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7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22篇
内科学   11篇
神经病学   9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53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26篇
  1篇
中国医学   10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51.
背景: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是新近明确的对单核/巨噬细胞有趋化和激活双重作用的趋化因子,骨形成蛋白7作为一种新发现的纤维化负性调节因子逐渐成为抗组织纤维化治疗的研究热点,但两者对病理性瘢痕形成中组织纤维化作用的研究至今鲜有报道。目的:研究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骨形成蛋白7在病理性瘢痕中的表达水平。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骨形成蛋白7在25例瘢痕疙瘩、30例增生性瘢痕、24例非病理瘢痕和20例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所有标本均来自2008-07/2010-01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住院患者,且均无皮肤疾病、结缔组织病、传染病、恶性肿瘤和其他重要脏器疾病,术前无射线治疗、激光治疗及免疫治疗史,其中所取瘢痕组织来自于临床诊断明确的瘢痕患者。结果与结论: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在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中的阳性表达率均高于非病理性瘢痕与正常皮肤组织(P < 0.05),骨形成蛋白7阳性表达率均降低(P < 0.05),两者阳性表达率在病理性瘢痕(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中呈明显负相关 (r = -0.639,P < 0.01)。结果显示,在病理性瘢痕的形成过程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表达上调,而骨形成蛋白7表达下调。  相似文献   
152.
目的研究中低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病毒清除时间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19日至2月17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72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接受阿比多尔和/或联合洛匹那韦/利托那韦、达芦那韦/考比司他抗病毒以及对症支持治疗,其中51例使用甲泼尼龙(0.75~1.50 mg·kg-1·d-1)抗炎治疗作为糖皮质激素治疗组,21例未使用糖皮质激素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及普通型患者痰液病毒核酸转阴时间和肺部影像学改善时间。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结果糖皮质激素治疗组与对照组中位年龄分别为52(45,62)和46(32,56)岁,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65,P<0.05)。两组临床分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糖皮质激素治疗组中重型患者占52.0%,而对照组中普通型占71.4%。两组患者从发病至痰液病毒核酸转阴中位时间分别为15(13,20)和14(12,20)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从发病至肺部影像学好转中位时间分别为13(11,15)和13(12,17)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普通型患者中,糖皮质激素治疗组与对照组从发病至痰液病毒核酸转阴中位时间为13(11,18)和13(12,15)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发病至肺影像学好转中位时间分别为12(10,15)和13(12,17)d,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不同临床类型的COVID-19患者中,中低剂量糖皮质激素使用对病毒清除时间未见明显影响;普通型患者中未观察到激素可以加快肺损伤的改善,故不建议使用。  相似文献   
153.
糖尿病创面表皮干细胞增殖分化相关蛋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表皮干细胞(epidermal stemcells,ECMs)是皮肤发生、修复、重塑的关键性因素。研究糖尿病创面中ECMs增殖分化相关蛋白-角蛋白19(keratin19,K19)及β1整合素(β1-integrin)的表达,探讨ECMs在糖尿病创面修复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角蛋白19及β1整合素在各年龄组糖尿病患者创面及正常人全厚皮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糖尿病患者创面各组角蛋白19及β1整合素的阳性表达分别为81.73±15.31、22.32±5.42,均低于正常人组(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创面皮肤组织中ECMs数量少、增殖分化能力差可能是导致糖尿病创面难以修复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4.
目的 探讨多元化教学在系统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齐齐哈尔医学院2018级临床医学本科1班50名学生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进行传统讲授式教学,试验组进行多元化教学,包括学生录制微视频、在系统解剖学第一次理论课播放医学纪录片、“案例式”教学、“数字人”教学、学生进行解剖绘图。通过调查问卷统计和期末考试成绩比较两组学生的教学效果。结果 调查问卷收回统计显示学生对多元化教学满意度较高;两组期末实验和理论成绩对比,试验组平均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多元化教学丰富系统解剖学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55.
156.
目的:调查甘肃省临夏地区成人糖尿病(DM)患病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根据流行病学抽样调查基本原则,运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甘肃省临夏地区人群进行抽样调查,按照民族特点、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环境(城市和农村)进行分层抽样;随后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抽签法(抓阄法)进行逐级抽样。结果:临夏地区DM患病率为8.7%,其中新发DM患病率为3.7%,男性患病率为12%,女性患病率为7.1%。城市居民DM患病率为8.3%,农村居民DM患病率为9.0%。在受调查者中随着年龄的增长糖尿病患病率也随之增高,受教育程度越高糖尿病患病率越低。临夏地区成人DM患病率男性高于女性,且患病率与民族有一定的相关性,其中回族高于汉族。使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性别、年龄、民族、教育文化程度与糖尿病的患病率增加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临夏地区DM患病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男性高于女性,农村高于城市,且与民族、受教育程度、年龄等具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7.
