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7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17篇
耳鼻咽喉   5篇
儿科学   13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21篇
口腔科学   9篇
临床医学   110篇
内科学   67篇
皮肤病学   6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17篇
外科学   40篇
综合类   212篇
预防医学   65篇
眼科学   23篇
药学   51篇
中国医学   59篇
肿瘤学   2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69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3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实施学分制的理论和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鸿 《卫生职业教育》2006,24(18):13-15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高等职业教育要更新教育思想观念,以实施学分制为突破口,创建弹性化的新教学管理制度;介绍学分制的概念、特点以及实施学分制的理论依据和基本原则;在高职教育领域推行学分制,需要进行建立阶梯式课程体系、实行弹性学制和主辅修制等较大的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42.
目的为深入研究帕金森氏病(Parkinson’s disease,PD)的发病原因及神经营养因子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MPTP诱导恒河猴产生帕金森氏病模型,并通过实验观察测定重组人NTN对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保护作用的各项指标。结果模型猴出现典型的PD症状,实验组和对照组猴的DA、5-HT和5-HIAA的含量无显著性差异;而与模型组相比DA、5-HT和5-HIAA的含量均明显增加。结论重组人NTN对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3.
目的 探讨测定社区获得性肺炎(CAP)血清可溶性选择素(sE-SLT和sP-SLT)、可溶性黏附分子-1(sICAM-1和sVCAM-1)的临床意义.方法 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动态检测25例CAP患者治疗前后及10例对照组血清sE-SLT、sP-SLT、sICAM-1、sVCAM-1的水平,并与临床C反应蛋白(CRP)、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NAP)、中性粒细胞计数和临床感染评分(CPIS)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肺炎组急性期sE-SLT、sP-SLT、sICAM-1、sVCAM-1水平分别为2.4622±0.2963,2.2036±0.23317,2.6584±0.2597,2.6809±0.2554 ng/mL,皆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各指标水平降至正常.各炎症指标中,CRP与临床感染评分(CPIS)的相关性最佳(r=0.710,P<0.001),sICAM-1、sE-SLT与中性粒细胞计数及CPIS评分正相关(r=0.592,P<0.01;r=0.256,P<0.05;r=0.358,P<0.01;r=0.222,P=0.05),sP-SLT、sVCAM-1与CRP、NAP、中性粒细胞计数及CPIS皆未见明显相关.sE-SLT、sP-SLT两选择素之间及sICAM-1、sVCAM-1两黏附分子之间存在相关性,而选择素与黏附分子之间未见明显相关.结论 sE-SLT、sICAM-1水平sP-SLT、sVCAM-1能较好地反映CAP的病情及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44.
近几十年来,研究关节移植者日益增多,国内外均有不带血管神经的同种异体半膝关节移植和趾关节移植的报导,但均因免疫反应和缺乏血供,移植的关节有不同程度的变性和吸收,致使关节功能甚差或丧失,而且常因缺乏血液供应难以移植成功。1972年日本Tamai等用狗作了带血管的同种异体全膝关节移植获得成功,但至今未见用于临床的报告。  相似文献   
45.
王文兵  李鸿  张文礼  廉华 《西部医学》2007,19(6):1046-1048
目的 探讨急性胰腺炎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与高脂血症,尤其是高甘油三酯血症相关性.方法 通过收治的352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完整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A组甘油三酯水平正常;B组,甘油三酯水平≥参考值5倍;C组甘油三酯水平≤参考值5倍,但高于参考值.结果 A、C两组患者血尿淀粉酶在发病后检查均高于参考值范围;B组患者血尿淀粉酶在发病后检查均在参考值范围.结论 甘油三酯水平升高参与急性胰腺炎的发生,发展,其水平的变化影响急性胰腺炎预后;同时,过高的甘油三酯水平(≥参考值5倍)对血尿淀粉酶升高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46.
目的:为探讨两种骨外固定基本方法(EECL和SBTL)在治疗长骨缺损中的合理选择。方法;采用10只山羊建立胫骨中段骨缺损模型,通过不同幅度的长骨缺损断端对位加压固定,观察骨缺损间隙软组织受压后对肢体远端血循环的影响。结果:发现当缺损超过20%时,可导致缺损处软组织挤压,血管扭曲闭塞,发生肢体运端血循环障碍。结论:当缺损在15%范围以内时,应首选EECL;当缺损超过20%时,原则上应采用STBL。脉冲多谱勒可作为临床监测肢体血循环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7.
