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63篇 |
免费 | 71篇 |
国内免费 | 17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3篇 |
儿科学 | 8篇 |
妇产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45篇 |
口腔科学 | 4篇 |
临床医学 | 97篇 |
内科学 | 45篇 |
皮肤病学 | 4篇 |
神经病学 | 20篇 |
特种医学 | 21篇 |
外科学 | 124篇 |
综合类 | 208篇 |
预防医学 | 69篇 |
药学 | 89篇 |
2篇 | |
中国医学 | 95篇 |
肿瘤学 | 1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9篇 |
2023年 | 72篇 |
2022年 | 70篇 |
2021年 | 93篇 |
2020年 | 64篇 |
2019年 | 54篇 |
2018年 | 38篇 |
2017年 | 20篇 |
2016年 | 30篇 |
2015年 | 33篇 |
2014年 | 36篇 |
2013年 | 31篇 |
2012年 | 41篇 |
2011年 | 49篇 |
2010年 | 48篇 |
2009年 | 29篇 |
2008年 | 30篇 |
2007年 | 12篇 |
2006年 | 18篇 |
2005年 | 13篇 |
2004年 | 10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下腰椎(L3~L5)爆裂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1996年1月~2006年10月在我科接受手术治疗的下腰椎爆裂骨折患者14例,男12例,女2例,年龄18~63岁,平均32.7岁。入院时1例无神经损伤,4例根性损伤,1例圆锥损伤,8例马尾神经损伤(按ASIA分级A级2例、B级1例、C级3例、D级2例)。L3骨折7例,L45例,L52例,矢状位Cobb角-20°~12°,平均为-4.1°。8例患者合并多发骨折(其他部位稳定脊柱骨折4例,骨盆骨折1例,股骨粗隆下骨折1例,胫腓骨骨折3例,跟骨骨折2例,肋骨骨折2例)。1例L3爆裂骨折马尾神经C级损伤患者行侧前方入路L3椎体切除、椎间自体髂骨植骨、Kaneda内固定术,其余13例患者均行后路椎板切除、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横突间(12例)或椎体间(1例)植骨融合术。末次随访时进行神经功能、影像学及步行能力评价。结果:手术时间3.5~7h,平均5h。术中出血量600~2200ml,平均1258ml。术后无神经损伤加重。术后出现脑脊液漏2例,无伤口感染、延迟愈合及其他严重并发症。术后2周时Cobb角为-27°~7°,平均-12.4°,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4例(28.6%)患者行再手术治疗,其中2例因腰背痛于术后2年时取出内固定,术后腰背痛部分缓解;1例初次前路手术后下肢痛明显,半年后再次行后路椎管探查,术后下肢痛部分改善;1例因初次后路手术后骨折复位欠佳,肛周麻、痛,3个月后再次行后路探查、神经根粘连松解,术后症状部分缓解。随访24~42个月,平均34.1个月。末次随访时,根性损伤者肌力均恢复1~2级;圆锥损伤者可实现大小便自控;马尾神经损伤者5例出现1~2个级别的神经功能恢复,3例无变化。末次随访时Cobb角有平均1.7°前凸角度丢失,但与术后2周时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2年13例患者实现骨性融合;1例可疑假关节形成,因无腰背部疼痛未处理。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在借助/不借助支具的情况下均具有社区内行走功能。结论:下腰椎爆裂骨折的手术治疗以后路手术为主,手术治疗虽可取得较好的矫形效果,但术后腰背部疼痛和下肢及肛周疼痛有可能导致较高的再手术率。 相似文献
42.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内植骨支撑成形术治疗中青年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3月至2009年6月采用(牵引过伸)手法复位或(和)球囊扩张复位、经皮椎体内植骨(自体骨和异体骨)支撑成形术治疗23例中青年不同程度胸腰椎骨折患者,男14例,女9例;年龄20~61岁.平均42.8岁;伤后至手术时间为2~7 d.观察患者术前、术后伤椎高度压缩率及伤椎Cobb角.结果 23例患者术后获3~15个月(平均8.6个月)随访.1例因术中植骨不够、活动过早,术后1个月伤椎高度有所丢失,其余患者伤椎高度平均恢复至正常的85%以上.23例患者术前、术后椎体高度压缩率分NN(53.2±23.4)%、(17.2±12.1)%,椎体Cobb角分别为19.6°±5.2°,6.8°±4.4°,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牵引过伸手法复位或(和)球囊扩张复位、经皮椎体内植骨支撑成形术,具有微创、操作简单、安全等优点,是一种有效治疗中青年胸腰椎骨折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18)F-FDG-PET/CT显像在鉴别诊断胰腺癌良恶性病变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7年1月确诊的胰腺癌患者53例(恶性组)、慢性胰腺炎患者22(良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了~(18)F-FDG-PET/CT显像检测,对比两组患者病灶早期、延迟期的最大标准摄取值(SUV),滞留指数(RI),并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求取早期SUV、RI鉴别诊断胰腺癌的最佳临界值及对应的诊断学指标。结果恶性组的~(18)F-FDG-PET/CT显像早期SUV测定值、延迟期SUV测定值、RI值均显著的高于良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当选取早期SUV的临界值为3. 07时,~(18)F-FDG-PET/CT显像诊断灵敏度为78. 82%、特异度为86. 14%、漏诊率为21. 18%、误诊率为13. 86%、AUC值为0. 846;当选取RI的临界值为14. 46时,~(18)F-FDG-PET/CT显像诊断灵敏度为87. 64%、特异度为95. 20%、漏诊率为12. 36%、误诊率为4. 80%、AUC值为0. 911。