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17篇
  免费   147篇
  国内免费   83篇
耳鼻咽喉   13篇
儿科学   62篇
妇产科学   14篇
基础医学   124篇
口腔科学   7篇
临床医学   333篇
内科学   272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25篇
特种医学   93篇
外国民族医学   4篇
外科学   309篇
综合类   632篇
预防医学   309篇
眼科学   10篇
药学   264篇
  1篇
中国医学   147篇
肿瘤学   124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74篇
  2022年   69篇
  2021年   69篇
  2020年   69篇
  2019年   76篇
  2018年   69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61篇
  2015年   65篇
  2014年   141篇
  2013年   175篇
  2012年   169篇
  2011年   171篇
  2010年   131篇
  2009年   140篇
  2008年   133篇
  2007年   136篇
  2006年   123篇
  2005年   117篇
  2004年   127篇
  2003年   107篇
  2002年   79篇
  2001年   79篇
  2000年   72篇
  1999年   59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11.
翁丽丽  李旭  王维 《吉林中医药》2006,26(10):61-61
榆耳(Gloecstereum incamatum Ito et Imai)分布于我国吉林、黑龙江等省区,在民间主要用于治疗肠炎、痢疾及胃溃疡等疾病。本文采用水煎醇沉法,从榆耳发酵液中提取粗多糖,应用3,5-二硝基水杨酸法(DNS法)对粗多糖进行了含量测定,并对榆耳发醇液提取物粗多糖水解条件进行了初步筛选。  相似文献   
112.
目的 基于UPLC-MS/MS、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红芪免疫调节的核心靶点及作用通路,通过分子对接、分子动力学技术对网络药理学结果进行验证,探讨红芪入血成分免疫调节的作用机制。方法 基于UPLC-MS/MS技术定性定量红芪入血成分;通过TCMSP、本草组鉴数据库筛选红芪入血成分对应靶点;以DisGeNET、OMIM、TTD、MalaCards数据库获取免疫相关疾病靶点;构建“红芪入血成分-免疫相关疾病”网络;进行GO、KEGG富集分析,绘制PPI网络;应用分子对接、分子动力学技术进行验证。结果 UPLC-MS/MS法共鉴定8个原型入血成分,协同作用于101个靶点,参与免疫反应、基因表达的正调控、受体结合、细胞因子活性等538个生物学过程,涉及HIF-1、Toll样受体、JAK-STAT、T细胞受体、PI3K-Akt、FoxO等116条信号通路。核心靶点为MAPK14、PTGS2、MMP9、PPARG、CCND1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芒柄花素、毛蕊异黄酮与MAPK14的对接结合活性较高,分子动力学模拟进一步验证了芒柄花素、毛蕊异黄酮与MAPK14的结合具有较好的结构稳定性及结合亲和力。结论...  相似文献   
113.
目的探讨激素受体阳性(HR+)乳腺癌患者在不同内分泌治疗时间的类更年期症状和生命质量状况。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收集2011—2017年就诊于四川省肿瘤医院经病理确诊的167例HR+乳腺癌患者,按内分泌治疗时间分为<12个月组、12~36个月组、>36个月组。应用改良Kupperman量表和乳腺癌生命质量测定量表(FACT-B)测量类更年期症状和生命质量。采用方差分析及χ2检验比较不同用药时间及用药类型患者的类更年期症状差异,采用协方差分析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不同用药时间患者的生命质量得分差异和类更年期症状对生命质量的影响。结果167例乳腺癌患者的类更年期症状得分为(14.5±7.6)分,现患率为87.4%(146/167),以失眠率最高(73.7%,123/167)。除失眠易激动外,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使用者以潮热症状最多(64.8%,79/122),芳香化酶抑制剂使用者以骨关节痛症状最多(62.2%,28/45)。患者的FACT-B总得分为(104.5±15.5)分,达标率高达89.8%(150/167),但各维度状况参差不齐,以社会家庭及功能维度达标率最低,分别为73.0%(122/167)和50.9%(85/167)。<12个月组、12~36个月组和>36个月组患者的Kupperman总分分别为(15.0±1.3)分、(14.0±6.9)分和(14.5±7.4)分;FACT-B总得分分别为(102.7±17.8)分、(105.0±12.9)分和(105.6±16.7)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服用SERM类药物期间类更年期症状对生命质量存在负向影响,<12个月组、12~36个月组和>36个月组患者的标准偏回归系数分别为-0.67、-0.30和-0.50,影响程度在12~36个月组中最小。结论HR+乳腺癌患者回归社会、家庭和功能恢复情况较差,应重点关注。类更年期症状在内分泌治疗期间普遍存在,应积极处理以改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14.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患者随机分为接受溶栓联合PCI治疗组和直接PCI治疗组,比较血管再通率、从疼痛到血管再通时间、病死率、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再梗死率、左室舒张末期前后径(ED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两组患者自发病至PCI时问比较无明显差异;首次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溶栓联合PCI治疗组PCI术前梗死相关动脉TIMI 3级血流者明显较直接PCI治疗组多;溶栓联合PCI组介入治疗成功率高,且术后TIMI 3级血流者多于直接PCI治疗组;PCI术后1周时溶栓联合PCI组心肌梗死面积明显小于直接PCI组;两组比较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溶栓后即刻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安全有效。早期再通率高,心肌梗死面积小。更有利于保护心室功能,且不增加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5.