目的 对通常使用的猴空泡病毒40(Simian vacuolating virus 40,SV40)核酸序列检测法进行优化,寻找敏感性高、特异性强、适用面广的SV40核酸序列检测引物.方法 以21个SV40毒株完全基因组为基础数据,用Primer Premier 5.00软件重新设计两对SV40 DNA检测引物,用Oligo 6.71软件和DNAMAN 6.0.40软件对引物参数进行分析,将分析结果与通常使用的检测引物进行比较.用不同稀释度SV40核酸序列作模板,比较4对引物检测的敏感性.分别用无菌水、Vero细胞DNA、SV40 DNA作模板检测4对引物的特异性.结果 对于21个SV40病毒株,优化引物对VP1和T的序列是保守的;对于接受号为J02400、NC_001669、AF316139和AF316141的4个病毒株,通常使用的引物对GCVP1和GCT的序列是保守的;用同一稀释度的SV40 DNA作模板,引物对VP1和T的扩增效率明显高于引物对GCVP1和GCT;在特异性检测比较中,引物对VP1和T没有出现非特异性扩增条带,引物对GCVP1和GCT在100 bp处出现非特异性扩增条带.结论 优化的SV40核酸序列检测法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强、检测面广、引物及其PCR产物序列保守等特点.  相似文献   
48.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8月福建省立医院收治的154例接受肺叶或全肺切除+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的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肺癌患者胸内各组淋巴结转移频度,分析淋巴结转移与肺癌类型、原发部位、临床病理特征以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154例肺癌患者中,共清扫胸内淋巴结748组,其中有133组淋巴结存在转移癌,74例发生胸内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48.1%。第4、5、6、10、11组淋巴结转移频度高于第1、2、3、7、8、9组淋巴结。中央型肺癌患者第10组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周围型肺癌患者(51.2% vs. 28.4%,P<0.05)。肺下叶癌患者第7组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肺上(中)叶癌患者。Ⅲ期肺癌患者总淋巴结转移率、跳跃性N2转移率明显高于Ⅰ、Ⅱ期肺癌患者,中央型肺癌患者总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周围型肺癌患者。将淋巴结转移分为3组:无淋巴结转移(Ng0),1~3组淋巴结转移(Ng1),4~6组淋巴结转移(Ng2)。生存分析提示淋巴结分组、淋巴结分期、T分期、肺癌类型与肺癌预后显著相关。Cox回归分析显示淋巴结分组、淋巴结分期及T分期为影响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肺癌淋巴结转移多以肺叶、肺门或肺根部淋巴结转移频度高;肺癌淋巴结转移率与TNM分期、肺癌类型相关;淋巴结转移组数、淋巴结分期及T分期与肺癌患者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9.
和胃止痛颗粒是我院研制的治疗急慢性胃肠炎、消化性溃疡的中药制剂,由延胡索、肉桂、当归、白芍、陈皮等10味中药组成,经多年临床观察,疗效显著.本实验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延胡索、肉桂、当归、白芍、陈皮、香附进行定性鉴别,采用薄层扫描法对延胡索乙素进行了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50.
实验性肌炎动物模型制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实验性肌炎动物模型,研究特发性炎性肌病的发病机制。方法将50只健康的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两组:模型组40只,对照组10只。兔骨骼肌制备肌匀浆。模型组用肌匀浆与弗氏完全佐剂完全乳化后皮下免疫注射1ml.对照组用生理盐水替代肌匀浆,每周免疫1次,连续免疫5次。前2周同时腹腔注射百日咳毒素1ml。分别于免疫注射后各周取大鼠的骨骼肌组织,观察其肌活检病理、免疫组织化学的改变,同时检测血清肌酶水平,并与人类炎性肌病比较。结果模型组肌酶升高与对照组间有显著差别。病理改变以骨骼肌多发性炎症为特点:横纹肌呈灶性分布的肌纤维变性、坏死,横纹消失;周围炎性细胞浸润;肌纤维粗细不等、染色不一。病理分级以2a级为主。单个核细胞浸润以CD8^+T细胞为主.主要定位于肌内膜。骨骼肌细胞膜上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Ⅰ类分子表达增加。结论用异种动物骨骼肌匀浆免疫大鼠可诱导出炎性肌病动物模型,与人类炎性肌病在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方面有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