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4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44篇
耳鼻咽喉   5篇
儿科学   15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2篇
口腔科学   6篇
临床医学   157篇
内科学   80篇
神经病学   153篇
特种医学   32篇
外科学   122篇
综合类   199篇
预防医学   100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89篇
  1篇
中国医学   102篇
肿瘤学   1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103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107篇
  2009年   93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探讨癫痫持续状态的急诊救治方法及效果。方法我院急诊科2011-06—2014-01共救治63例癫痫持续状态患者,收集其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在给予吸氧、防护并保持呼吸道通畅的同时,以10~20mg地西泮静脉注射,速度控制在2mg/min,后以50~100mg加入500mL生理盐水中持续缓慢静滴,12h内滴完,根据发作情况调整滴速;同时采用100mg苯巴比妥钠肌内注射,q8h,对于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患者,采取水合氯醛30~50mL保留灌肠;对于不能控制癫痫发作者,采用0.5g硫喷妥钠+20mL生理盐水缓慢静滴,0.2g苯妥英钠鼻饲,3次/d,同时控制脑水肿的发生,以5mg地塞米松+250mL 20%甘露醇快速静滴,q8h。结果 63例患者中60例癫痫大发作逐渐控制,其中临床控制24例,显效20例,有效16例;癫痫持续状态控制时间(服药到症状消失)4h内25例,4~12h19例,12~24h内16例;3例患者虽经治疗24h以上,症状减轻,但仍处于昏迷状态,最后死亡,其中2例死于病毒性脑炎并脑水肿,脑疝形成,1例死于脑出血并发脑疝形成。结论有效而及时的急诊救治措施可有效控制癫痫持续状态,稳定患者的生命体征,改善预后,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2.
目的 探讨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RRTI)与免疫功能亢进所导致低水平炎症持续状态的关系,并利用阿奇霉素的免疫调节作用解决该问题,从而得出一种针对性更强、效率更高的治疗小儿RRTI的方法.方法 将RRTI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试验组给予阿奇霉素5 mg/kg,每周2次,疗程为3个月.对照组给予匹多莫德,开始2周0.4g/次,每天2次,随后减为0.4g/次,每天1次,疗程为3个月.分别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6、IL-10、CD4、CD8和CD4/CD8水平动态变化.结果 试验组服用阿奇霉素后血清中IL-6明显降低,IL-10明显升高,CD4较治疗前有显著增高,CD4/CD8比值则明显增高.试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阿奇霉素治疗低水平炎症导致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疗效确切,值得在儿科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前外侧入路双钢板治疗肱骨干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双钢板治疗25例肱骨干远端骨折患者。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24个月。25例骨折于术后5~7个月愈合。根据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估疗效:优24例,良1例。结论前外侧入路双钢板治疗肱骨干骨折,手术操作简单,固定牢靠,能早期进行肘关节功能锻炼,术后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4.
目的:研究等速运动训练对创伤性膝关节僵直在功能方面改善的作用。方法:60例膝关节僵直患者被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20例。第1组为等速运动训练组,只采用等速运动训练治疗;第2组为常规训练组,只采用常规运动疗法进行治疗;第3组为联合治疗组,行等速运动训练加常规运动疗法。三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后行膝关节活动度(ROM)评定、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指数评定及等速肌力测试系统评定膝关节伸肌和屈肌的峰力矩值(PT)、峰力矩与体重比值(PT/BW)、平均功率[AP]、腘绳肌峰力矩/股四头肌峰力矩值(H/Q)。结果:三组治疗后屈曲度、伸直度、屈伸弧度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在改善度数方面第3组优于第1组和第2组,第1组优于第2组;治疗后三组伸屈肌群PT、PT/BW、AP值均较治疗前有改善,第3组明显优于第1组和第2组,第1组优于第2组,三组治疗后H/Q值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差异;三组治疗后HSS指数均有改善,但是第3组在HSS指数改善方面优于第1组和第2组,第1组优于第2组。结论:等速运动训练对关节僵直的疗效明显,可以很好地改善膝关节功能,临床上可以与常规运动疗法联合应用。  相似文献   
25.
