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2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16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5篇
肿瘤学   2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21.
腰大肌是连接躯干和腿之间的主要肌肉,对我们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腰大肌强度不足会导致周围肌肉补偿和过度使用,过紧或过度伸展还会导致许多病证,如腰背痛、骨盆痛、痛经、站姿扭曲、排便困难等。目前,腰大肌综合征缺乏专家意见或诊断标准。由于腰大肌综合征症状很难与其他背痛和髋部疼痛区分,患者往往被误诊。临床发现,急慢性腰痛为主诉的患者常伴有腹部、髋部、大腿部等腰丛神经支配区域不同部位的疼痛或异常感觉。与以往的一些疾病有所不同,检查患者腰大肌有明显压痛感并向腰丛神经支配区扩展。腰大肌综合征从病因病机而言,为病邪入络,导致络脉痹阻,不通则痛;故治疗上应该松解病变部位的粘连和卡压,活血化瘀、疏通经络,恢复络脉运行、输布及渗化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达到通则不痛的效果。文章结合临床实践,并通过文献调查,初步拟定5条腰大肌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以期更好地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2.
目的观察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脑脊液中免疫球蛋白IgG和前列环素代谢产物6-keto-PGF1α水平及其与临床VAS疼痛评分值的相互关系。方法A组(实验组)腰椎间盘突出症27例,B组(对照组)为择期脊麻下肢或腹部手术患者25例,根据VAS疼痛评分值,将实验组分为A  相似文献   
23.
慢性肝炎(包括乙型和丙型)病程较长 ,谷丙转氨酶等持续升高 ,顽固难下 ,有时成为肝炎活动期的难题 ,彻底治愈颇难 ,并有发展成为肝硬化、肝癌的潜在危险 ,对人类生命危害较大。本病属中医“胁痛”、“黄疸”、“郁证”、“积聚”等范畴。临床上结合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对其辨证施治 ,常会取得较好疗效。1辨明病因病机一些慢性肝炎久治不愈 ,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对急性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病因病机认识不足、用药不当所致。如“因虚而病” ,多用苦寒清热利湿之法治疗 ,久之伤及脾阳 ,而生内湿 ,湿郁化热蕴毒不愈 ,反复发作。若对“热瘀互结”的病理…  相似文献   
24.
原发性纵隔肿瘤295例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近8年原发性纵隔肿瘤的诊断、临床资料及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和研究从1999~2006年在经外科手术诊治的295例原发性纵隔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的病人均经手术和病理检查证实,295例中神经源性肿瘤86例,占29.2%,主要位于后纵隔,平均年龄43.8岁,以神经鞘瘤为主;畸胎瘤61例占20.7%,主要位于前纵隔,平均年龄31.8岁,以成熟性囊性畸胎瘤为主;胸腺瘤31例占10.5%,全部位于前纵隔,平均年龄51.9岁;淋巴瘤29例占9.8%,主要位于前纵隔,平均年龄29.9岁,以非霍奇金淋巴瘤为主.结论 在原发性纵隔肿瘤中,本组发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神经源性肿瘤、畸胎瘤、胸腺瘤、淋巴瘤及巨大淋巴结增生;手术是主要的诊治方式;切口的正确选择对于手术的成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5.
