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6篇
  免费   59篇
  国内免费   84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7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68篇
口腔科学   7篇
临床医学   198篇
内科学   119篇
皮肤病学   6篇
神经病学   35篇
特种医学   36篇
外科学   100篇
综合类   385篇
预防医学   131篇
眼科学   7篇
药学   135篇
  1篇
中国医学   161篇
肿瘤学   5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77篇
  2011年   85篇
  2010年   115篇
  2009年   90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67篇
  2006年   90篇
  2005年   91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疒徵瘀血系指血液运行不畅,甚至停滞凝聚,或离经之血积于体内。《内经》中有关于“恶血”、“脉不通”、“血泣”等记载,也曾论及其病因病机、治疗原则。然首次提出“瘀血”之名者为汉代名医张仲景。在其《金匮要略》许多篇章中详细论述了瘀血证的病因病机及其病证特点,并用活血化瘀诸方治疗与瘀血有关的病证,为后世医家对瘀血理论和临床研究奠定了基础。1何为瘀血《内经》中虽有关于瘀血的论述,但很不明确,如《素问·调经论》云:“血气未并,五脏安定,脉络水溢,则经有留血。”《素问·缪刺论》云:“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张…  相似文献   
12.
腰椎肿瘤     
随着脊柱外科技术和器械的不断改进,手术治疗腰椎肿瘤已被广泛接受。然而,由于腰椎解剖结构上的特殊性,很难象治疗四肢肿瘤一样用整块切除的方式达到广泛的切除,而不得不采取分块切除或刮除。1手术方法除少部分良性肿瘤采用刮除术外,恶性肿瘤及转移瘤均应根据肿瘤的部位及累及范围,选用广泛性病灶切除术及腰椎重建与内固定术。腰椎肿瘤的广泛性病灶切除指采用分块切除法,使肿瘤的切除边界达到肿瘤假膜以外的正常组织。①对软组织肿块侵犯范围较小者,先分离其假膜外的正常组织,将软组织肿块完全游离,然后整块切除;对软组织肿块广泛者,通过单…  相似文献   
13.
烧伤灵组成制备及临床验证李建民广西民族医院530001南宁市明秀东路19号圆萼五月茶(Antidesmarotundisepalum,Hayata)用于烧伤、烫伤在民间流传已久。经医学情报研究所检索查新室检索,未查到有关圆萼五月茶药用文献报道。作者对...  相似文献   
14.
陈润琦  李建民 《基层医学论坛》2009,13(31):1015-1016
目的探讨VEGF-D在乳腺癌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分析乳腺癌组织内部淋巴管生长因子的不同表达与腋窝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对80例人类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的石蜡切片分别进行检测,观察VEGF-D的表达状态。结果80例乳腺癌组织中62例VEGF-D呈阳性表达,阳性率为77.5%(62/80);其中有淋巴结转移的阳性率78.8%(41/52)。结论乳腺癌细胞中存在VEGF-D,其表达状态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VEGF-D可能是原发灶肿瘤细胞和周围淋巴管内皮细胞之间相互旁分泌关系的重要调节因素,在淋巴管转移的发生中可能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颈椎肿瘤单侧关节突关节切除后的稳定性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椎肿瘤单侧关节突关节切除后稳定性重建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对1999—2005年存我院骨科手术治疗且得到随访的18例切除单侧关节突关节的颈椎肿瘤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男10例,女8例;年龄16~72岁,平均46岁。神经根受压表现为主者10例,VAS评分2~8分,平均4.2分;脊髓压迫表现为主者8例.ASIA分级C级5例.D级3例。均采用颈后路患侧关节突关节、侧块切除,完整切除肿瘤组织,其中10例行单侧侧块钢板固定植骨融合,8例行双侧侧块钢板固定植骨融合。结果:随访3—60个月,平均20个月,1例透明细胞癌肺转移患者死亡.余存活无复发。10例神经根受压表现为主者术后疼痛VAS评分0—4分,平均1.6分。8例脊髓压迫表现为主者,5例术前C级者术后C级2例、E级3例,3例术前D级者术后D级2例.E级l例。双侧侧块钢板固定植骨融合者术后3个月4例m现骨性融合(其中1例3个月后失访),6个月7例达到骨性融合,内固定无断裂、松动、移位。无颈椎不稳。单侧侧块钢板固定植骨融合者.1例术后5个月出现颈部疼痛;9例在术后9个月骨性融合;1例12个月时仍未能骨性融合,螺钉松动。结论:颈后路侧块钢板同定植骨融合可以实现颈椎肿瘤单侧关节突关节切除后的颈椎稳定性重建。  相似文献   
16.
