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8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44篇
耳鼻咽喉   4篇
儿科学   15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2篇
口腔科学   6篇
临床医学   156篇
内科学   80篇
神经病学   152篇
特种医学   31篇
外科学   121篇
综合类   199篇
预防医学   100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88篇
  1篇
中国医学   102篇
肿瘤学   1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103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107篇
  2009年   93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1.
丛志强教授离开我们已经两个年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仍然经常浮现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下简称青医附院)神经内科同志们的脑海中,他的学术成就和造诣也一直影响着全国的许多神经内科医生.  相似文献   
112.
背景:黄芪可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方向分化,但对于诱导机制的报道较少,目前普遍认为诱导作用可能与其具有抗氧化功能有关。 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早期进程中细胞内钙调蛋白mRNA转录水平的变化。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对照观察,于2007-10/12在河北北方学院实验中心完成。 材料:清洁级6周龄雄性大鼠1只,购自中国医科院实验动物中心。黄芪注射液为大理药业有限公司产品,批号060105。 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至第4代按4×105 L-1密度接种于12孔板,加入含200 g/L黄芪注射液、体积分数为15%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进行诱导分化,制备的细胞爬片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传至第5代细胞平均分配到4个离心管内,1管为对照组,另外3管加入上述诱导培养基分别作用30,60,120 min,消化获取的细胞采用RT-PCR技术检测钙调蛋白mRNA的转录水平。 主要观察指标:黄芪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诱导作用,诱导后钙调蛋白mRNA的转录水平。 结果:黄芪诱导5 h后,可见少量细胞形态发生改变,胞体变圆,自胞体伸出细长突起,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后可见巢蛋白阳性细胞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阳性细胞,少量细胞呈微管相关蛋白2阳性,而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呈弱阳性。RT-PCR实验显示,在黄芪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的早期,钙调蛋白基因进行了转录,随着诱导时间的延长,钙调蛋白mRNA的相对含量逐渐增加,诱导30,60,120 min组与对照组钙调蛋白 mRNA的相对含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153.315, P=0.000)。 结论:黄芪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方向分化初期细胞内钙调蛋白转录水平上调,提示其诱导作用可能与钙调蛋白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有关。  相似文献   
113.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甲状腺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10年6月就诊的甲状腺癌患者34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对甲状腺癌二维及彩色多普勒(CDFI)超声表现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甲状腺癌14例(41.2%),未能确定良恶性11例(32.3%),误诊为良性病变9例(26.5%);本组甲状腺癌声像图表现如下:单发20例(58.8%),纵横比≥1者25例(73.5%),边界不清18例(52.9%),实质性低回声29例(85.3%),有钙化灶23例(67.6%),有血流信号26例(76.5%),伴颈部淋巴结转移10例(29.4%).结论:甲状腺癌的超声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甲状腺癌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4.
胡海燕  李海峰 《健康研究》2009,29(1):44-46,57
目的了解目前民办高校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使得心理辅导老师工作更有针对性,保证所有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完成由学生到独立的社会人的转变。方法采用UPI和EPQ对某民办高校1178名新生进行测试。结果筛查发现心理健康的新生只有40.2%,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男女生、家庭子女数量、城乡及家庭氛围有线性回归关系(F=23.104,P〈0.01)。结论①民办高校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不容乐观的②影响民办高校新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有家庭气氛、性别、情绪稳定性、内外向和精神偏离程度。  相似文献   
115.
目的:研究α-干扰素栓配合保妇康栓治疗重度宫颈糜烂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150 例重度宫颈糜烂患者,α-干扰素栓与保妇康栓交替使用为治疗组,另选150 例重度宫颈糜烂患者单独采用干扰素栓治疗为对照组,将两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治疗2个月后治愈率为84.7%,对照组治愈率为61.3%,P<0.05.结论:α-干扰素栓联合保妇康栓治疗宫颈糜烂效果优于单独应用干扰素栓.  相似文献   
116.
桥小脑角肿瘤45例手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桥小脑角区肿瘤显微手术方法及并发症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显微外科手术切除桥小脑角区肿瘤4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45例,全切除36例,次全切除8例,部分切除1例。无死亡病例,轻度面瘫10例,听力下降4例。结论合适的手术入路和严格细致的显微外科操作是保证桥小脑角区肿瘤全切除的重要因素,并能有效地保护桥小脑角周围的重要结构及其功能。  相似文献   
117.
目的 探讨脑得生丸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6月—2022年5月安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75例。对照组静脉滴注依达拉奉注射液,30mg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每次30min滴注完毕,2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脑得生丸,1袋/次,3次/d。两组均治疗14d。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脑神经损伤标志物、脑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4.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84.0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两组的Barthel指数显著升高,NIHSS评分显著下降(P<0.05),且治疗组Barthel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平均血流速度(Vm)、舒张期血流速度(Vd)均显著升高,阻力指数(RI)显著下降(P<0.05),且治疗组VsVmVd均显著高于对照组,RI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小板压积、纤维蛋白原、全血低切黏度、红细胞沉降率、全血高切黏度均显著下降(P<0.05),且治疗组血小板压积、纤维蛋白原、全血低切黏度、红细胞沉降率、全血高切黏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血清S100β蛋白(S100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且治疗组血清S100β、NSE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脑得生丸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减轻神经功能损伤,促进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改善血液流变学、脑血流动力学和降低血清S100β、NSE水平。  相似文献   
118.
笔者以通腑理气 ,佐以益气养血、活血止痛为基本法则 ,采用自拟中药制剂通腑汤治疗术后粘连性肠梗阻 ,取得一定效果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均有腹部手术病史 ,发病以腹痛、腹胀、恶心呕吐、不排大便、不排气为主要症状 ,检查均有明显腹胀、肠型、腹壁软、脐周压痛 ,但未扪及明显的包块 ,叩诊呈鼓音。听诊均可及肠鸣音亢进及明显的气过水声。X线检查示不同程度的肠胀气 ,并可见梯状液平。治疗组 30例 ,其中男 2 1例 ,女 9例 ,年龄15~ 65岁 ,平均年龄 4 8岁 ;发病时间距首次手术时间最短者 3个月 ,最长者 2 0年 ;…  相似文献   
119.
在全员育人的视角下,行政管理人员对于大学生的育人作用不容忽视.基于德商理念的有关探讨并结合医学院校学生的特点,行政管理人员需要明确自身职责和定位,增强育人和服务意识,为学生做出良好的行为示范,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120.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超早期治疗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神经科的常见病,原来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常常造成医生和患者对脑血管病就诊上缺乏急症意识,使治疗延误。近年来,随着溶栓和脑保护治疗的发展,开始认识到早期就诊和超早期治疗对改善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这里就超早期治疗作一综述。一、超早期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理生理1-超早期的概念:目前普遍认为超早期为缺血性脑梗死发病后3~6小时内。重组组织纤维蛋白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试验发现在3小时内的疗效比较好,并且与病理生理试验发现的治疗时间窗吻合[1],而3~6小时内的脑组织仍然存在一些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