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0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18篇
耳鼻咽喉   5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8篇
临床医学   114篇
内科学   42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26篇
特种医学   46篇
外科学   108篇
综合类   149篇
预防医学   48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66篇
中国医学   62篇
肿瘤学   3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目的探讨慎独修养对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影响。方法根据自身的工作经验并结合伦理学原理。结果慎独修养对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有重要影响,包括:在规章制度执行、临床各项无菌操作、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手卫生等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各个方面。结论一个合格的医护人员必须具备慎独修养,才能在无人监管时,以患者的利益和社会利益为中心,做一个人们满意的白衣战士。  相似文献   
42.
5年现患率调查与回顾性监测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现患率调查与回顾性监测两种方法的利弊及意义。方法将2001-2005年现患率调查与回顾性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两种监测方法比较,感染率、感染部位例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回顾性监测存在着医院感染漏报病例;医院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真菌呈逐年上升趋势;抗菌药物调查使用率均>50%。结论在回顾性监测的基础上采用现患率调查,能了解和掌握医院感染的动态变化,将两种监测方法的资料进行比较和综合分析,能较准确地反映医院感染状况,为医院制定目标性监测和预防与控制措施提供客观性、科学性依据。  相似文献   
43.
目的 克隆细粒棘球蚴内蒙株EG95基因,并进行序列分析.方法 根据GenBank中细粒棘球蚴EG95-1基因DNA序列设计引物,提取细粒棘球蚴基因组DNA,PCR扩增目的基因,目的基因克隆到pMD19-T载体,经PCR、酶切及测序鉴定后,进行序列分析.结果 克隆到的EG95-NM基因序列长1262bp,与EG95-1基因DNA序列同源性为98%.结论 克隆到细粒棘球蚴内蒙株EG95基因,序列分析表明,EG95-NM基因属于EG95基因家族并具有地理株特点.  相似文献   
44.
[病例]女,38岁.主因头晕、头痛、恶心、呕吐6小时就诊.患者曾在私人诊所求医,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给予抗感染及抗病毒等治疗,因症状无缓解到本院就诊.否认口服有毒药物,经反复追问病史,自诉因患银屑病曾到私人诊所就医,用除螨净反复涂擦患处,每8~10分钟1次,在4小时内使用26次.总量约30 ml.  相似文献   
45.
肝硬化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手术时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诊治经验,探讨EVB的手术时机和方法。方法 回顾性总结我院肝胆外科1999年6月-2003年6月收治的237例食管胃底下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特别是针对患者手术治疗的时机和方法等问题,提出一些经验和看法。结果 未出血18例,首次出血30例,一次或多次出血87例,合并胃病的出血15例,术后再出血4例,合并肝癌75例,合并胆囊结石87例。237例中,手术过程均顺利平稳,术后经胃镜或食道钡餐检查,大部分曲张的血管均消失,只有10例出现残留血管,给予胃镜下套扎治疗,有1例患者因残留血管破裂2年后又再次发生出血行二次手术,术后复查无残留血管,也未发生出血。还有2例术后发生急性胃黏膜病变出血,给予相应措施及药物治疗后,出血止。术后有13例发生再次出血,复发率为5.5%。术后有3例出现肝功能衰竭,均为合并肝癌患者,由于患者肝功能较差,加之手术创伤大,使肝功能恢复困难。另外,急诊手术15例。结论 EVB明确诊断是关键,肝功能是基础,尽早进行手术治疗加综合治疗是提高其生存率和降低出血死亡率的最关键所在,我们认为根据患者不同的情况适时给予外科手术治疗是预防和治疗EVB的根本方法。  相似文献   
46.
