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59篇
神经病学   33篇
特种医学   28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24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6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杜大勇  焦力群  李慎茂  朱凤水  凌峰 《天津医药》2012,40(12):1241-1243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全脑血管造影的特点。方法:应用双C型臂血管造影系统对247例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2型糖尿病(糖尿病组)患者与37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不合并2型糖尿病(对照组)患者的全脑血管造影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糖尿病组与对照组血管狭窄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57,P<0.05);糖尿病组的中重度狭窄和闭塞的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2组血管病变均以颅内动脉病变为主,最易受累血管为大脑中动脉,但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4,P>0.05)。2组均以多支血管病变为主,糖尿病组多支血管病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72.05%vs53.56%),且以弥漫性血管病变(64.63%)和无侧支血管代偿(71.18%)为主,而对照组以非弥漫性血管病变和无侧支血管代偿为主。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全脑血管狭窄程度更重,以颅内动脉受累为主,常表现为多支血管病变、弥漫性血管病变并且侧支代偿少。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颅内支架植入术后亚急性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2例颅内支架植入术后亚急性血栓形成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均为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支架植入术后,均经及时的动脉溶栓再通,溶栓后加大抗血小板药物用量、延长抗凝治疗时间未再复发。结论抗血小板、抗凝治疗不足可能是颅内支架植入术后亚急性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血栓形成后及时的动脉溶栓,溶栓术后强化抗血小板、抗凝治疗,可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33.
椎动脉狭窄是后循环梗死的重要病因,尤以起始部的狭窄更为常见.介入治疗已成为治疗椎动脉狭窄的重要方法.但是不得不面对椎动脉起始部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率较高的问题.近年来,随着关于再狭窄的病理生理学基础研究的深入,相关的防治方法不断发展.口服药物治疗、各种涂层支架、放射性血管支架与磁化支架等为解决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提供了各种方法.本文就其病因及防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4.
颅内动脉瘤外科治疗500例经验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总结手术治疗动脉瘤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总结外科治疗的500例Ⅰ-Ⅴ级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动脉瘤的分级、手术时机的选择、控制性低血压麻醉、脑保护剂与载瘤动脉暂时阻断结合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动态监测、脑血管痉挛治疗、直接手术中动脉瘤处理技术、血管内动脉瘤栓塞。结果 465例Ⅰ-Ⅳ级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手术病死率为27%,1990年前手术的210例病死率为3.8%;1990年后手术的255例病死率为1.9%。35例动脉瘤栓塞的患者无死亡。结论 对颅内动脉瘤采取外科综合治疗措施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35.
对于基底动脉闭塞的患者,如果采取传统的降纤、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病死率高达80/~90/[1-2].尽管20世纪80年代早期已经开展基底动脉闭塞的动脉溶栓治疗,但目前有关文献报道不多,在国内笔者尚未检索到相关文献.  相似文献   
36.
脑血管侧支循环与缺血性脑血管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缺血性脑血管病源于局部脑组织血流低于某阚值所致,局部脑组织的血流是由供血动脉的病变程度和侧支循环状况共同决定的,两者是影响血流动力学状况的关键因素。一般认为,血管狭窄程度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率相关,侧支循环的建立可增加脑血流量、防止脑缺血的发生。侧支循环血管可以来自硬膜内、硬膜及硬膜外血管,大致可分为原发性侧支循环(即基底动脉环,又称Willis环)和继发性侧支循环(皮质软脑膜支吻合、脑外代偿等)。  相似文献   
37.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可行性及疗效。材料和方法:对27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其中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8例、大脑中动脉狭窄11例、基底动脉狭窄1例和椎动脉颅内段狭窄7处。结果:27例中,支架成形术成功26例(96.3%),狭窄程度从术前76.3±10.1%降至术后8.2±6.9%。其中1例因颈内动脉虹吸段过度迂曲导致支架植入失败,2例术后24h内发生颅内出血,1例术后发生支架内血栓再形成,无手术死亡。22例随访0.5~1a(平均7.5个月),无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有效方法,具有较高的成功率及一定的安全性,但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38.
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17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在起病后2~24h进行尿激酶超选择性动脉内接触性溶栓,尿激酶用量50~130万U(平均85万U)。结果颈内动脉系统血管闭塞117例,椎-基底动脉系统闭塞30例,脑血管造影未见明显异常31例。闭塞的颈内动脉再通14例,大脑中动脉再通29例,大脑中动脉分支再通30例,椎-基底动脉系统再通20例。11例因血管狭窄明显,溶栓后给予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临床症状完全恢复正常或明显好转108例,并发脑出血6例,消化道出血15例。结论超选动脉内接触性溶栓可使血栓局部迅速达到较高的血药浓度,疗效好,见效快,用药总量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治疗适应证、技术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1997年3月至2001年10月收治的经血管内方法治疗的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14例患者的技术成功率、并发症以及临床疗效,14例患者中9你是2001年以前的病例,单纯采用血管内球囊扩张术,而2001年5例患者全部采取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结果:采用球囊扩张的9例患者成功扩张5例,从术前平均狭窄67%扩张到术后的18%,2例由于球囊到位困难而放弃,2例患者出现与技术有关的严重并发症。该5例手术成功的患者,经过平均21个月随访,症状消失2例,所有患者随访期间病情平稳,无卒中发生。5例近期使用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患者,4例成功,术后即刻造影显示狭窄程度从术前的平均85%下降到术后的平均10%,大脑中动脉血流明显增加。1例在支架到位后出现血管破裂。短期随访无卒中再发作(3-5个月)。结论: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以及支架置入术对于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的治疗有效,技术可行。支架血管内成形术虽然刚刚起步,更有发展潜力,需要进一步的实践和临床随访。  相似文献   
40.
椎基底动脉缺血性卒中急诊动脉溶栓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椎基底动脉缺血性卒中急诊动脉溶栓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对急性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性卒中急诊脑血管造影显示,基底动脉主干或其较大主要分支闭塞17例,双侧椎动脉闭塞4例,一侧椎动脉闭塞,另一侧椎动脉或基底动脉严重狭窄5例,未见血管闭塞19例。符合动脉溶栓条件,实施接触性动脉溶栓的病人45例。结果45例病人溶栓后血管成功再通17例(65,4%),血管不成功再通9例(34.6%)。30例疗效好。溶栓后发现基础血管中重度狭窄5例,溶栓后近期复发1例,颅内出血2例,死亡5例,病死率11%。结论椎基底动脉缺血性卒中急诊动脉溶栓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可增加血管再通率,改善椎基底动脉缺血性卒中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