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9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0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2篇
口腔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36篇
内科学   15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15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58篇
预防医学   24篇
眼科学   7篇
药学   20篇
中国医学   31篇
肿瘤学   7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 探讨依维莫司对氯化亚铁皮质注射诱导的创伤后癫痫(PTE)大鼠自噬的影响。方法 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Sham组、PTE组、依维莫司组,采用氯化亚铁注射大鼠右侧额叶皮质建立PTE模型,依维莫司组大鼠给予依维莫司[5 mg·(kg·d)-1]灌胃治疗,PTE组和Sham组每日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处理,监测各组大鼠脑电变化、Racine评分癫痫发作,2周后处死大鼠。HE染色观察脑组织前额叶区和海马区病理变化,尼氏染色观察海马区神经元变化,免疫印迹检测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4、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和P62。结果 与Sham组相比,PTE组脑电呈现高尖波形,脑组织病理形态及神经元损伤加重,尼氏染色见海马区神经元和尼氏体减少,炎性因子IL-1β、IL-4、TNF-α增加,组织和血清中自噬蛋白Beclin-1降低、P62增加(P均<0.05)。与PTE组相比,依维莫司组大鼠脑组织病理损伤减轻,尼氏染色见神经元、尼氏体增加,炎性因子IL-1β、IL-4、TNF-α降低,自噬蛋白Beclin-1增加、P62降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湖南地区流行性腮腺炎(流腮)病毒流行株基因特性及变异情况.方法 采用Vero/SLAM细胞分离流行性腮腺炎病毒,通过小疏水蛋白基因(SH基因)的序列分析,与其他基因型参考株进行同源性比较,构建亲缘进化树.结果 从2011年湖南多地区上送的16份咽拭子标本中分离到腮腺炎病毒4株,通过基因特性分析,4株毒株均属于F基因型.结论 2011年湖南省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株为F基因型,未发现基因型变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取髂骨植骨治疗压缩性跟骨骨折用否内固定治疗的方法与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999年9月~2005年2月52例波及中后关节面的跟骨压缩性骨折病例,第1组采用切开复位,将压缩骨折复位,主要是将跟骨、跟距关节面复位,取片状髂骨填塞骨缺损空腔植骨,不用内、外固定。第2组采用切开复位,将压缩骨折复位,主要是将跟骨、跟距关节面复位,取片状髂骨填塞骨缺损空腔植骨,用内固定。两组病例进行比较。结果所有病例均获随访,时间为6~12个月。术后按足部评分标准(JOA)进行功能评估,总体优良率为92.8%。结论对跟骨压缩性骨折采取切开复位取髂骨植骨术不用内固定治疗,局部切口小,创伤轻,无创缘坏死,较容易获得骨折的解剖复位,无须第二次手术取内固定,愈合后功能好,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早期静脉滴注补气通络针加小剂量甲基强的松龙(methylprednisolone MP)对急性脊髓损伤的疗效和作用机制。取65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空白组、生理盐水组、中药组、大剂量MP组、小剂量MP加中药组,采用改良Allen's重物打击法,致伤能量为120g.cm。通过观察动物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和脊髓组织及血清中MOS的含量变化情况。结果显示中药组、大剂量MP组、小剂量MP加中药组均可促进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尤以大剂量MP组、小剂量MP加中药组为著;伤段脊髓及血清中NOS急剧升高且在6小时升至最高,以后逐渐下降,中药组、大剂量MP组和小剂量MP加中药组在不同时间均能降低血清及脊髓组织中NOS,大剂量MP组和中药加小剂量MP组在不同时间伤段脊髓及血清NOS变化比较无明显差异;但均比中药组显著。表明该方法可通过调节脊髓组织及血清NOS的含量变化,促进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河南省在乡复退军人精神病患者2500人进行残疾等级评定,了解在乡复退军人精神病患者就医、生活等状况。方法:成立机构。选拔人员,制定纪律,明确要求,统一培训。掌握标准,制定评残操作流程,要求与病人进行面对面交流,询问病史,核对有关档案及病史资料。全面精神及体格检查,BPRS、GAS、SDSS等量表评定,作出疾病诊断。对相关残情进行准确的等级评定。结果:共评定全省150个县(市、区)共2584人。其中六级552人,五级1080人,四级772人,三级113人,二级9人。有58人不够评残标准。结论:将精神病列入病残条目,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复退军人精神病患者这一特殊群体的重视和关怀,意义重大。受传统观念及病情影响,在乡复退军人精神病患者就医及生活情况堪忧,亟待改善。以集中养治为宜。  相似文献   
16.
