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9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48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48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流变导管溶栓术(rheolytic catheter thrombectomy,RCT)是20世纪后期出现的一种新的血栓溶解技术,它在国外广泛用于临床治疗血栓的许多方面,如治疗急性肺栓塞、冠状动脉栓塞、大的深静脉栓塞以及清除体内支架附着的血栓等.本文主要介绍它的基本原理、临床应用及评价,并对其历史发展及展望作一简单的介绍.  相似文献   
92.
胃癌介入治疗的疗效评价探讨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目的 评价胃癌介入治疗疗效评价更为可靠的标准。方法 分析病理证实的104 例无手术指征的胃癌患者( 含术后复发) 、影像诊断胃癌同时检出其他部位转移而无病理诊断者43 例,行胃动脉内化疗栓塞、转移灶化疗栓塞。术后用CT、GI和胃镜随访病灶。采用COX 肿瘤生存模型进行生存随访。结果 1 . 胃癌原发灶治疗后,明显的缩小占60.8 % ,23.2 % 无明显反应,17% 在治疗中途出现病灶增大或转移至其他部位;CT随访碘化油沉积越浓,占肿瘤体积比例越大,滞留时间越长,肿瘤缩小越明显。淋巴结和转移灶在动脉内化疗栓塞后均有程度不等的缩小。2 .147 例患者中,至今存活57 例。首次治疗距统计日已满12 月者85 例,大于12 月者79 例,占53 .7% (79/147);距统计日24 月者94 例,生存期等于或大于36 月者19 例,占12.9 % ;距统计日5 年以上者31 例,存活5 年以上者9 例,占61.2% 。结论 胃癌病灶介入治疗评价应包括原发灶、转移灶和淋巴结的改变,单纯以大小改变不能准确反映治疗疗效,更为主要的是肿瘤内部结构的变化。同时作者提出非肿块病灶缩小率的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93.
肾上腺动脉化疗栓塞治疗不能切除肿瘤的初步报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报告肾上腺动脉内化疗栓塞治疗肾上腺肿瘤不能切除的结果,6例行化疗栓塞19次,平均每例3次,最多6次,间隔1 ̄3月。供血主要来源于膈动脉,肾动脉上支,肝右动脉,或直接开口于腹主动脉。结果显示不论原发或转移肿瘤,血管丰富,染色明显。术后CT或B超随访,病灶前后对照明显缩小。6例患者至今仍存活。作者认为动脉内化疗栓塞对不宜手术的肾上腺肿瘤是有效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94.
目的:评价蛋白涂层镍钛合金支架向血管局部转基因的可行性和效率。材料与方法:镍钛合金支架由明胶蛋白涂层,浸入含编码外源性P21^WAF1/CIP1基因的复制缺陷型腺病毒溶液中5min,然后通过7F长鞘将支架送入犬髂动脉狭窄模型中的一侧髂总动脉(n=4),将未浸泡过基因溶液的支架送入另一侧髂总动脉(n=4)。在支架置入后7天处死动物,RT-PCR和免疫组化染色评价基因转移效率。结果;所有转基因血管经RT-PCR扩增出P21特异条带,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在转基因血管内膜、中膜及外膜均有外源性基因表达,对照组血管未显示阳性表达。结论:蛋白涂层镍钛合金支架向血管内转基因是可行及有效的,可能成为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基因治疗的有效转基因工具。  相似文献   
95.
三叉神经痛是常见脑神经疾病,临床常用治疗手段包括药物、外科手术及介入治疗等。微创介入技术因操作简单、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及术后并发症少而已广泛开展,但技术操作水平等存在地区差异。本文通过归纳临床经验,吸收借鉴国内外新理念,提出三叉神经痛微创介入治疗临床操作指南,以规范治疗,提升总体疗效。  相似文献   
96.
目的探讨血清25(OH)D水平联合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y, TEG)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DVT)的价值。方法选择收集2017年1月—2021年6月收治的疑似DVT患者共101例(研究组),所有患者经下肢血管B超确诊,并选取同一时期的健康体检者102名(对照组)。观察两组的基本临床特征、合并症、血清25(OH)D水平、TEG参数及其他必要的实验室指标,分析其与DVT的相关性;再基于血清25(OH)D水平,将参与者分为3个亚组(充足、不足、缺乏),分析联合TEG参数诊断DVT的价值。结果研究组血清25(OH)D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的TEG参数R值、MA、LY30、EPL均高于研究组(P<0.05),对照组的TEG参数CI低于研究组(P<0.05)。在基于血清25(OH)D水平的3个亚组当中,可发现其水平存在明显差异(P<0.05),而TEG的参数MA、LY30、EPL、CI在亚组中也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血清25(OH)D水平与TEG参数LY30(OR=0.604,95%CI: 0.461~0.792)、CI(OR=1.681,95%CI: 1.076~2.626)联合诊断呈现一定的交互作用。ROC曲线结果显示,血清25(OH)D水平联合TEG参数LY30和CI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AUC=0.96,P<0.05),而单独血清(25(OH)D诊断DVT具有中等价值(AUC=0.756,P<0.05)。结论血清25(OH)D水平是一项可用于辅助诊断DVT的实验室检查指标,与TEG的部分参数LY30、CI联合时有着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7.
