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3篇
耳鼻咽喉   8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1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4篇
预防医学   2篇
眼科学   48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81.
翼状胬肉手术前后的角膜地形图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角膜地形图,观察翼状胬肉对角膜表面屈光度的影响。方法:原发性翼状胬肉44例52只眼。裂隙灯显微镜下测量其水平向伸入角膜的距离(横径)及跨过角巩膜缘时的弦长(竖径);手术前后角膜地形图检查记录Simk值(最陡径与最平径值、散光值及轴向)、角膜中心屈光度和平均屈光度以及以胬肉尖部为中心的扁平区内的最小屈光度(p-屈光度);比较胬肉大小对角膜散光的影响以及各屈光度的差别,并观察胬肉术后角膜的屈光变化。结果:术前,角膜地形图显示一扁平区,位于鼻侧的水平径向上,角膜呈循规性散光,散光度与胬肉的竖径及横径呈正相关(r=0.42,P=0.038;r=0.58,P=0.002),与胬肉距中心的距离呈负相关(r=-0.68,P=0.0002);p-屈光度犤(38.67±2.44)D犦显著低于(P<0.0001)角膜平均屈光度犤(43.76±1.50)D犦、中心屈光度犤(43.98±1.48)D犦及最平径值犤(42.69±1.52)D犦。术后,原胬肉所在处角膜屈光度增高(P<0.01),角膜平均屈光度增加,散光度减小(P<0.05)。结论:胬肉到达瞳孔光学区前已影响视功能,且治疗时间可影响视功能受损程度及术后恢复程度;手术有利于角膜屈光状况的恢复。  相似文献   
82.
早产儿视网膜血管发育尚不成熟,在吸入过多氧或其他因素造成机体相对缺氧后,易致视网膜血管异常增生,发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在胎儿期,雌激素水平较高,视网膜血管发育过程正常有序,对于早产儿补充适量雌激素,是否可以抑制视网膜血管异常增生,从而预防ROP?我们以培养的牛视网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BREC)为模型,[第一段]  相似文献   
83.
一、对象和方法1·对象:我院2000~2004年收治80岁以上老年白内障患者96例(105眼),男42例(46眼),女54例(59眼);年龄80~92岁,平均(85·7±3·6)岁。根据Emery和Little分级法[1]对晶体核硬度分级:Ⅲ级24眼,Ⅳ级53眼,Ⅴ级28眼。术前视力光感~0·1。术后随访3~6个月。并存疾病:高血压27例,冠心病21例,糖尿病19例,肺气肿11例,脑血管疾病12例,贫血6例,部分患者并存2种或以上全身性疾病。2·方法:人工晶体选择:角膜曲率计检查患眼的角膜曲率, A型超声测眼轴长度,根据SRK-Ⅱ三元回归公式自动计算人工晶体度数,预设时对计算值大于0·10 D者取0·50 …  相似文献   
84.
目的 :探讨Orbscan Ⅱ角膜地形图仪与A超角膜测厚仪对角膜最薄点厚度测量结果的差异。方法 :对 16 1例(30 6只眼 )近视患者的角膜最薄点分别行Orbscan Ⅱ和A超测量 ,按角膜厚度不同分为 4组 ,将结果行统计学处理 ,分析这两种方法所得测量值之间的差异。结果 :左右眼角膜厚度无论是用Orbscan Ⅱ测量还是A超测量均无差异。在对 30 6只眼角膜最薄点厚度的测量中 ,Orbscan Ⅱ的测厚结果为(5 37.83± 32 .796 ) μm ,A超测厚的结果为 (5 2 8.79± 2 7.6 89)μm ,二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将 30 6只眼角膜最薄点厚度 ,按Orbscan Ⅱ的测厚结果分为 4组 ,1组角膜厚度<5 0 0 μm、2组 5 0 0 μm≤角膜厚度 <5 5 0 μm、3组 5 5 0 μm≤角膜厚度 <6 0 0 μm、4组角膜厚度≥ 6 0 0 μm ,各组间两种测量方法的差值分别为 1组 (- 3.2 9± 12 .6 9) μm、2组 (6 .95± 11.6 4 )μm、3组 (16 .93± 10 .4 2 ) μm、4组 (15 .38± 12 .5 2 ) μm ,两种方法差值的F值为 33.13(P <0 .0 5 ) ,提示在不同角膜厚度的范围内这两种测量方法的差值差异也有显著性。结论 :人的左右眼角膜最薄点厚度基本一致 ,对于同一眼两种方法所得测量值在统计学上差异有显著性 ,总体上Orbscan Ⅱ系统的测量值要大于超声测厚 ,但角膜  相似文献   
85.