目的 :探讨 SARS死亡患者糖皮质激素治疗后胸部影像学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 1 1例符合 SARS诊断标准的死亡病例激素治疗前后胸部 X线和 CT图像的影像学变化特点。结果 :应用激素治疗 1周后 ,2例患者肺部阴影有所吸收 ,3~ 4d后病变范围明显增大。3例患者肺部阴影无明显变化 ,3~ 4d后病变范围逐渐增大。 6例患者肺部阴影持续逐渐增大。最终大部分病变融合成大片实变阴影 ,病变范围在 80 %~ 90 % 6例 ,90 %以上 5例。结论 :重症和患有糖尿病、高血压 SARS患者糖皮质激素治疗后胸部影像学变化多样 ,病死率高。胸部影像学对观察疗效和指导治疗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7.
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巨脾组织CD细胞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门静脉高压症(PHT)脾功能亢进患者巨脾组织CD细胞的变化,探讨PHT患者的免疫功能特点。方法切除的巨脾组织制成石蜡切片,检测CD3^+、CD8^+、CD20^+、CD68^+阳性细胞数量及分布,与正常脾组织进行比较。结果(1)PHT巨脾与正常脾脏比较,CD3^+、CD8^+、CD20^+、CD68^+细胞数均减少。(2)正常脾脏的CD68^+(Mφ)主要分布在脾小体和红髓(RP);PHT脾脏CD68^+主要分布在脾小体和动脉周围淋巴鞘(PALS)。PHT脾脏脾小体、红髓及边缘区(MZ)3个部位单位面积的CD68^+数量较正常减少,以脾小体和红髓明显。结论PHT患者CD细胞数量及分布均有改变,脾切除术可能使其免疫功能得到一定恢复,并能纠正血常规及肝功能的异常。本研究所检测的免疫指标并不能完全说明患者全身的免疫状态,对门静脉高压症脾功能亢进患者的免疫状态应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48.
目的从人结肠癌肝转移病灶标本中提取染色体RNA,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及克隆人PRL-3基因。方法收集人结肠癌肝转移标本,提取总RNA,逆转录为cDNA,PCR扩增 PRL-3序列,A-T克隆于pMD-18T载体中,转化大肠杆菌JM109株,提取质粒,对重组质粒进行酶切与测序鉴定。结果通过酶切、PCR与测序3种方法证实所获得的基因片断为PRL-3基因。结论克隆到序列正确的人源性PRL-3基因,为实现PRL-3基因的高效表达及制备相应抗体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医院感染中真菌流行病学、高危因素及预防控制措施。方法:对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出院患者中的医院感染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及统计学处理。结果:真菌感染发病呈上升趋势,感染部位主要为泌尿道和下呼吸道;真菌感染以白假丝酵母为主;高危因素主要为患者年龄大、住院时间过长、基础疾病重、抗生素不合理使用、侵入性操作等。结论:医院感染中真菌感染发病呈上升趋势,重视、制定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是减少真菌性医院感染发病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50.
肝细胞癌p53和VEGF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血管形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p5 3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 ,VEGF)的表达和肿瘤微血管密度 (microvesseldensity ,MVD)测定在人肝细胞癌 (HCC)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检测 5 0例HCC患者手术切除标本p5 3和VEGF的表达 ,并用抗CD3 4 抗体标记癌组织血管内皮细胞 ,计算MVD。结果 :p5 3、VEGF总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5 4 0 % (2 7 5 0 )和 76 0 % (38 5 0 ) ,p5 3、VEGF的表达和MVD均与HCC组织病理分级呈正相关 ,P <0 0 5。p5 3和VEGF的阳性表达符合率为 74 % (37 5 0 ) ,两者的表达呈相关性 ,P <0 0 5。p5 3阳性和VEGF阳性的癌组织MVD分别为 178± 6 2和 175±5 9 ,而相应的阴性组分别为 12 5± 5 1和 131± 6 1,两者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p5 3、VEGF表达均为阳性者 ,MVD为 176± 6 3;p5 3、VEGF的表达均为阴性者 ,MVD为 12 3± 5 2 ;两者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结论 :1)p5 3、VEGF的表达以及MVD的测定可作为判断HCC恶性潜能的重要生物学指标 ;2 )p5 3、VEGF的表达对肿瘤血管形成可能起重要作用 ,联合检测p5 3、VEGF的表达对了解肿瘤血管形成的机制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