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01篇 |
免费 | 55篇 |
国内免费 | 20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10篇 |
妇产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55篇 |
口腔科学 | 5篇 |
临床医学 | 115篇 |
内科学 | 59篇 |
皮肤病学 | 16篇 |
神经病学 | 61篇 |
特种医学 | 26篇 |
外科学 | 131篇 |
综合类 | 259篇 |
预防医学 | 93篇 |
眼科学 | 1篇 |
药学 | 107篇 |
3篇 | |
中国医学 | 110篇 |
肿瘤学 | 2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13篇 |
2022年 | 20篇 |
2021年 | 13篇 |
2020年 | 9篇 |
2019年 | 21篇 |
2018年 | 10篇 |
2017年 | 20篇 |
2016年 | 20篇 |
2015年 | 19篇 |
2014年 | 30篇 |
2013年 | 24篇 |
2012年 | 35篇 |
2011年 | 61篇 |
2010年 | 41篇 |
2009年 | 74篇 |
2008年 | 49篇 |
2007年 | 66篇 |
2006年 | 67篇 |
2005年 | 53篇 |
2004年 | 71篇 |
2003年 | 29篇 |
2002年 | 36篇 |
2001年 | 29篇 |
2000年 | 28篇 |
1999年 | 25篇 |
1998年 | 31篇 |
1997年 | 19篇 |
1996年 | 26篇 |
1995年 | 32篇 |
1994年 | 23篇 |
1993年 | 14篇 |
1992年 | 9篇 |
1991年 | 11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14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2篇 |
1981年 | 3篇 |
1979年 | 2篇 |
1976年 | 2篇 |
197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国产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与安全性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国产利培酮片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多中心对照研究,214例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接受国产利培酮片或进口利培酮片治疗,每组均为107例,平均剂量分别为3.9 mg/d和3.7 mg/d,观察疗程为8周.于入组时(基线)、治疗后第2、4、6、8周,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mptoms Scale,PANSS)和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linical Global Impression Scale,CGI-S)进行疗效评估.于治疗前和试验结束时,以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 Scale,TESS)、血生化指标、心电图和体质量改变等进行安全性评估.结果:国产利培酮组患者的有效率为76%,进口利培酮组为6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两组的研1性症状分、阴性症状分、一般精神病理症状分以及PANSS总分均显著下降(P<0.01),并且每个访视点PANSS减分率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国产利培酮组与研究药物有关的不良事件发牛率为40%,进口利培酮组为3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后体质量均有显著增加(P均<0.01).第8周末国产利培酮组TESS总分低于进口利培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国产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与进口利培酮相当,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42.
目的比较及分析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和养阴增液三种温病治法制剂抗内毒素效应的特点。方法以大肠杆菌内毒素EColiO111B4 静脉注射建立家兔内毒素血症模型 ,并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清热解毒组、活血化瘀组、养阴增液组 ,后三组动物分别给予相应治法的注射液进行干预 ,另设正常对照组。采用动态比浊鲎试验法定量检测血浆内毒素 (EXT)浓度 ;常规计数血白细胞(WBC)、血小板 (PLT)及检测凝血酶原时间 (PT)、凝血酶时间(TT) ,以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白细胞介素 -1β(IL -1β)、内皮素 -1(ET -1)以及前列环素(PGI2)水平。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 ,各治疗组血浆内毒素水平无显著性差异 ,但三治疗组血清中由内毒素诱生的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和血管活性介质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清热解毒组家兔血清TNF -α、IL -1β 降低最为显著 (均P<0.01) ,活血化瘀组改善ET -1、PGI2 最为明显 (分别为P<0.05 ,P<0.01) ,而养阴增液组前两者的功效兼而有之。结论三种温病治法制剂均具有一定的抗内毒素效应 ,但其治疗内毒素血症的作用环节及机理方面各具特点 ,从而显示中医治疗温病采用多种治法配伍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43.
PIAS3敲低对前列腺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PIAS3敲低对人前列腺癌细胞系DU145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方法构建PIAS3shRNA表达质粒pSilencer4.1/PIAS3,转染DU145细胞。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和凋亡。结果测序证实PIAS3shRNA表达质粒构建成功。转染后DU145细胞PIAS3蛋白表达明显下调。MTT分析显示PIAS3敲低促进细胞增殖,并存在剂量-效应关系。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PIAS3敲低后S期细胞比例增加,G0/G1期细胞比例减少,凋亡细胞比例减少。结论PIAS3敲低促进体外前列腺癌细胞增殖,抑制其凋亡。 相似文献
44.