结论~(18)F-FDG-PET/CT显像在鉴别诊断胰腺癌良恶性病变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讨亚硝酸钠对脑梗死后周细胞及室管膜下区神经发生的影响。方法采用线栓法制备小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66只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溶剂组,脑梗死+溶剂组,脑梗死+亚硝酸钠组。脑梗死后第3天测定小鼠脑含水量及缺血周围区PDGFRβ~+周细胞的数量,脑梗死后第7天采用免疫荧光测定BrdU~+/DCX~+神经母细胞,脑梗死后第1、3和7天采用五分法评估小鼠神经功能缺损。结果脑梗死后第3天,与假手术+溶剂组相比,脑梗死+溶剂组小鼠脑含水量明显增多,缺血周围区PDGFRβ~+细胞数明显减少(P0.05);应用亚硝酸钠后,脑含水量明显降低,PDGFRβ~+细胞数明显增多(P0.05)。脑梗死后第7天,与假手术+溶剂组相比,脑梗死+溶剂组小鼠BrdU~+/DCX~+神经母细胞的数量均明显增多;与脑梗死+溶剂组相比,脑梗死+亚硝酸钠组小鼠室管膜下区的BrdU~+/DCX~+神经母细胞的数量均明显增多(P0.05)。脑梗死后第1和3天,脑梗死+溶剂组和脑梗死+亚硝酸钠组小鼠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第7天,脑梗死+亚硝酸钠组小鼠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脑梗死+溶剂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亚硝酸钠可促进脑梗死后周细胞的存活和室管膜下区神经发生。 相似文献
45.
目的 探讨针刺疗法联合丁螺环酮、右佐匹克隆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伴失眠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门诊或住院治疗的63例广泛性焦虑障碍伴失眠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组,对照组(口服丁螺环酮与右佐匹克隆)32例,观察组(对照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针刺治疗)31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 相似文献
46.
目的总结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在胆胰疾病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术前禁食6h.在全麻或镇静下行逆行胰胆管造影,根据检查结果,选择性镜下治疗。结果诊断性ERCP逐渐转向较多的治疗性ERCP、ERCP在胆胰疾病诊治中的应用范围扩大。结论治疗性ERCP是胆胰疾病微创治疗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7.
人参皂苷Rg3对人胃癌细胞Pim-3及Bad凋亡蛋白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人参皂苷Rg3对人胃癌细胞株MKN28中Pim-3及磷酸化Bad蛋白pBad(Ser112),pBad(Ser136)表达的影响。方法用浓度为0,10,20,40和80μmol/L的人参皂苷Rg3处理MKN28细胞24h后。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方法检测人参皂苷Rg3对MKN28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倒置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观察人参皂苷Rg3对MKN28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经不同浓度人参皂苷Rg3处理后MKN28细胞中Pim-3,pBad(Ser112)和pBad(Ser136)的表达情况。结果10,20,40和80μmo1/L的人参皂苷Rg3对MKN28细胞增殖的抑制率分别为18.70,34.06,54.49,69.28%。10~80μmol/L的人参皂苷Rg3处理细胞呈现明显的凋亡形态学改变,80μmol/L人参皂苷Rg3处理MKN28细胞24h后,凋亡细胞占(12.23±2.1)%,处理组比正常对照组(3.28±1.7)%凋亡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意义(P〈0.01)。Bad总蛋白表达没有明显影响。pim-3和pBad(Ser112)的表达均随人参皂苷Rg3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弱。pBad(Ser136)不表达。结论人参皂苷Rg3的抗癌活性与其调节Pim-3以及磷酸化Bad蛋白表达有关;Pim-3可磷酸化Bad抑制胃癌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48.
49.
50.
目的:负载尼莫地平的聚乙二醇修饰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 (ethylene glycol-poly (lactin-co-glycolic acid),PEG-PLGA)]纳米粒,并对其进行制备工艺、质量评价以及体外释放等相关性研究。方法:以PEG-PLGA为药物载体,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成功制备尼莫地平载药纳米粒。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法设计优化处方工艺,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纳米粒形态,激光粒度仪测定其粒径和Zeta电位,HPLC法测定其包封率及载药量并考察其体外释药特性。结果:制备的尼莫地平纳米粒外观呈实心球体,大小均匀且分散性良好;平均粒径为(183.2±3.30) nm,PDI为(0.115±0.049),Zata电位为(-11.78±2.16) mV;平均包封率为84.99%,平均载药量为2.45%;尼莫地平原料药在4 h时基本释放完全(达到95%左右),而尼莫地平纳米粒在4 h时释放仅为43.9%,在第24 h时累计释放度达到(83.66±2.57)%。与对照组相比,制剂组释放缓慢,符合实验设计缓释的要求。结论:本实验成功制备了尼莫地平PEG-PLGA纳米粒,其体外释药具有明显缓释特征,为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