克氏针是应用比较广泛的锁骨内固定方式之一,具有手术创伤小、操作简便、取针容易、费用低廉等优点.但也存在克氏针松动、滑脱和针尾外露致局部感染等缺点.为解决治疗锁骨骨折克氏针内固定稳定性、抗旋转力差的缺点,我院采用髓内克氏针加骨皮质克氏针钢丝内固定的方法治疗锁骨骨折48例,收到了满意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中医药治疗脊髓损伤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多是外伤致脊髓或马尾神经发生不同程度的损伤,造成其受损平面以下的运动、感觉、反射及括约肌功能的障碍,古称"体惰".自Allen提出脊髓Ⅱ期损伤理论以来,人们对其病理机制及防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目前脊髓再生的治疗,仅处于实验阶段,SCI治疗的原则仍为尽早整复脊柱骨折脱位,稳定脊柱,脊髓早期彻底减压和尽可能的阻止脊髓的继发损伤.中医药疗法在此基础上强调急则治其标、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8.
李豫明  李文超  丘青中  常旭东 《河北医学》2005,11(12):1101-1102
目的:总结临床应用闭合复位逆行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下段骨折的经验.方法:应用闭合复位自髌韧带处纵形小切口经股骨髁间窝前方插钉行逆行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下段骨折38例.结果:38例股骨下段骨折全部骨性愈合.骨折愈合的时间平均11周.根据Lysholm膝关功能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优30例,良6例,一般2例,差0例.优良率为94%.结论:闭合复位逆行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下段骨折更利于骨折的愈合和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Dega骨盆截骨术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并发症的发生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2月至2006年12月采用Dega骨盆截骨术治疗的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病例59例(72髋),对其并发症情况进行分析。结果59例(72髋)中,发生并发症7例(7髋),其中3髋出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均为男性,并有闭合复位病史,手术年龄均小于2岁;3髋发生半脱位,1髋为髂骨截骨部位嵌入骨块移位,1髋为髂骨截骨远端下翻不充分,1髋为再脱位术后关节囊不能紧缩缝合;1髋活动受限,与髂骨截骨远端下翻过多及股骨短缩不充分有关。结论Dega骨盆截骨术发生并发症的原因主要与术前对髋关节脱位的病理变化了解不充分,术中没有掌握好髂骨截骨要领及头臼压力过大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下腔静脉扩张指数在脓毒症休克性急性肾损伤(AKI)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3年10月至2015年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EICU收治的确诊为脓毒症休克且已于液体复苏开始即刻及其后24 h时应用床旁超声测量了下腔静脉吸气及呼气时管径的成年患者62例,按照自液体复苏后24 h时下腔静脉扩张指数(dIVC),dIVC≥9%组为H组,dIVC< 9%组为L组,收集液体复苏即刻及其后24 h时的血肌酐(Scr)值、血流动力学监测指标、APACHEⅡ评分、血清乳酸(Lac)水平并统计AKI发生率、EICU内病死率及其确诊后28 d病死率,观察dIVC对EICU内脓毒症休克性急性肾损伤的发生率及对其预后所产生的影响.结果 所有患者中共有41例发生AKI,其中L组和H组分别为26例、15例,L组AKI发生率高于H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047,P<0.05);所有患者中有23例在EICU内发生死亡,其中L组为16例(48.5%),H组为7例(24.1%),L组明显高于H组(x2 =3.921,P<0.05);两组患者确诊28d后共死亡29例,L组和H组分别死亡18例(54.5%)、11例(37.9%),L组患者病死率虽高于H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711,P>0.05).确诊28 d后死亡的患者中,发生AKI患者23例,而未发生AKI患者有6例,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26,P<0.05).结论 脓毒症休克性AKI可加重脓毒症休克患者的不良预后,而过低的dIVC可增加脓毒症休克性AKI的发生风险,进而加重其不良预后.所以,在脓毒症休克患者的液体复苏过程中应注意避免追求过低的dIVC,以免加重其不良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