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抗人CD134单抗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穿孔素表达的影响及时间效应,旨在探讨抗人CD134单抗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可能机制。方法 在植物血凝素诱导下,分别以1μg/ml、5μg/ml和10μg/ml的抗人CD134单抗作用于人PBMC,于6h、12h、24h、48h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穿孔素mRNA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穿孔素蛋白表达。结果 不同浓度的CD134单抗作用不同时间后,健康成人PBMC穿孔素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调,且在24h达最低值。当CD134单抗≤5μg/ml时,随着单抗浓度的增加,穿孔素mRNA明显下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当CD134单抗浓度〉5μg/ml时,穿孔素mRNA不再下调(P〉0.05);穿孔素蛋白表达也有类似的变化。结论 抗人CD134单抗可以在转录水平和翻译水平上抑制穿孔素的表达,这种作用在24h达到高峰且会饱和,这可能被用于治疗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 相似文献
45.
46.
47.
抑郁症与焦虑障碍共病临床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施慎逊 张明园 吴文源 陆峥 周天骍 张海音 刘义兰 赵靖平 孙学礼 李鸣 张宁 刘少文 陶明 李惠春 杨蕴萍 魏镜 季建林 赵宝龙 陈圣祺 瞿正万 《上海精神医学》2009,21(4):198-202
目的 调查抑郁症和焦虑症障碍的共病率,以及对临床严重程度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多中心、队列研究.入组对象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抑郁症的诊断标准, 采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焦虑量表(HAMA),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SDS)和临床大体量表(CGI)评估.观察流行病学资料,焦虑和抑郁症状群、自杀状况.用情感性障碍和精神分裂症检查提纲中有关焦虑障碍的诊断清单评定患者合并的焦虑障碍.结果 共入组508例患者,首次抑郁发作为269例(53.0%),294例(57.9%)有过自杀观念,55例(10.8%)曾有自杀行为.45例(8.9%)伴精神病性症状.HAMD量表总分平均为(32.6±7.7)分;HAMA量表平均为(21.0±7.3)分,其中78.5%患者大于14分.抑郁症患者焦虑障碍的共病发生率为68.9%(350例),16.7%共病多种焦虑障碍.焦虑障碍种类分布以广泛性焦虑障碍为主,为56.1%.焦虑对抑郁症的临床严重程度有显著统计学意义,但自杀观念和自杀行为在共病与非共病之间未见统计学意义.36.0%患者同时伴有躯体疾病.结论 抑郁症与焦虑共病在临床上是常见的现象,合并的焦虑障碍以广泛性焦虑障碍为主,1/3的患者合并躯体疾病,应引起临床医生重视. 相似文献
48.
2005-07~2006-07,我们应用钬激光治疗肾、输尿管、膀胱结石,疗效满意,其中经皮肾穿输尿管镜钬激光碎肾结石42例,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42例,男18例,女24例。年龄25~62岁,平均38岁。鹿角状结石33例,占肾结石的78%,双侧肾结石6例占14%,6例此前曾在外院行ESWL治疗,碎石效果及结石排出欠满意;不伴随疼痛及血尿,查体发现的无症状肾结石25例占60%;术前均行KUB、IVU及B超检查,术前膀胱镜下患侧置入输尿管导管。常规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肾功能、尿常规、尿细菌培养、胸片和心电图。术前1 d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住院时间5~30 …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甲状腺全切除术在治疗分化性甲状腺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我院1988年1月~2001年5月甲状腺全切除术或甲状腺侧叶切除加峡部切除术治疗分化性甲状腺癌125例,对其手术并发症发生、局部复发、转移情况及术后5年生存率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甲状腺全切除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甲状腺侧叶切除加峡部切除术组;局部复发、转移率低于侧叶切除加峡部切除术组;5年生存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甲状腺全切除术是治疗甲状腺癌有效的手术方式,但应掌握手术指征,改进、提高手术技术,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50.
患者男,33岁,外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后出现腹部脐周疼痛明显,向腰背部放射,CT平扫发现后腹膜肿块.于2009年11月19 日转入我院.查体:脐周可及一搏动性肿块约6 cm×5 cm,可闻及血管吹风样杂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