LASIK术中不成功角膜瓣的处理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 1996年 4月至 2 0 0 0年 12月我院做LASIK手术时角膜瓣制作不成功者 12例 12眼。其中男 7例 7眼 ,女 5例 5眼 ,年龄 18~ 2 8岁。原始屈光度 :球镜 -4 0 0~ -7 5 0D ,散光-0 2 5~ 1 5 0D。术中发现角膜瓣制作不成功后 ,停止手术 ,仔细观察角膜瓣的形态、厚薄和位置 ,冲洗瓣下碎屑后将角膜瓣严格复位 ,吸干其边缘的水分 ,滴抗生素眼水后包眼。术后滴抗生素、激素眼水一周 ,每周复查角膜瓣愈合情况、眼屈光度和角膜地形图。根据角膜瓣形成不全的原因、角膜瓣形态、术后屈光度恢复情况 ,分别于术后 1周~ 4月重做LASIK手术…  相似文献   
86.
对 5 6例 10 2眼行 L ASIK治疗近视 ,术前屈光度 - 6 .0 2± 2 .85 D(- 1.5 0~ - 9.5 0 D) ,散光 - 0 .48±0 .19D(0~ - 0 .75 D)。随机分为两组 , 组角膜瓣蒂部位于鼻侧 , 组角膜瓣蒂部位于上方。术后 3个月与术前相比 ,角膜散光均发生改变 (P<0 .0 1) , 组中原循规性角膜散光值下降 0 .2 2± 0 .10 D, 组中原循规性角膜散光值增加 0 .2 5± 0 .13D,散光轴无显著性改变。认为角膜瓣蒂部位置影响 L ASIK术后角膜散光的变化。蒂部位于上方时有产生循规性角膜散光的趋势 ,位于鼻侧时有产生逆规性角膜散光的趋势  相似文献   
87.
李镜海  周芳 《山东医药》1997,37(10):5-6
对1228例(2396眼)近视患者行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RK),并对术后1天至2年不同时期的角膜上皮、屈光度及裸眼视力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角膜上皮于术后第3~4天完全修复,无发生复发性角膜上皮脱落和角膜炎者。术后2年的屈光度为0.34±0.86D,裸眼平均视力为5.02±0.13。认为PRK是治疗-10.00D(尤其是-6.00D)以内近视的安全、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88.
周芳  李镜海  李艳  李海英  李荣 《山东医药》2001,41(21):39-41
1994年 5月以来 ,我院采用准分子激光治疗仪 ,治疗近视 1 2 5 3 2眼 ,对其中复查 4年者 2 75眼进行随访 ,现结合资料对手术的有效性、稳定性、预测性和安全性进行探讨。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本文 1 48例 (2 75眼 )行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 (PRK) ,其中男 1 6 2眼 ,女 1 1 3眼 ,患者年龄 1 8~ 5 0岁。术前裸眼视力 0 .0 4~ 0 .4,平均 0 .2 3± 0 .1 7。术前屈光度 - 1 .2 5~ - 9.75 D,平均 - 5 .2 6± 3 .5 6 D。按屈光度分组 , 组 <- 3 .0 0 D, 组 -3 .0 0~ - 6 .0 0 D, 组 >- 6 .0 0 D。术前行裸眼视力、裂隙灯、眼底镜、…  相似文献   
89.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外伤性角膜瓣移位15例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应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1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近视时,应常规做角膜瓣。由于术后较长时间内角膜瓣与基质床间不能达到完全愈合,因此在强外力作用下可发生角膜瓣移位。在临床工作中我院共收治外伤性角膜瓣移位15例(15只眼),其中男11例(11只眼),女4例(4只眼),均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0.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的现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红  李镜海 《眼科新进展》1999,19(4):300-302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是最新发展起来的一种矫正近视的新技术[1],它将角膜磨镶术与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联合运用,充分发挥了角膜磨镶术解剖结构完整、矫正力强、稳定性好和激光切削术精确度高、可预测性强等优点,为矫治近视,尤其是高度近视,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