目的 观察气压治疗预防老年内科患者深静脉血栓(DVT)的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5例wells 评分达到高度可能的老年患者(年龄〉60岁)分成两组,治疗组采用间隙充气加压泵(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IPC)预防,对照组采用低剂量的低分子肝素预防.通过比较两组间患者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抗凝血酶Ⅲ(AT-Ⅲ)指标数值的差异以及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深静脉血栓检出率.结果 气压预防组与对照组 D-二聚体值、纤维蛋白原、抗凝血酶Ⅲ(AT-Ⅲ)指标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气压预防.气压预防组与对照组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深静脉血栓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IPC能够预防老年内科患者静脉血栓(DVT),临床预防效果与低分子肝素相当.  相似文献   
26.
髌骨固定针与克氏针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张涛  李海峰  何勍  阮狄克 《中国骨伤》2013,26(6):453-456
目的:比较髌骨固定针联合张力带钢丝与克氏针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10年11月至2012年1月采用髌骨固定针及克氏针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42例。髌骨固定针组21例,男14例,女7例,年龄26~65岁,平均43.6岁;克氏针组21例,男12例,女9例,年龄32~58岁,平均41.5岁。观察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并根据Bstman评价标准比较两组术后疗效。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6~14个月,平均11.5个月。两组骨折均愈合良好,无不愈合、感染等并发症。根据Bstman评价标准,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83,P=0.407)。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70,P=0.000),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差异(t=1.900,P=0.064;t=0.612,P=0.544)。结论:两组患者均取得满意疗效,但髌骨固定针联合张力带钢丝治疗髌骨骨折操作更简单,手术时间更短,固定牢固,并发症少,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好,是治疗髌骨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7.
目的比较椎管内麻醉和全身麻醉对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恢复效果的影响。方法56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椎管内麻醉组和全身麻醉组,椎管内麻醉组31例,平均年龄78.2岁,全身麻醉组25例,平均年龄79.5岁。手术方式全部采用闭合复位,y3型髓内钉内固定术。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早期功能恢复情况,包括下地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结果全部骨折患者手术均得到良好复位及固定,无死亡及感染病例。椎管内麻醉组术后下地活动所需时间为(79.6士23.1)h,而全身麻醉组为(106.4±35.6)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管内麻醉组术后平均住院日为(9.1±3.3)d,而全身麻醉组为(11.6±4.2)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身麻醉组术后在认知障碍及呼吸系统感染等并发症方面明显高于椎管内麻醉组。结论对于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闭合复位、y3型髓内钉内固定可获得较理想的治疗效果;椎管内麻醉患者术后在下地活动时间、术后住院天数以及术后并发症方面明显优于全身麻醉组。  相似文献   
28.
2013-01-16 《Multiple Sclerosis》 杂志在线发表了亚太地区(日本、韩国、中国台湾、澳大利亚)脱髓鞘疾病专家的共识,对尚无足够的临床受累和实验室检查证据来鉴别是多发性硬化(MS)还是视神经脊髓炎(NMO)的中枢神经系统(CNS)脱髓鞘疾病[专家组将这类情况统称为特发性炎性反应性脱髓鞘疾病(idiopathic inflammatory demyelinating disease,IIDD)]患者提出早期治疗决策的建议[1].该共识的第1版于2009年在香港召开的第二届亚太地区MS治疗和研究会议(PACTRIMS)上发布,随后专家们复习了截至2012-02的文献,提出共识的修改版本.专家组根据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特点更接近MS还是NMO,将IIDD患者分成以下3类:  相似文献   
29.
2012年2月J Neurol Sci在线发表了日本学者Kira研究组基于证据提出的特应性脊髓炎(atopic myelitis,AM)诊断标准[1].AM是指在有特应性疾病(定义见下面描述)的患者出现的脊髓炎.AM最早于1997年由Kira报道,其后在韩国和欧洲国家均有报道.日本的全国性调查和韩国的病例系列报道显示患者颈/胸髓受累,以后索为主,可出现四肢感觉障碍,伴有哮喘的患者还常见无力和肌萎缩,1/4的患者伴有周围神经受累.Kira研究组还发现AM患者脑脊液中的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CCL11)和白细胞介素-9(IL-9)水平显著增高,但在多发性硬化(MS)、干燥综合征、人类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I型(HTLV-1)相关脊髓病等均未增高,且其水平与AM的严重程度显著相关,表明这两个指标为AM的特异性生物学标志物[2].近年来,随着环境的恶化,特应性疾病的患病率逐渐增加,AM患病率也将相应增高.AM与脊髓受累为主的MS在临床上难以区分.干扰素或格拉默治疗可促使细胞因子网络向Th2类细胞反应方向偏移,而Th2类细胞反应是AM发病的重要机制[3],干扰素或格拉默可能使AM病情加重.因此对AM和MS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