目的 观察经皮穿刺引流对肝脓肿的治疗效果,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探讨降低病死率、并发症率,缩短住院时间的方法.方法 收集2011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121例肝脓肿患者临床资料.对确诊肝脓肿患者,充分抗感染治疗的同时,CT评估病灶液化情况,在CT引导下行经皮肝穿刺引流,分析治疗后的病死率、并发症率、住院时间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共有121例肝脓肿患者纳入研究.2例患者穿刺引流后死亡,病死率为1.6%,影响患者死亡率的因素为高龄、基础疾病,脓肿直径及实性成分;2例患者穿刺引流后出现肝周脓肿、腹壁脓肿,并发症率为1.6%,对并发症积极处理后达到临床治愈,影响并发症率的因素主要为手术操作欠妥;119例患者均达到临床治愈,治愈率为98.3%,平均住院时间为(15.1±6.0)d.影响住院时间的危险因素为:脓肿个数X6(r=0.232,P=0.021),脓肿大小X7(r=0.26,P=0.005),白细胞计数X8(r=0.238,P=0.009).进一步分析显示影响因素与住院时间相关性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回归方程为:Y=-3.438+3.055X6+0.527X7+0.297X8,F=5.819,R2=0.416.性别、年龄、糖尿病、致病原菌种类、脓肿位置对住院时间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经皮穿刺肝脓肿引流术是治疗肝脓肿的有效方法,具有病死率低,并发症率低、住院时间短的特点.  相似文献   
98.
目的 探讨臭氧治疗多节段椎间盘突出下肢肌电图的术前定位作用及对疗效的预判.方法 自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临床资料完整的经MR明确诊断为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51例,采用DSA引导下臭氧椎间盘内注射联合脊神经周围臭氧注射和脊神经周围复方倍他米松及布比卡因注射治疗腰椎问盘突出症患者,采用M-JOA下腰痛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标准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51病例术前肌电图提示神经根性损伤43例,阳性率84.3%;HIZ征阳性30例,阳性率58.8%;Modic征阳性24例,阳性率47.1%.术后1、3和6个月的M-JOA评分、ODI指数随访显示,术后1、3和6个月有效率分别为90.1%、86.2% 、78.5%和87.3%、79.5%、74.6%.结论 下肢肌电图在臭氧治疗多节段椎间盘突出的术前定位准确,能精确预判臭氧治疗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9.
CT引导下肝脓肿穿刺置管引流术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肝脓肿穿刺引流术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本组20例肝脓肿患者,均经临床、生化和影像学(CT)检查确诊为肝脓肿,行CT引导下定位穿刺抽吸并置管引流.脓肿位于肝左叶6例,肝右叶9例,肝2叶5例.结果 14例为单个脓肿,6例为多发脓肿,单个脓肿经1次抽吸后脓肿完全消失9例,1例经2次抽吸基本消失,多发或多房脓肿穿刺先抽较大脓肿,后抽较小脓肿,或分次抽吸,20例均放置引流管并冲洗,平均引流置管时间为19.2 d,所有患者至随访截止日未见复发.结论 CT引导下穿刺抽吸引流足治疗肝脓肿的非常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0.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GC)在电磁辐射致学习记忆功能损伤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以65mW/cm2电磁波辐射大鼠20min,于辐射后10、30min及3、12 h应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中皮质酮(corticosterone,CORT)的含量。取海马组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糖皮质激素受体(glucocorticoid receptor,GR)的表达。结果与相应对照组比较,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在电磁辐射后10、30 min及3 h下降,12 h无明显变化。血清CORT含量在辐射后10、30 min明显升高,而后逐渐降低,12 h后再次明显升高。海马组织GR mRNA、总GR蛋白表达在辐射后10、30 min无明显变化,3、12 h后表达均明显下调,与对照组相比,mRNA表达分别降低了69%、76%,蛋白降低了58%、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胞浆GR在辐射后3、12 h明显下降,同时胞核蛋白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GC作用的后期,辐射后3、12 h GR核转位明显。结论糖皮质激素的升高及其受体表达的下调可能参与了电磁辐射致学习记忆损伤的过程,且损伤早期GC以快速的非基因组作用机制为主,后期则以经典的基因组机制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