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10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分析结直肠癌肿瘤最大径最佳截点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06年1月—2012年7月行结直肠癌根治术与术后行规范化辅助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 119例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方法,筛选结直肠癌肿瘤最大径的最佳截点值;分析肿瘤最大径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并分析结直肠癌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结果:以最大径4 cm为截点,两侧患者生存率差异最明显(65.5% vs. 51.1%,χ2=9.922,P=0.002),故确定结直肠癌肿瘤最大径最佳截点值为4 cm。肿瘤最大径<4 cm患者与≥4 cm患者在肿瘤T分期、淋巴结检出总数、血清CEA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最大径、T分期、M分期、血清CEA水平、是否输血与结直肠癌预后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肿瘤最大径、T分期、是否输血是结直肠癌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按肿瘤最大径分层分析,T分期是≥4 cm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HR=2.244,95% CI=1.079~4.665,P=0.030),但以上因素对肿瘤最大径<4 cm患者预后影响不明显(均P>0.05)。结论:肿瘤最大径可作为影响结直肠癌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其最佳截点值为4 cm,参照该截点值,有助于对患者临床特点及预后作出判断。

  相似文献   
12.
术中腹腔内5-氟尿嘧啶缓释化疗对进展期胃癌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术中植入5-氟尿嘧啶缓释剂对进展期胃癌术后腹腔内局部复发及患者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4年12月诊治100例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是否植入5-氟尿嘧啶缓释剂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于胃癌D2根治术后腹腔内植入5-氟尿嘧啶缓释剂800 mg;对照组术中未植入5-氟尿嘧啶缓释剂,两组患者术后按FOLFOX方案化疗.结果 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术后3年生存率分别为45%和32%;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28%和16%.治疗组的3年生存率和3年无瘤生存率均高于对照组.结论 术中腹腔内植入5-氟尿嘧啶缓释化疗可以降低进展期胃癌根治术后肿瘤局部复发并提高患者3年生存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重组腺病毒介导肝细胞生长因子( adenoviral vector mediated human hepatocyte growth factor,Ad-HGF)修饰的胎盘源间充质干细胞( placenta-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PMSC)在兔肢体缺血模型中促新生血管生成的作用。方法无菌取足月产妇胎盘胎儿面中心区域胎盘组织,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干细胞,体外培养传代,感染Ad-HGF 48 h后收集细胞用于治疗兔肢体缺血实验。左侧治疗组后肢缺血肌肉组织内多点注射总细胞数5×106/ml Ad-HGF修饰的PMSC,右侧对照组后肢缺血肌肉组织内注射生理盐水。结果治疗后第14天腹主动脉穿刺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可见左侧肢体缺血治疗后微血管生成数明显多于未治疗右侧肢体,血管形成能力明显增强。苏木精伊红染色法( HE)后置光镜下观察显示,治疗组毛细血管密度明显大于未治疗组(P<0.05)。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检测后肢肌肉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HGF的表达明显升高(P<0.05)。结论经Ad-HGF基因修饰的PMSC能明显促进血管新生,加快局部缺血组织血流循环的重建,是治疗肢体慢性缺血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影响原发性腹膜后平滑肌肉瘤术后生存期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8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35例原发性腹膜后平滑肌肉瘤患者的临床和预后资料.结果 32例(91.4%)患者经手术切除肿瘤,其中25例(71.4%)为根治性切除.在获得根治性切除患者中,21例(84.0%)复发并最终死于复发.中位生存时间为36个月,总体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2.9%、54.3%和31.4%.在对患者术后生存期有影响的各因素中,手术方式(x2=16.871,P=0.000)、肿瘤最大径(x2=5.548,P=0.019)及肿瘤分级(x2=8.080,P =0.014)与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相关;而性别(x2 =2.181,P=0.140)、年龄(x2=0.073,P=0.787)和辅助治疗(x2=1.344,P=0.511)对患者的预后无影响.结论 辅助治疗对腹膜后平滑肌肉瘤的治疗效果尚不明确,根治性手术仍是主要治疗手段.非根治性切除、肿瘤最大径≥10 cm及高级别肿瘤患者的术后生存期较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缓释氟尿嘧啶在腹膜假性粘液瘤(PP)辅助治疗中的作用,研究其应用安全性.方法:伴有腹胀、肠梗阻的PP病人26例,手术保证其肿瘤残留量小于10%,其中9例术中放置缓释氟尿嘧啶,9例行单纯化疗,8例无处理,所有病人术后均复发,仅统计第一次复发的症状缓解期.结果:联合化疗组(术中缓释氟尿嘧啶加术后化疗)、单纯化疗组、无处理组病人症状缓解期分别为(16.67±7.86)月,(12.44±5.81)月,(8.75±2.18)月,组间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应用缓释氟尿嘧啶对延缓PP复发有一定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病人生存期和生活质量,且临床应用安全.  相似文献   
16.
