细胞、纤维蛋白胶和多孔磷酸钙骨水泥支架复合体的血管化移植物。方法:将体外分离培养的大鼠脂肪干细胞在条件培养基中进行血管内皮细胞定向分化,经鉴定活性后,复合至纤维蛋白胶和多孔磷酸钙骨水泥构建血管化组织工程支架。将血管化组织工程支架、纤维蛋白胶/多孔磷酸钙骨水泥支架及多孔磷酸钙骨水泥支架分别植入SD大鼠股四头肌肌袋内,植入后2,4周进行组织学检测、血管定量分析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与结论: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的脂肪干细胞与纤维蛋白胶和多孔磷酸钙骨水泥共培养7 d,可见细胞密度适中,与支架组织结合较好。植入实验中,各组支架孔隙中充填有纤维血管组织和脂肪组织,血管化组织工程组支架孔隙中均长入大量血管,并有小动脉长入,不同时间点的血管直径和数量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的表达量均优于纤维蛋白胶/多孔磷酸钙骨水泥组和多孔磷酸钙骨水泥组(P〈0.01)。表明构建的血管化组织工程支架能够实现可靠迅速血管化。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58岁。临床诊断: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血清钾6.8mmol/L,血清钙2.05mmol/L。心电图(附图)示,窦性P波消失,R-R不等,0.44—0.58s,Q-T间期0.42—0.44s,Ⅰ、V_1中似可见细小之f波,QRS波群显著增宽达0.14—0.16s,因V_5可见宽深S波,故可排除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ST段在Ⅰ呈水平与压低交替,在aVR、aVL呈水平与抬高交替,在Ⅱ、Ⅲ、aVF呈水平与上斜型抬高交替。T波在各导联均呈高、低(或深、浅)交替出现,在V_3、V_5仍然高尖。心电图诊断:心房颤动,心室内阻滞,ST-T电交替现象,Q-T间期延长,提示高血钾、低血钙表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