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5篇
综合类   4篇
中国医学   11篇
  2023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21.
目的 分析有限元模型下3枚空心钉固定和3枚空心钉联合1/3管型内侧支撑钢板固定治疗青壮年不稳定型股骨颈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 对1名28岁志愿者的股骨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建立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内固定的有限元模型,比较3枚空心钉和3枚空心钉联合1/3管型内侧支撑钢板的应力分布、应力峰值,以及股骨的位移分布、位移峰值。结果 (1) 2种内固定的应力均分布于股骨颈骨折断端周围,应力峰值:3枚空心钉模型为40.98 MPa,联合1/3管型内侧支撑钢板模型的空心钉、钢板及配套螺钉分别为28.92、22.58、51.13 MPa。(2) 2种内固定的股骨最大位移均集中于股骨头顶端,股骨位移峰值:3枚空心钉模型为0.93 mm,联合1/3管型内侧支撑钢板模型为0.68 mm。结论 与3枚空心钉固定相比,有限元模型下3枚空心钉联合1/3管型内侧支撑钢板治疗青壮年不稳定型股骨颈骨折的力学传导性更好,内固定及骨折端稳定性更高。  相似文献   
22.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假体脱位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分析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假体脱位原因,并探讨其防治措施。方法:随访研究29例(29髋)首次THA后早期发生脱位的原因、处理及结果;并针对脱位原因分别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结果:29例患者中,软组织张力异常17例;假体位置不良6例;假体位置不良伴软组织张力异常1例;患者活动范围超过安全范围5例。其中15例经手法复位后未再出现脱位,7例手法复位失败或再脱位行切开复位。闭合复位或开放复位后外展中立位牵引,大多数早期能获得成功。结论:分析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假体脱位原因,并探讨其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3.
目的:研究满足日常生活活动范围条件下,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髋臼杯角度安全范围及杯颈前倾角优化组合。方法:建立人工全髋关节三维可视化计算机模型,将髋关节屈曲≥110。、屈曲90。内旋≥30。、后伸≥30。、外旋≥40。定义为日常生活活动范围一般标准,而将屈曲≥120、屈曲90。内旋〉145。、后伸≥30。、外旋≥40。定义为严格标准,头颈直径比为2—2.92,假体颈前倾角为0一30,髋臼杯前倾角为0一70,外展角为10。~60。,颈干角设定为135。,计算满足上述两组活动范围,髋臼杯外展角每变化5。,相应的髋臼杯前倾角安装角度,在以臼杯外展角为横坐标,臼杯前倾角为纵坐标的坐标系上描点、连线画图进行描述,采用SAS6.12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髋臼杯角度安全范围随着头颈直径比增大而增大,头颈比大于2.37时,臼杯角安全范围增大明显,严格标准活动度下的安全范围比一般标准条件下的小。颈干角135。,髋关节一般标准和严格标准活动度下,髋臼杯前倾角(y)与股骨假体前倾角(X)的关系分别为:Y1:一0.816X1+39.76(R。=0.993),Y2=-0.873X2+47.04(R^2=0.999)。结论:头颈直径比较大的假体髋臼杯角安全范围明显增大,建议选择头颈比直径大于2.37的假体。髋关节活动范围要求越高,髋臼杯角度安全范围就越小,但可以通过选择较大头颈直径比的假体来纠正。杯颈前倾角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24.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中髋臼杯的安全范围及杯颈前倾角的优化组合方法. 方法 建立THA三维可视化模型,定义两种髋关节活动度标准:一般标准(髋关节屈曲≥110°、屈曲90°时内旋≥30°、后伸≥30°和中立位外旋≥40°而没有假体撞击)和严格标准(髋关节屈曲≥120°、屈曲90°时内旋≥45°、后伸≥30°和中立位外旋≥40°而没有假体撞击).头颈比变化范围为2.00 ~2.92,股骨假体前倾角变化范围为0~30°,髋臼假体外展角变化范围为10°~60°,髋臼前倾角变化范围为0 ~ 70°,计算满足髋关节两组活动标准、臼杯外展角每变化5°相应的髋臼假体前倾角的安装参数.结果 严格标准下的安全范围较一般标准小,两种标准下的髋臼杯安全范围面积随着头颈比增大而增大.当颈干角为130°时,一般标准和严格标准下髋臼杯前倾角(Y)与股骨假体前倾角(X)的关系分别为Y1=-0.840X1+38.41,Y2=- 1.007 X2 +47.46;允许的最小髋臼外展角(OImin)和头颈比(GR)的关系分别为OImin'1=168.13 GR1-2.504,OImin'2=213.79 GR2-2.272.当颈干角从135°移向130°时,杯安全范围移向杯前倾角较小的区域,面积也有所减小.结论 THA中可以通过增大头颈比来扩大臼杯安放的安全范围.允许的最小髋臼外展角随着头颈比增大而变小,杯前倾角与股骨颈前倾角呈负相关.股骨颈前倾角的增大和颈干角的变小均使得杯安全范围移向杯前倾角较小的区域.  相似文献   
25.