〔摘 要〕 目的:探讨血必净在重症胰腺炎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漯河市中心医院 2015 年 12 月至 2018 年 12 月期 间收治的 80 例重症胰腺炎患者,按照入院次序分至对照组与观察组,各 40 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 基础上给予血必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和凝血功能。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 95.00 %,高于对照组的 77.5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 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 C 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 –6 和肿瘤坏死因子 –α 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 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凝血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纤维 蛋白原和血小板计数高于对照组,D– 二聚体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在重症胰腺炎的 治疗中使用血必净,可提高临床疗效,降低炎症因子水平,也可改善患者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158.
目的 检测急性颅脑创伤后患者外周血抵抗素 (resistin)和内脂素(visfatin)水平的含量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120例不同病情的急性颅脑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血清中抵抗素和内脂素的含量.应用SPSS11.0软件统计处理,组间比较采用One-way ANOVA.结果 急性颅脑创伤患者血清抵抗素和内脂素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均与病情呈正相关;抵抗素和内脂素含量在入院当天即达到较高水平,3d达到高峰,以后逐渐上升;患者抵抗素水平与内脂素呈正相关(r=0.72, P〈0.01).结论 急性颅脑创伤患者外周血抵抗素和内脂素含量的变化与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9.
目的:研究正中神经电刺激治疗创伤性持续植物状态的疗效与机制,同时探索创伤性持续植物状态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66例创伤性持续植物状态患者随机分为3组,即正中神经电刺激组,高压氧组,正中神经电刺激+高压氧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分别进行正中神经电刺激,高压氧和联合应用正中神经电刺激及高压氧治疗,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脑电图,体感诱发电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同时行经颅多普勒检查患者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治疗后6个月时应用格拉斯哥(GOS)结果评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后6个月时GOS评定结果:正中神经电刺激组:恢复良好1例,中残7例,重残2例,植物状态11例,死亡1例。高压氧组:恢复良好1例。中残5例,重残3例,植物状态11例,死亡2例。正中神经电刺激+高压氧组:恢复良好3例,中残6例,重残4例,植物状态8例,死亡1例。3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正中神经电刺激组及正中神经电刺激+高压氧组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分别为(56.7&;#177;13.1)cm/s和(58.2&;#177;13.8)cm/s,较高压氧组的(48.6&;#177;12.2)cm/s明显加快(P&;lt;0.05)。正中神经电刺激+高压氧组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为(28.4&;#177;5.3)cm/s,较高压氧组的(25.1&;#177;4.9)cm/s明显加快(P&;lt;0.05)。结论:正中神经电刺激治疗创伤性持续植物状态的机制主要是加快脑血流速度。正中神经电刺激,高压氧对持续性植物状态(persistent vegetative state,PVS)有较好的促醒作用,联合应用效果更好。在无高压氧治疗条件的医院正中神经电刺激可以替代高压氧治疗PVS,而更利于PVS的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160.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dynamic changes of high-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 (hs-CRP) and visfati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traumatic injury of brain. Method A total of 120 patients with equal number in each gender ( n = 60) and with average age of (43.2 ± 6.2) years were admitted and treated by the neurosurgical department of ICU from August 2009 to June 2010. All patients were eligible to the diagnostic criteria of craniocerebreal injury. The clinical conditions of patients were assessed with Glasgow coma scale (C CS) at admission,and as per the scores of GCS, the patients were classified into mild degree (13- 15, n = 40), moderate degree (9 - 12, n = 40) and severe degree (3 - 8, n = 40). Another 60 subjects from those asking for health care by physical examination as control with equal number in each gender and their average age was (42.2±6.7) years.Blood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fasted patients within 12 hours, 1d, 3d, 7d and 15 days after admission, and the levels of hs-CRP and visfatin in peripheral blood were detected. Results The levels of hs-CRP and visfatin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brain injury group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 on the admission day (both P < 0.01 ),and they both had positive relationships with severity of injury. The level of hs-CRP increased to peak on the first day of admission and visfatin increased to the peak on the 3rd day after admission. There was a correlation between levels of hs-CRP and visfatin ( r = 0.63, P < 0.01 ). Conclusions hs-CRP and visfatin levels are related to the severity of acute traumatic injury of bra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