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59篇
神经病学   33篇
特种医学   28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24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6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VBT)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1例急性VBT患者行动脉内尿激酶溶栓,血管再通后对残余狭窄〉70%的患者采用球囊扩张或血管内支架成形术进行治疗,评价发病6个月后患者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分。结果:尿激酶溶栓后血管完全再通9例(42.86%),部分再通7例(33.33%),无变化5例(23.81%),总溶通率达76.19%。2例左椎动脉闭塞患者溶栓后残余80%狭窄,采用微球囊扩张后痊愈;3例椎动脉和2例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患者溶栓后在血管狭窄〉70%处放置支架,4例痊愈,1例死亡。6个月后,除4例死亡,3例重度残疾外,其余14例GOS评分均〉3分。结论:动脉溶栓加球囊成形术或支架成形术是急性VBT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2.
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脑血流定量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利用氙气CT(XeCT)技术分析颈动脉重度狭窄的血流动力学特点,并以此评价支架成形术的疗效.方法 对13例颈动脉重度狭窄进行支架成形治疗,并利用XeCT进行血流定量评价.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分别接受XeCT检查,根据病变侧大脑皮层的脑血流值分为正常区、轻度缺血区、可逆性缺血区和梗死区,并按缺血面积大小作术前、术后对比.结果 所有患者术前局部脑血流量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以大脑中动脉分布区最为显著;术后脑血流值有显著改善,轻度缺血区面积由32.63%变为14.22%,可逆性缺血区面积由13.54%变为8.38%,正常区域面积由47.51%变为71.13%,而梗死面积无显著变化.结论 颈动脉重度狭窄时,脑组织存在易导致脑梗死的缺血区域,支架成形术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障碍,其疗效可以通过定量的脑血流测定得到客观和准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3.
目的应用DSA技术评估主动脉形态及其分支变异。方法回顾性分析4272例接受主动脉弓及全脑血管DSA患者的DSA资料,评估主动脉弓形态及分支变异的发生率。结果 4272例患者中主动脉弓形态及分支正常3925例(3925/4272,91.88%),主动脉弓形态及分支变异347例(347/4272,8.12%)。变异类型:左颈总动脉(LCCA)与头臂干(BT)共干起自主动脉弓(175/4272,4.10%);左椎动脉(LVA)直接起自于主动脉弓LCCA与LSA之间(97/4272,2.27%);右颈总动脉(RCCA)直接发自主动脉弓伴迷走右锁骨下动脉(RSA)(35/4272,0.82%);RCCA、LCCA、LSA直接起自主动脉弓,迷走RSA起自降主动脉(10/4272,0.23%);RCCA、LSA直接起自主动脉弓,RSA与LCCA共干起自主动脉弓,RVA起自RCCA(4/4272,0.10%);右椎动脉双起源于RSA(4例/4272,0.10%);RVA起自右侧颈内动脉(4/4272,0.10%);弓上自右向左发出RCCA、LCCA、LSA、RSA,迷走RSA,LVA缺如,伴原始三叉动脉(4/4272,0.10%);镜像型右位主动脉弓(13/4272,0.30%);右位主动脉弓,LSA起自弓上Kommecell憩室(1/4272,0.02%)。结论通过DSA评估主动脉弓形态类型及分支的变异情况对介入诊断及治疗和某些胸部手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关键词]血管造影术,数字减影;主动脉,胸;解剖学变异  相似文献   
104.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为该病患者带来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以其微创的理念、较好的疗效得到认可.由于进行该类治疗的医师学科分散,侧重点可能有所不同,造成治疗指征有偏差.为了使其健康发展,需要重视治疗指征,综合各学科最新知识,更新治疗理念,特别要以脑功能的恢复和改善为主,规范手术操作.  相似文献   
105.
多途径联合血管内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总被引:53,自引:0,他引:53  
目的研究血管内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自2000年10月至2001年10月,12例难治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接受了包括经静脉接触性溶栓、机械性破栓、经颈动脉溶栓和静脉窦内支架置入多途径联合血管内治疗。所有病人均有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术后积极治疗原发病,抗凝治疗6个月。术后随访17~29个月,平均23个月。结果12例患者均接受了经静脉途径溶栓治疗,其中10例患者同时接受联合机械性血栓切割。2例患者同时接受经颈动脉途径溶栓治疗。出院时,所有患者闭塞静脉窦均再通,临床症状改善和颅内压恢复,未出现与血管内治疗相关的并发症。Glasgow评分由术前平均12分,恢复到出院时14分。平均随访23个月,无一例血栓再形成。结论血管内治疗是颅内静脉窦血栓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06.