高龄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进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股骨粗隆间骨折好发于老年人.随着人口老龄化,该骨折发生率出现逐年上升趋势。在治疗上.以往常采用牵引等保守治疗,随着内固定材料及手术方法的改进,以及围手术期诊治水平的提高,现在已趋向手术治疗。现将近年来高龄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6.
一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严重畸形膝骨关节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一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统计分析37例双膝同时置换的手术过程及随访疗效.结果 手术时间4.7 h,术中出血量平均780 ml,术后引流量平均530 ml,围手术期输血量平均1 190 ml.X线片示假体位置良好.37例术后随访6个月~6年,平均58个月.关节功能HS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40分上升至术后的平均87分;活动范围由术前的平均57°提高至术后的平均105°.结论 应用一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膝骨关节病安全且近期疗效满意,较分次手术利大于弊,但选择病例应慎重,并须作好充分的术前准备.  相似文献   
27.
全髋关节置换术生物力学有限元分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有限元法(finite element method,FEM)是在工程科学技术领域广泛应用的解析方法,是解决复杂工程学问题的必备工具之一。对人体力学行为进行有限元数值模拟已成为深化对人体认识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对实验条件的控制,更准确地模拟体内的力学情况,已显示出极大的优越性。应用FEM对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生物力学机制进行精确深入的研究,可以有效地指导个体化假体的设计、置换及相关疗效分析。  相似文献   
28.
髋关节囊韧带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构建及其生物力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髋关节囊韧带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构建方法及其生物力学意义。方法选择成人尸体髋关节行CT成像得到髋关节每层横截面图像,提取边界坐标,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Un igraph ics NX 2.0和Solid-W orks 2006 SP 0.0构建出髋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及人工髋关节假体,并模拟全髋置换术进行装配,将坐股韧带按其术中重建位置进行构建。骨骼与金属模型采用三维十节点四面体实体单元进行网格划分,关节囊六面体连接单元划分,模拟坐位腿交叉动作载荷获取假体撞击过程的角活动度和相应的von M ises应力分布情况。结果所构建的多体连接、大界面划移、大变形的坐股韧带重建有限元模型,客观反映坐股韧带真实解剖形态及生物力学行为,增加坐股韧带重建的模型其关节面的最大主应力值大于仅有金属的模型。结论构建的坐股韧带重建三维有限元模型,为髋关节稳定力学机制及韧带损伤、重建的力学基础研究提供精确模型。关节囊韧带重建具有稳定髋关节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9.
后方关节囊修补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脱位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目的]探讨加强修补后方软组织预防行后外侧切口首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脱位的临床疗效和机理。[方法]回顾分析212例首次THA术中缝合后方关节囊与外旋短肌至臀中肌腱性部分的病例术中假体旋转活动度及术后早期脱位率,并与前期行关节囊完全切除的486例作对照分析。[结果]随访6个月~5a(平均3.7a),修补关节囊组仅2髋(0.9%)发生术后早期脱位;对照组发生脱位27髋(5.6%)。两组差异有显著意义(x^2=8.51,P〈0.005)。术中观察显示修补关节囊能够限制髋关节过度内旋20%~50%,阻止股骨头假体在髋臼内衬内的初始滑动。[结论]在假体安放正确基础上,加强修补后方关节囊能够有效预防行后外侧切口首次THA术后早期脱位,机理为关节囊修补后能限制髋关节过度内旋、阻止股骨头假体在髋臼内衬内的初始滑动,并提供了形成致密的假关节囊的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30.
人工股骨头置换与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比较   总被引:20,自引:11,他引:9  
目的比较分析骨水泥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和骨折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法将135例≥75岁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骨水泥半髋关节置换术组;B组:内固定术组。结果随访1一8年,平均3.5年。两组的合并症、住院时间和骨折类型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并发症的发生率(A组11.8%,B组27.5%)、扶双拐下地活动时间(A组3—21d,B组90d)、手术时间(A组45—70min,B组89—137min)及功能评价(A组优良率86.3%,差3.9%;B组优良率69.6%,差15.9%)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结论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操作相对简单、创伤小,避免了骨折不愈合及内固定失效等问题,并发症发生率与病死率低,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