疝环充填式疝修补术在腹股沟疝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腹股沟疝是普外科常见疾病。疝环充填式无张力补片修补术是近年来在欧美广为应用并新近引入我国的一种较先进术式。该手术具有损伤小 ,恢复快 ,术式合理 ,操作简便 ,并发症少 ,复发率低等优点。作者采用美国巴德公司的疝环充填式网塞及补片治疗腹股沟疝 6 5例次 ,效果满意。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 腹股沟疝患者 6 2例 ,行疝修补术 6 5例次。其中斜疝 5 4例次 ,直疝 11例次 ,有 3例为双侧斜疝 ,均同时修补。大于 6 0岁的患者占 91.9% ( 5 7/6 2 ) ,最大 83岁 ,其中有5 3.2 % ( 33/6 2 )合并心功能不全、前列腺肥大、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提高对腹膜后纤维化罕见疾病的认识水平。方法报告并分析1例腹膜后纤维化IgG4相关硬化性疾病特征及诊治经过。患者左腰部疼痛1年,左下肢麻木3个月来诊。腹部CT考虑左侧腹膜后髂窝处占位性病变,左肾显示不清。行腹膜后肿物切除,受侵乙状结肠切除,降结肠造瘘,受侵左侧输尿管部分切除术。结果患者术后顺利恢复出院,病理为乙状结肠及肿块结肠黏膜慢性炎,结肠浆膜层及壁外见增生之纤维组织玻璃样变伴多量慢性炎细胞浸润结节。结论病因不明的腹膜后广泛进行性纤维组织增生是全身性免疫系统疾病的一种局部表现,手术切除病变解除压迫是治疗的可靠手段,后续治疗可尝试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  相似文献   
18.
血管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重要关系,也是肿瘤转移的主要途径,以肿瘤区血管为靶,抑制其生长,是治疗肿瘤的途径之一,关键是得到抗肿瘤区血管的特异抗体.基于肿瘤区血管生长迅速,且分子结构与正常血管应有所不同,因此,本研究以增生的血管内皮细胞为免疫原,制备抗增生血管内皮细胞的单克隆抗体,探讨新生血管的标志物,并为靶向血管治疗肿瘤提供载体.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分析在优质护理服务的新形势下改进教学模式即采用以整体护理为基础的纵向教学模式的教学满意度情况。方法将普通外科某病区自2009年4月至2011年3月实习护生120名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60人,对照组运用传统教学模式即在功能制护理基础上的一种横向教学模式,实验组运用新教学模式即以整体护理为基础的纵项教学模式。采用向教师、护生发放问卷的方法,双项评价教学满意度情况。结果教师对对照组护生学习效果满意度评分总分为(32.94±0.64)分,对实验组护生学习效果满意度评分总分为(39.40±0.94)分,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016,P〈0.01)。对照组护生对教学效果满意度评分总分为(31.14±0.60)分,实验组护生对教学效果满意度评分总分为(35.60±0.82)分,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672,P〈0.01)。结论新教学模式即以整体护理为基础的纵向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师生教学满意度,适合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中实施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回顾分析血清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高水平患者的临床及预后特点。方法收集2007年1月-2012年7月在本院就诊的112例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和预后资料。根据血清LDH水平分为两组,血清LDH在正常水平或正常水平以下的为LDH低水平组,高于血清LDH正常范围为LDH高水平组。分析两组间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的差异。结果两组在T分期(χ2=8.210,P=0.016)、血清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χ2=6.946,P=0.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LDH水平(χ2=10.312,P=0.001)、T分期(χ2=17.141,P<0.01)、M分期(χ2=11.982,P=0.001)和血清CEA(χ2=5.823,P=0.016)与结直肠癌预后相关。LDH高水平组的1、3、5年生存率为81.5%、49.4%、42.1%;LDH低水平组为92.7%、79.4%、66.2%。多因素分析显示,LDH水平(HR=2.236,P=0.016)、T分期(HR=2.299,P=0.012)是结直肠癌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结直肠癌患者血清LDH高水平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