纵隔脂肪肉瘤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军  陈东福  张涛  唐源  王绿化  李鉴  赵俊 《癌症进展》2008,6(5):510-513
目的 结合9例纵隔脂肪肉瘤病历探讨纵隔脂肪肉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 我院1970年~2007年共收治9例纵隔脂肪肉瘤患者,男性6例,女性3例,年龄3663岁.临床均以胸闷、气短为主要表现,均接受过手术治疗,术后病理分型:5例为以粘液为主的脂肪肉瘤,2例为以梭型为主的脂肪肉瘤,2例为低度恶性脂肪肉瘤.其中4例患者接受放疗.结果 死亡4例,其中3例死于局部复发.复发后再治疗3例,其中2例长期生存.结论 脂肪肉瘤为恶性间叶性肿瘤中较常见的一种,多来源于退化的胸腺组织或纵隔胸膜脂肪组织,发生在纵隔极为罕见,占所有脂肪肉瘤的2.7%,不到所有纵隔肿瘤的1%.其病理学特点:主要成分为未成熟的脂肪细胞和成熟的脂肪细胞,以及纤维组织和性液组织.纵隔脂肪肉瘤的治疗应首选手术治疗,关键是尽早发现并及时彻底切除肿瘤.脂肪肉瘤对放疗和化疗的敏感性很低,复发和转移是较常见的失败原因.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发生于呼吸系统外器官的支气管囊肿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1月一2013年3月间收治的20例呼吸系统外支气管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症状、影像学特征及手术方式。结果20例呼吸系统外支气管囊肿,位于前纵隔15例,食管壁内5例。术前均未能明确诊断,术后由病理确诊。就诊时有症状14例(70%)。15例前纵隔支气管囊肿均行完整肿物摘除术,其中7例胸腔镜手术,1例因胸腔闭锁而中转开胸,1例术后出现液气胸、肺不张。5例食管壁内支气管囊肿均开胸切除,其中1例拟采用胸腔镜手术,因无法摘除中转开胸,3例完全剥除囊肿,另2例分别行部分剥除和食管胃部分切除。全组病例均痊愈出院。术后平均随访54(4—122)月未见复发。结论呼吸系统外的支气管囊肿因其位置特殊及临床表现多样,术前诊断较为困难,应通过综合多种影像检查来诊断。治疗上应根据囊肿的情况灵活选择手术方式,前纵隔支气管囊肿建议行胸腔镜下切除,食管壁内支气管囊肿则选择开胸手术。  相似文献   
27.
疏血通注射液在急性脑梗塞的应用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沈  李鉴 《辽宁中医杂志》2003,30(5):373-374
目的:观察疏血通注射液对急性脑梗塞的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择诊断明确的急性脑梗塞患者203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12例(A组),疏血通注射液6ml溶于250ml生理盐水中静滴,2周为1疗程。对照组91例(B组),复方丹参注射液16ml,静滴,每日1次,连用14天,按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于治疗前后14天进行疗效评判。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和显效率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别(P<0.01),实验室检查各项指标也有显著性意义。结论:疏血通临床观察疗效满意,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治疗急性脑梗塞有效。  相似文献   
28.
温病小便不利证治12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温病发生发展过程中 ,凡见发热 ,多可出现小便异常 ,主要体现在小便的颜色、便次、便量、性状等方面。病变初起热势不甚 ,小便可呈淡黄色 ,随着热势加重 ,尿色加深 ,色呈深黄 ,或尿短赤 ,或尿混浊 ,严重者可见小便涩滞不畅 ,甚或无尿。历代医家在温病的论治过程中 ,非常重视小便的异常变化 ,且依据其产生的机理 ,伴随症状之不同 ,施以不同的治疗原则。笔者根据文献所论结合多年临床实践 ,总结出小便不利的不同治法 ,用之于临床 ,多有效验。1 津伤液亏治以清热益气生津暑热病邪属亢盛的火热之气 ,其势炎炎 ,其性酷烈 ,既易伤津 ,又易耗气。…  相似文献   
29.
30.
胸腺肿瘤及其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鉴 《癌症进展》2005,3(6):560-565
原发胸腺肿瘤中胸腺瘤居多,胸腺癌较少.胸腺肿瘤的发生率在世界各地均有增加.胸腺瘤组织形态多种多样,临床表现出潜在的恶性生物学行为,并且常合并以重症肌无力为代表的自身免疫疾病及其他疾病.新的组织学分类法(WHO 1999年)较好地体现了肿瘤的恶性程度的不同,Masaoka分期较好地反映了疾病的进程.由于放化疗敏感性不强,手术治疗成为首选.目前,选用胸腔镜进行微创伤手术治疗早期胸腺瘤,以及应用血管外科技术,对较晚期侵袭性胸腺瘤和胸腺癌行根治手术,正成为外科发展的方向.由于自身免疫疾病常解释为机体组织过度和异常的凋亡,肿瘤为异常的再生,而且胸腺又是重要的免疫器官,所以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有可能进一步阐明肿瘤发生、发展某一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