D-二聚体检测在SLE患者合并血栓性损害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建民 《广西医学》2005,27(2):204-205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患者的D 二聚体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 30例活动期SLE患者、10例稳定期SLE患者和 2 8例健康对照组血浆D 二聚体水平。结果 活动期SLE患者血浆D 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期SLE患者及健康对照组 (P <0 .0 1)。结论 SLE患者存在血小板化、高凝状态及纤溶改变 ,检测SLE患者血浆D 二聚体水平的变化有助于血栓前的早期诊断 ,并可作为病情活动性和指导治疗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传统有支架心包瓣与CS无支架心包二尖瓣的性能。方法测试瓣膜分为两组:A组,有支架心包瓣(与Ionescu-Shiley瓣相似);B组,无支架心包二尖瓣(与Quattro相似,由中南大学研制,简称CS瓣)。检测内容包括:①钙化倾向(SD鼠皮下埋藏模型);②组织学;③热皱缩温度;④断裂强度;⑤生物相容性;⑥血流动力学;⑦疲劳试验;⑧有限元分析。结果①B组钙化明显低于A组(P<0.01)。②组织学示A组心包片有大块钙化及胶元纤维裂解;B组仅见稍许钙化灶,胶原纤维保存完好。③热皱缩温度A组与B组无统计学意义。④断裂强度B组明显强于A组(P<0.005)。⑤内皮细胞种植后第1天,A组细胞明显少于B组(P<0.001);第3天A组已无细胞生长,B组内皮细胞增殖活跃;多数细胞Ⅷ因子检测呈阳性。⑥在模拟心输出量为2、4、6L,A组跨瓣压差明显高于B组(P<0.05),返流量和回流百分比A组显著高于B组(P<0.01),有效瓣口面积两组无统计学意义,仅在流量为4L时A组优于B组。⑦B组寿命比A组(n=2)长2.5倍。⑧B组瓣叶应力分布较为合理。结论CS无支架心包二尖瓣避免了应力集中区,其抗钙化、胶原纤维保存、断裂强度、生物相容性、血流动力学、疲劳寿命等均明显优于传统有支架心包瓣。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纵向整合型区域性医疗集团化的战略发展成为了医疗体制改革的热点。为优化医疗卫生资源、落实分级诊疗制度,许多省市已经开始组建以地市级三级公立医院为核心,带动其他成员医疗卫生机构共同进步的良性、可持续性发展模式的医疗集团。该文运用管理学理论中的SWOT分析法,通过文献阅读、资料收集和参考借鉴相关的学术成果,系统探讨了以南宁市某三甲医院为例,在组建医疗集团发展时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并对此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医院医疗集团改革科学、高效、快速发展提出适宜的应对策略,为医院引领区域性医疗集团运行模式的选择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在CT引导下经皮经椎弓根行脊椎肿瘤穿刺活检的价值。方法CT引导下选择最佳穿刺点、穿刺角度及深度并随时调整,以确保整个穿刺过程在病变的椎弓根内及椎体内完成。结果所有病例均未发生穿刺并发症。11例所取组织量可满足病理检查要求。1例取材量不足而未能得出满意诊断结果。结论CT引导下经椎弓根行脊椎肿瘤穿刺活检取材准确,操作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肿瘤可溶性抗原免疫原性,为肿瘤疫苗的研制和肿瘤免疫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提取卵巢癌细胞的可溶性成分作为肿瘤可溶性抗原(tumorsolubleantigen,TSA),单独用TSA或联合IL-2,CD-3单抗诱导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检测PBMC活化、增殖、分泌细胞因子以及活化的细胞对肿瘤的杀伤特性。结果 TSA能刺激正常人PBMC增殖和分泌细胞因子(TNF,IFN)。用TSA联合IL-2和抗CD3单抗诱导正常人PBMC产生杀瘤性效应细胞,对TSA来源的肿瘤细胞具有选择性杀伤作用,证实TSA具有免疫原性。肿瘤细胞提取物中细胞多肽是主要活性成分,但细胞膜成分也具有免疫活性。结论 用该实验方法提取TSA具有免疫原性,可用于肿瘤疫苗的研制和肿瘤过继免疫治疗,该实验方法和结果可为检测和评价肿瘤提取物是否具有免疫原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