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8篇
外科学   30篇
综合类   28篇
药学   15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探讨椎体血管瘤的诊断和治疗策略。方法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自2007年1月至2011年8月收治的椎体血管瘤19例,根据患者的影像学表型和临床表型以及治疗方法分为AB两组:A组为10例单纯疼痛患者,其中8例行椎体成形术,2例行放疗;B组为9例神经损害患者,行开放手术治疗。随访3~72个月,平均(30±8.4)个月,根据治疗前后及随访期间患者的临床表现,以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定患者术后疼痛缓解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9例患者中,10例单纯疼痛患者分别给予椎体成形术与放射治疗后疼痛均缓解;9例神经损害患者开放手术治疗患者术后神经症状部分缓解。A、B两组患者均获全程随访,术后3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及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针对不同影像学表现及不同临床症状的椎体血管瘤选择相应的治疗策略,均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腰椎间隙感染的早期诊断与有效的诊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995年1月-2008年10月诊治的28例腰椎间隙感染患者的诊疗过程,比较经后路病灶清除置管持续冲洗与传统的保守治疗方法在疗效方面的差异。结果本组28例腰椎间隙感染患者经手术治疗后,根据改良的Maenad评分标准优良率达96.4%。结论采用经后路病灶清除置管持续冲洗手术治疗腰椎间隙感染,抗生素液直接到达感染椎间隙,有效控制感染,患者能迅速解除症状、缩短疗程,是治疗腰椎间隙感染最为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雌激素对卵巢摘除后已发生显著骨丢失的balb/c系小鼠股骨骨折愈合的影响,将144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O组)、卵巢摘除组(OVX组)、补充低剂量雌激素组(E1组)、补充高剂量雌激素组(E2组)。小鼠于折骨后5天、10天、15天、20天、30天处死,测定骨痂中的钙盐沉积率。结果SO组、OVX组和E1组,骨痂中的钙盐沉积率在折骨后15天达峰值,OVX组钙盐沉积峰值显著低于SO组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腺病毒介导的转BMP-2基因的同种异体骨髓基质干细胞的成骨潜能和免疫原性,探索骨缺损修复新途径。方法:将编码骨髓基质干细胞的基因,通过腺病毒介导转染同种异体骨髓基质干细胞后复合藻酸钙凝胶植入骨缺损部位并应用免疫抑制剂FK506。结果:术后8周检查,Adv—hBMP-2转染的同系骨髓基质干细胞-藻酸钙复合体组、Adv—hBMP-2转染的同种异体骨髓基质干细胞-藻酸钙-FK506复合体组以板层骨为主;Adv—hBMP-2转染的同种异体骨髓基质干细胞-藻酸钙复合体组以编织骨和类骨质为主,内有炎症细胞浸润;Adv-βgal转染的同系骨髓基质干细胞一藻酸钙复合体组、Adv-βgal转染的同种异体骨髓基质干细胞-藻酸钙-FK506复合体组、Adv-βgal转染的同种异体骨髓基质干细胞一藻酸钙复合体组无明显新骨形成.缺损区内为纤维结缔组织。结论:Adv—hBMP-2转染同种异体骨髓基质干细胞-藻酸钙一-FK506复合体可促进长骨干节段性骨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单纯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LD)与腰椎间盘髓核摘除加棘突间非融合弹性内固定术( LD with Coflex system)治疗中青年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的疗效.方法 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接受LD(A组)患者53例,随访时间(21.9±12.6)个月;接受LD with Coflex system(B组)患者21例,随访时间(13.0±9.7)个月.随访期间观察所有随访患者术前及术后的目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JOA)评分,比较两组受访者疗效.结果 术前术后3个月JOA评分A组为(13.3±1.2,19.0±1.1),B组为(13.0±1.2,19.4±1.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和24个月JOA评分A组为(21.9±1.2、24.2±0.9),B组为(25.1±0.8、27.0±1.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D with Coflex system 在治疗中青年LDH患者远期疗效优于LD,此术式对中青年患者更有利.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Coflex系统在腰4/5椎间盘突出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7例腰4/5椎间盘突出患者,按治疗方式分为A组(35例)和B组(32例)。A组患者接受单纯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B组患者接受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联合Coflex系统治疗。术后定期随访,分别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JOA)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比较手术前后患者的疼痛和功能改善程度。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椎间隙前后缘高度。结果 A组和B组随访时间分别为(93.1±6.4)、(86.3±2.5)个月,无失访患者,两组患者随访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JOA评分随术后时间延长而升高,ODI随术后时间延长而下降,并且两相邻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患者术前、术后2 a、末次随访的JOA评分分别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术前、术后2 a的ODI分别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末次随访的ODI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节段椎间隙前缘及后缘高度均随术后时间延长而下降,并且两相邻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患者术前手术节段椎间隙前缘及后缘高度分别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 a、末次随访,B组患者手术节段椎间隙前缘及后缘高度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独采用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或联合Coflex系统治疗腰4/5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均较好,但Coflex系统能更好地维持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退变性脊柱侧弯(degenerative scoliosis, DS)采用经后路腰椎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对腰椎功能、Cobb角及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4月—2022年10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DS患者49例,患者均接受经后路腰椎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治疗。比较术前和术后6个月患者腰椎功能、Cobb角及疼痛程度。结果 术后6个月经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 JOA)评分(21.19±1.43)分,比手术前显著增高(P<0.05),术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评分(20.51±2.06)分,比手术前显著降低(P<0.05);术后6个月患者侧凸Cobb角及后突Cobb角分别为(16.45±4.57)°及(18.36±4.57)°,比手术前显著减少(P<0.05);手术前患者VAS评分为(7.78±1.25)分,术后6个月VAS评分为(2.01±0.31)分,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零切迹桥形锁定融合器(ROI-C)与钛板-椎间融合器(PCC)系统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差异以及两种内固定材料对颈椎矢状位参数及其变化值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1年3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37例(ROI-C组21例,PCC组1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病历资料.评价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局部关节腔内注射对减少肿瘤型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失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因恶性肿瘤需要行肿瘤型人工膝关节置换并符合纳入标准的72例患者的病例资料,男47例,女25例,年龄11~49岁,平均年龄(26.8±11.9)岁,其中实验组为42例局部应用氨甲环酸1 g,并以30例未使用氨甲环酸为对照组,术前查血常规、凝血等指标及术后3天每天查血常规,并记录引流量,术后7天复查双下肢深静脉彩超。结果:实验组术后引流量[股骨远端组为(263.5±86.5)ml,胫骨近端组为(288.1±71.5)ml]以及隐性失血量[股骨远端组为(867.9±294.2)ml,胫骨近端为(943.8±274.4)ml]明显少于对照组[股骨远端引流量为(333.6±94.8)ml,胫骨近端为(375.3±111.5)ml;股骨远端组隐性出血量为(1 182.7±256.2)ml;胫骨近端组为(1 174.0±292.1)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实验组(股骨远端组输血率34.6%,胫骨近端组为37.5%)输血人数明显小于对照组(股骨远端组输血率66.7%,胫骨近端组为7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均未有血栓形成,术后患肢周径变化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瘤型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局部应用氨甲环酸明显减少术后出血量,降低输血率,降低患者围手术期的贫血相关并发症的风险,且操作简单、安全、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