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6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2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国民族医学   3篇
外科学   86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23篇
肿瘤学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迟延性脾破裂所谓迟延性脾破裂就是在脾脏损伤当时伤员并无症状,而是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才出现内出血症状的脾破裂。这种迟延性脾破裂早在1902年由Baudet所发现,在脾脏损伤后当时并无腹腔内出血而是有一段无症状的安静期,此期称为Baudet潜伏期。Mc Indoe提出迟延性脾破裂之定义为脾伤后有48小时以上的无症状的潜伏期,之后突然地出现腹腔内出血的症状。脾损伤后到发生内出血的间隔时间要超过48小时才属于迟延型脾破裂。也有的作者称此型脾损伤为二期脾  相似文献   
22.
我院骨科应用岛状背阔肌肌皮瓣移位代肱二头肌重建屈肘功能1例,功能恢复满意,现报告如下: 杨某,男,47岁,住院号62159,入院前10个月,因右上肢被皮带机绞轧伤致开放性孟氏骨折,上臂部广泛碾挫脱套伤合并桡神经干缺损20cm。当时急诊处理后,创面愈合,但遗留肱二头肌缺如,屈肘功能丧  相似文献   
23.
病历摘要男患,54岁。病案号174730。患者因右上腹痛3个月于1988年7月4日入沈阳军区总医院。3个月前无诱因患者突感右上腹部剧烈疼痛,入杭州铁路医院治疗好转出院。此后常有上腹隐痛,无发热及消瘦等症状。1985年B超检查发现右肝有2.0cm肿物,CT扫描提示右肝血管瘤。既往无肝炎病史。查体:皮肤巩膜无黄染,表浅淋巴结无肿大,无肝掌与蜘蛛痣。腹平软,肝大肋下3cm,剑突下5.5cm,边缘钝,质硬。表面欠光滑,无触痛。脾未触及。肝区无叩痛。无移动性实音。实验室检查:谷丙转氨酶(GPT)45u,HBsAg(-),甲胎蛋白(AFP)(-),碱性磷酸酶(AKP)88u,  相似文献   
24.
我院1979年以来,开展腹部选择性动脉造影109例,其中腹腔动脉,超选择性肝、脾动脉造影76例;肠系膜上、下动脉造影33例。失败6例,造影成功率为94.5%。本文介绍了造影方法,并就造影中遇到的问题、造影剂量、造影序列设计以及如何预防并发症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我们认为一侧股动脉插导丝有困难时,应再经对侧试插可能成功,试注少量造影剂在透视下观察,是辨认拟选动脉的可靠方法。我们设计的1张/1秒×4 1张/2秒×2 1张/5秒×2的8张/18秒的造影方案是能满足诊断要求。在造影中及造影后,要注意预防和积极治疗各种并发症。  相似文献   
25.
患者男性,55岁。因右下肢大隐静脉曲张8年于1987年10月6日住院。检查:除右下肢大隐静脉明显曲张外,无其它阳性发现。血化验:Hb184g/L,WBC1.07×10~9/L,N64%,TC110×10~9/L。凝血酶原时间15.5秒(正常对照15秒),出血0.5分,凝血3.0分,心电图正常。于1987年10月12日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右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及曲张静脉分段切除结扎术。手术顺利。术后患肢无肿胀,8天拆线,切口愈合佳。于第10天早晨7点15分在走廊行走时突感胸部闷痛难忍、靠墙倒地,立即被抬入病室抢救,很快意识不清,血压测不到。心电图示心律不齐。按心源性休克抢救1小时15分,瞳孔散大,心电图无正常波形,病人面色青紫,颈静脉轻度怒张,腹部隆起,穿刺抽得不凝血,导尿为全程血尿,并发现右下肢轻度肿  相似文献   
26.
肝脏海绵状血管瘤103例手术治疗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27.
中肝叶是指右肝前叶及左肝内叶的肝脏中央区域。国外将肝脏分成两叶,四段。中肝叶则相当于右肝叶前段及左肝叶内段。如按Couinaud 分段则相当于Ⅳ段、Ⅴ段及Ⅷ段区域(图1)。  相似文献   
28.
消化道手术后病人出现消化功能障碍等并发症时有发生。不仅术后胃肠道本身、肝脏、胆道、胰腺功能失调 ,各种消化酶的分泌障碍也可直接影响消化、吸收功能 ,而且其他的并发症如腹腔感染、发热、出血或代谢紊乱 ,酸碱失衡等也可能不同程度地影响病人的消化功能。本文所述的这种消化道术后引起的消化功能障碍者 ,不包括消化器官广泛切除如全胃切除或术后并发短肠综合征的病例。笔者侧重于论述消化道手术后几种能引起消化功能障碍的主要并发症。1 胃动力障碍亦可称为胃无力症或术后胃瘫。主要表现为胃排空延迟 (delayedgastricemptying ,DGE…  相似文献   
29.
������������19�����η���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目的 探讨胰腺囊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 1978年以来 19例胰腺囊性肿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肿瘤位于胰头部 4例 ,胰体尾部 15例。行不同术式的肿瘤切除 13例 ,外引流 1例 ,内引流 2例 ,剖腹探查、肿瘤活检 3例。无手术死亡。随访囊腺瘤 3例 ,分别随访 6个月、16年和 2 1年仍生存 ;囊腺癌 9例 ,生存时间 <6个月 3例 ,6个月至 2年 4例 ,3年 4个月 1例 ,最长 1例 8年仍生存。结论 B超和CT是诊断胰腺囊性肿瘤的有效方法 ,二者结合使用可提高诊断率。该病切除率高 ,预后较好。应首选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30.
血清β-葡萄糖醛酸酶活性测定在良恶性病变判定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β-葡萄糖醛酸酶(β-GCD)在良恶性疾病中的判定意义,采用ELISA法测定106例健康献血员及111例不同肿瘤患者血清中β-GCD含量。结果表明.正常人血清中β-GCD含量较低,良性病变中β-GCD含量增加,但与正常人差异无显著意义(P&;gt;0.05),恶性病变β-GCD明显增加,与正常人及良性病变间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P&;lt;0.01)。本文结果提示.血清中β-GCD含量的测定,在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及筛选中有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