目的分析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浆磷酸化α-突触核蛋白(α-Syn)水平以及α-Syn磷酸化形成比例的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9月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急性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45的临床资料,另收集同期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45名健康者为对照组。利用双抗体夹心的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血浆中的磷酸化α-Syn水平。另将基因重组α-Syn加入血浆,计算磷酸化α-Syn占总α-Syn的比例。结果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浆磷酸化α-Syn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0.0472±0.0042)μmol/L比(0.0312±0.0043)μmol/L];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浆α-Syn磷酸化形成比例高于对照组[(0.1170±0.0176)μmol/(100μmol·h)比(0.0364±0.0098)μmol/(100μmol·h)]。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浆磷酸化α-Syn水平变化判定缺血卒中的特异度和敏感度分别为0.88和0.81,曲线下面积(AUC)为0.91,cut-off值为0.060 mol/L,AUC 95%CI:0.889~0.961;血浆α-Syn磷酸化形成比例改变判定缺血卒中的特异度和敏感度分别为0.84和0.81,AUC为0.90,cut-off值为0.055mol/L,AUC 95%CI:0.898~0.971。结论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浆磷酸化α-Syn水平和血浆α-Syn磷酸化形成比例较健康者增高。  相似文献   
116.
目的 研究高胆固醇血症诱导小鼠海马中tau蛋白磷酸化的作用以及阿托伐他汀对其中tau蛋白磷酸化水平的影响.方法 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高胆固醇血症模型组、阿托伐他汀低剂量组(8mg·kg-1·d-1)、阿托伐他汀中剂量组(15mg·kg-1·d-1量)、阿托伐他汀高剂量组(20mg·kg-1·d-1),每组5只.饲以高脂饲料建立小鼠高胆固醇血症模型,用免疫印迹和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小鼠海马中tau蛋白的磷酸化表达情况,分别用放射性配体结合实验和酶活性法检测小鼠海马中细胞分裂素活化蛋白激酶(MAPK)和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5(Cdk-5)的酶活性.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小鼠相比,高胆固醇血症模型组小鼠海马中tau蛋白磷酸化表达水平明显升高(F=14.761,P<0.01),MAPK与Cdk-5活性明显升高(P<0.01).与高胆固醇血症模型组相比,阿托伐他汀低剂量组(F=6.349,P<0.05)、中剂量组(F=10.283,P<0.01)及高剂量组(F=10.511,P<0.01)的小鼠海马中tau蛋白Ser396/Ser404位点的过度磷酸化水平均呈现显著降低,MAPK与Cdk-5活性亦随着阿托伐他汀剂量的增加呈降低趋势.结论 高胆固醇血症小鼠海马中tau蛋白发生过度磷酸化,异常的胆固醇代谢可能参与脑神经退行性变的病理过程;阿托伐他汀可通过阻断MAPK与Cdk-5的激活抑制tau蛋白磷酸化,对tau蛋白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7.
药物性肝病是指在使用一种或几种药物后,由药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脏损伤,可表现为任何类型的急性或慢性肝脏疾病,少数患者可发生威胁生命的急性或亚急性肝功能衰竭.了解药物性肝病的临床特征,对药物性肝病临床监测和防治有指导意义.现就我们收治的215例药物性肝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并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8.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大黄素对肝纤维化大鼠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复合致病因素法(CCl 4、乙醇、高脂、高胆固醇和低胆碱)建立肝纤维化大鼠模型并以不同剂量(20 mg/kg和40 mg/kg)大黄素进行治疗。4周后,测定肝指数,检测血清内毒素、同型半胱氨酸、反映肝功能的指标白蛋白、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层黏连蛋白、Ⅳ型胶原蛋白、Ⅲ型前胶原蛋白的含量,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 测定肺指数,光镜下行肺组织病理学观察,检测肺组织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和过氧亚硝基阴离子(ONOO-)含量。结果: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复制成功,模型组大鼠肺指数明显增加,肺脏发生水肿、炎症反应,肺匀浆TNF-α、MDA、NO和ONOO-含量明显增加;大黄素治疗组肺指数较模型组下降,肺组织病理性损伤明显减轻,肺组织TNF-α、MDA、NO和ONOO-含量明显降低。结论:大黄素对肝纤维化大鼠的肺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9.
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或周围神经系统(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PNS)的损伤或炎症均会引起神经病理痛(neuropathic pain)或神经源性痛(neurogenic pain),表现为以自发痛(spontaneous pain)、痛觉过敏(hyperalgesia)、痛觉超敏或触诱发痛(allodynia)为特征的痛敏感性增加。目前对神经源性痛的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在临床上亦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最近有诸多研究提示:外周感受区的神经源性痛常伴有炎症反应,在相应的损伤部位可检测到炎性介质。  相似文献   
120.
目的 在球囊辅助下,使头静脉直径小于2mm的顺利的建立桡动静脉内瘘吻合术,使其能达到血透用的足够血流量.方法 尿毒症病人20例,头静脉外经均小于等于2mm,离断后近端用3F Fogarty扩张后使静脉直径扩大至3~4mm,再与桡动脉端端连续缝合.结果 所有病人的吻合口直径为3~4mm.血流畅.结论 1a以上内瘘畅通率6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