目的 回顾性分析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合并椎动脉开口重度狭窄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对2009年4月至2010年5月我院30例症状性颈内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合并椎动脉开口重度狭窄患者;术中先行椎动脉开口支架术,同期在颈动脉保护伞下采用自膨支架进行颈内动脉颅外段支架术,观察其技术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及近期疗效.结果 30例患者共成功植入自膨支架30枚,椎动脉开口同期共成功植入31枚球囊扩张支架,术后即刻造影残余狭窄均<20%,技术成功率达100%(30/30),围手术期未发生动脉夹层、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脑出血等并发症.30例患者在术后第2 d复查颈、椎动脉超声及颅多普勒超声,均未发现再狭窄.14例表现为短暂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患者术后症状缓解12例(85.7%,12/14).30例患者在术后随访1~6个月,平均随访3个月,随访期间未发现支架内再狭窄,亦无TIA及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结论 同期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合并椎动脉开口重度狭窄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但远期疗效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7.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的责任病变血管及侧支循环主要方式。方法对110例脑梗死患者行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OCSP)分型,进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判定梗死的责任血管、侧支循环是否存在及方式。结果各型患者,病变血管共137条,其中颈内动脉(ICA)54条(39.4%)、锁骨下.椎动脉(SUB—VA)42条(30.7%)、大脑中动脉(MCA)29条(21.2%)、颈总动脉(CCA)和基底动脉(BA)各4条(各2.9%)、无名动脉2条(1.5%)、大脑前动脉(ACA)和大脑后动脉(PCA)各1条(各0.7%);责任血管ICA49条(44.5%)、MCA27条(24.5%)、SUB—VA19条(17.3%)及CCA3条(2.7%)、IA2条(1.8%),余3支血管各1条(均占0.9%)。7例(6.4%)未发现异常。经软脑膜支吻合代偿59例,Willis环代偿49例,来自各种颅外代偿计27例,两种及以上方式联合代偿19例,罕见代偿3例,未发现代偿6例。结论脑动脉病变最多位于ICA、SUB-VA主干,其次位于MCA;前循环病变较后循环病变具有更高的梗死发生率。侧支循环代偿以Willis环最充分,软脑膜支吻合最常见;脑梗死的类型和预后受血管病变和侧支循环状态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108.
目的:颈内动脉盗血综合征是脑盗血综合征相对少见的的类型,而伴颈动脉-椎-基底动脉异常吻合的颈内动脉盗血综合征则临床上更为少见,本文通过对两例伴颈内动脉-椎-基底动脉异常吻合的颈内动脉盗血综合征的报道及临床分析,以提高对颈内动脉盗血综合征及颈动脉-椎-基底动脉异常吻合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9.
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是缺血性卒中的常见病因[1].对其进行早期干预和治疗,对预防卒中的复发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在过去的近20年,对颅内动脉狭窄,单纯药物治疗或血管内介入治疗,哪种选择更优,一直是争论的焦点.  相似文献   
110.
目的评价动脉止血压迫器在经股动脉脑血管造影术后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将经股动脉途径行脑血管造影术的15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43例术后采用天津怡美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YM-GU-1229型动脉压迫止血器压迫止血;B组48例采用传统人工手法压迫止血法:C组59例先采用手法压迫20 min,再结合动脉止血压迫器压迫止血。3组术后抗凝、抗血小板、降脂等其他常规处置相同。比较3组术后止血效果、制动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3组止血方法进行比较,其中止血时间A组为(2.19±1.5)min,B组为(3.81±2.5)min,C组为(3.69±1.7)min,A组比其他两组略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下肢制动时间A组为(8.2±2.1)h,B组为(23.6±23)h,C组为(7.5±1.6)h,B组明显长于另两组;止血成功率3组分别为97.8%、97.9%、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A组高于其他2组,C组最少。结论单纯应用压迫器止血虽卧床时间减少,但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为高;手法压迫并发症少,但是卧床时间长,患者耐受程度低;手法压迫联合压迫器压迫止血的效果好,卧床时间短、并发症少,患者舒适度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