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72篇 |
免费 | 38篇 |
国内免费 | 19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3篇 |
儿科学 | 46篇 |
妇产科学 | 5篇 |
基础医学 | 82篇 |
口腔科学 | 4篇 |
临床医学 | 93篇 |
内科学 | 36篇 |
神经病学 | 21篇 |
特种医学 | 30篇 |
外科学 | 92篇 |
综合类 | 261篇 |
预防医学 | 122篇 |
眼科学 | 17篇 |
药学 | 78篇 |
中国医学 | 126篇 |
肿瘤学 | 1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篇 |
2023年 | 43篇 |
2022年 | 41篇 |
2021年 | 47篇 |
2020年 | 31篇 |
2019年 | 27篇 |
2018年 | 22篇 |
2017年 | 19篇 |
2016年 | 20篇 |
2015年 | 25篇 |
2014年 | 42篇 |
2013年 | 44篇 |
2012年 | 61篇 |
2011年 | 60篇 |
2010年 | 64篇 |
2009年 | 58篇 |
2008年 | 56篇 |
2007年 | 44篇 |
2006年 | 48篇 |
2005年 | 32篇 |
2004年 | 54篇 |
2003年 | 21篇 |
2002年 | 32篇 |
2001年 | 30篇 |
2000年 | 23篇 |
1999年 | 17篇 |
1998年 | 15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8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7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1篇 |
1987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22.
目的:观察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软骨细胞中褪黑素受体含量的变化,并探讨其与AIS病因学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2007年1月~2007年12月在我院手术治疗的22例AIS患者及8例非脊柱侧凸(肿瘤、外伤等)患者(对照组).AIS组患者年龄10~16岁,平均12.7岁,平均Cobb角60.1°,其中10例在术中取髂软骨,12例取棘突软骨.对照组患者年龄10~15岁,平均12.9岁,其中7例在术中取髂软骨,1例取棘突软骨.对髂软骨和棘突软骨标本进行细胞培养至二代,取二代细胞用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方法进行软骨细胞表型鉴定,并抽提总RNA,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软骨细胞中褪黑素受体两种亚型MTNR1A、MTNR1B的mRNA表达量.结果:两组患者软骨细胞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均为阳性表达.AIS组软骨细胞中MTNR1A、MTNR1B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44±0.29和0.54±0.31,对照组分别为0.69±0.18和0.83±0.30,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IS患者软骨细胞中MTNR1A、MTNR1B的mRNA表达均减少,这可能与AIS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23.
24.
目的 :探讨胫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后病人膝关节前侧疼痛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统计分析我院骨外科2009年1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128例胫骨干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28例患者中,所有患者均没有发生髌韧带断裂、髓内钉断裂、骨折不愈合等情况。84例患者发生了膝关节前侧疼痛,发生率为65.6%;近端十字锁钉方式、有扩髓情况的胫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后病人膝关节前侧疼痛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平行锁钉方式、无扩髓情况的患者,但不同性别、年龄、骨折类型、髓内钉直径患者膝关节前侧疼痛的发生率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结论 :胫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后病人膝关节前侧疼痛的发生率较高,主要影响因素为近端锁钉方式、扩髓情况。 相似文献
25.
目的回顾性分析肱骨近端骨折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肱骨近端移位骨折36例,其中二部分骨折22例,三部分骨折9例,四部分骨折5例;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7例,切开复位不可吸收缝线固定1例,单纯螺钉固定6例,普通4孔钢板固定3例,张力带固定2例,髓内针张力带固定5例,“T”形钢板固定5例,带锁钢板(LPHP)内固定7例。结果平均随访18个月,采用Neer分类及评分对各手术疗效进行评价。其中二部分骨折优良率为95.4%;三部分骨折优良率为66.7%,未出现骨折不愈合及肱骨头坏死;四部分骨折优良率为40.0%,肱骨头坏死率20.0%。结论有限切开复位加各种适合不同骨折类型的小型内植物固定,有助于早期功能锻炼,减轻术后肩关节粘连,预防肩关节僵硬、肱骨头缺血坏死及畸形愈合,提高治疗效果。对于较复杂的三、四部分骨折采用LPHP内固定可提高骨折复位的有效性和固定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索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实习双导师制培养模式,为提高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和科研思维能力提供依据。方法:对皖南医学院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实习过程中,实施校内外双导师制进行总结,以评价该教学模式的效果。结果:近三届学生由双导师指导毕业论文比例由87.95%上升到2010级的95.22%,平均双导师指导比例为93.28%。3年比例呈上升趋势。三届学生实习单位带教老师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比例平均为72.19%。近三届本专业实习课题经费资助有:实习单位项目、校内带教老师课题经费、大学生科研基金、生产实习经费等途径,其中实习单位资助比例为93.28%。已毕业两届学生发表论文26篇,平均每百名学生发表论文8.5篇。结论:预防医学专业本科实习双导师制在培养综合素质人才方面效果明显,值得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27.
28.
目的 通过监测分析热习服训练过程中人体生理心理指标变化,识别反映机体热习服获得程度的敏感指标,为热习服评价提供现场适用的技术方法和科学指导。方法 以113名青年男性军人为参试对象,热习服训练14 d;采取3000 m跑定量负荷运动的形式,监测热习服训练过程中4个时间点的3000 m跑前后生理、心理指标的变化。采用身体活动度仪配心率带、红外体温计、体重秤等设备,监测3000 m跑平台期心率、体温(耳温、额温、掌心皮温)、出汗量、3000 m跑成绩;以问卷形式测量感知用力等级(RPE)、热感觉(TSV)、出汗感(SFI)。结果 随着热习服训练时间的推移,3000 m跑前后耳温差呈现先升高(P<0.05)又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3000 m跑成绩提高(P<0.01),即运动表现增强,3000 m跑训练冲量(平台期平均心率×成绩)明显降低(P<0.01),即心血管功能增强,据此可评价热习服形成。结论 3000 m跑训练冲量、耳温差易于监测且变化敏感,可作为训练现场热习服评价的首选指标。 相似文献
29.
30.
目的探讨1例拟诊为Coffin-Siris综合征胎儿的临床表型及遗传学病因。方法对胎儿进行染色体微阵列分析与全外显子组测序, 对候选变异进行Sanger测序验证。结果孕23周发现胎儿侧脑室呈进行性不对称增宽。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未见异常, 全外显子组测序提示其SMARCA4基因第19外显子存在c.2851G>A(p.G951R)新发杂合变异, 判读为致病性变异。结论对于侧脑室进行性增宽的胎儿应考虑进行基因检测, 以明确其遗传学病因及预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