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322篇
  免费   6452篇
  国内免费   4154篇
耳鼻咽喉   717篇
儿科学   1489篇
妇产科学   787篇
基础医学   5545篇
口腔科学   1778篇
临床医学   17280篇
内科学   9733篇
皮肤病学   1314篇
神经病学   2416篇
特种医学   4390篇
外国民族医学   101篇
外科学   8521篇
综合类   38064篇
预防医学   14236篇
眼科学   1333篇
药学   14340篇
  128篇
中国医学   15290篇
肿瘤学   3466篇
  2024年   733篇
  2023年   2511篇
  2022年   2613篇
  2021年   2364篇
  2020年   2464篇
  2019年   2670篇
  2018年   2651篇
  2017年   1747篇
  2016年   2188篇
  2015年   2372篇
  2014年   6894篇
  2013年   5040篇
  2012年   5850篇
  2011年   6453篇
  2010年   6122篇
  2009年   6008篇
  2008年   5972篇
  2007年   6154篇
  2006年   5772篇
  2005年   5814篇
  2004年   5303篇
  2003年   5003篇
  2002年   4158篇
  2001年   3997篇
  2000年   4165篇
  1999年   4173篇
  1998年   3821篇
  1997年   3827篇
  1996年   3686篇
  1995年   3258篇
  1994年   3040篇
  1993年   2280篇
  1992年   2016篇
  1991年   1780篇
  1990年   1543篇
  1989年   1383篇
  1988年   843篇
  1987年   720篇
  1986年   587篇
  1985年   572篇
  1984年   477篇
  1983年   409篇
  1982年   380篇
  1981年   316篇
  1980年   212篇
  1979年   109篇
  1978年   72篇
  1965年   42篇
  1964年   43篇
  1959年   4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可控膀胱术25例随访报告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目的:探讨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可控膀胱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5例施行该术式术后患者的可控性、尿动力、血清电解质、肾功能、生活质量等进行随访观察。结果:25例随访2-15个月,平均11.3个月。白天完全自控排尿25例(100%);夜间完全自控排尿24例(96.0%),1例偶有遗尿;贮尿囊容量220-370ml,平均320ml;贮尿囊内压力1.86-3.92kPa,平均2.44kPa。IVU及贮尿囊造影示单侧贮尿囊输尿管反流2例(8.0%),无肾积水;膀胱镜检查2例(8.0%)贮尿囊内出现细沙样结石,1例(4.0%)贮尿囊后尿道吻合口狭窄,经尿道直视内切开术治愈。15例(60.0%)男性患者保留性功能,肾功能正常,1例(4.0%)出现一过性高氯血症。结论: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可控膀胱术手术成功率高,疗效可靠,患者生活质量高,是一种较理想的尿路分流术,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2.
李慧  李继承  徐坚 《浙江医学》2002,24(8):467-468,470,I001
目的 研究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和AngⅡ受体抑制剂氯沙坦对腹膜淋巴孔的调控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分别在健康小鼠腹膜腔注射0.9%氯化钠溶液、AngⅡ、氯沙坦和AngⅡ +氯沙坦 ,2h后处死实验小鼠 ,取小鼠膈腹膜 ,作扫描电镜观察、计算机图像处理和定量分析。结果 注射AngⅡ后 ,腹膜腔腹膜淋巴孔的直径和分布密度分别为 (4.42±0.57) μm和 (53.60±10.07)/0.1mm2,较正常对照组[分别 (2.89±0.86) μm和(27.74±7.49)/0.1mm2]增大和增多(P<0.05)。注射氯沙坦后 ,淋巴孔的孔径和开放数目分别为 (2.02±0.48) μm和 (12.87±3.12)/0.1mm2 ,较正常对照组减小和减少(P<0.05)。联合应用AngⅡ和氯沙坦时 ,淋巴孔的孔径较正常对照组减小、分布密度减少。结论 AngⅡ可使腹膜淋巴孔孔径增大 ,开放数目增多 ;氯沙坦可使淋巴孔孔径减小 ,开放数目减少 ;联合应用AngⅡ和氯沙坦 ,AngⅡ对腹膜淋巴孔的调控作用被逆转  相似文献   
163.
功能性鼻窦内窥镜手术的综合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功能性鼻窦内窥镜手术 (FESS)是目前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常用的手术方法。我们对我科从1 997年 1月至 1 999年 1 2月所作的 2 0 2例功能性鼻窦内窥镜手术进行总结 ,探讨综合治疗对保证手术疗效所起的作用。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2 0 2例中 ,男 1 3 2例 ,女 70例 ;年龄 4.5~ 76岁 ,平均 3 3 .95岁 ,其中≤ 2 0岁者 3 5例 ,≥ 5 0岁者 2 0例 ,2 1~ 49岁者最多为 1 47例。住院天数 3~ 2 4d ,平均 1 1 .1 2d。按《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型分期标准》分类 :Ⅰ型Ⅱ型共 1 5 9例 (78.7% ) ,Ⅲ型 43例 (2 1 .3 % )。1 .2 方法…  相似文献   
164.
目的:探讨冠心病及脑梗塞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物关系。方法:对31例健康人,20例稳定型心绞痛,1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13例急性心肌梗死和17例脑梗塞患者,进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的测定。结果:与健康人相比,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及脑梗塞急性期患者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比值均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P<0.05),而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则未见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活性的明显变化。结论:动物粥样硬化性及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形成与发展和机体内纤溶系统的活性改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5.
1998年 2月至 2 0 0 0年 10月 ,我院采用右胸前外小切口心不停跳下心脏直视手术 18例 ,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8例中男 5例 ,女 13例。年龄 7~ 37岁。ASD10例 ,VSD 5例 ,风心二尖瓣狭窄和关闭不全 (MSI) 3例 ,心胸比 0 .5 2~ 0 .80 ,心功能 级 10例 , 级 6例 , 级 2例。1.2 手术方法 :病人仰卧位 ,右胸垫高 4 5°,右上臂固定于头架上 ,取右胸前外切口第四肋间进胸 ,切口长约 8~ 12 cm。暴露心包 ,于膈神经前纵行切开心包 ,显露心脏 ,行主动脉插管 ,上下腔静脉插管 ,左心房引流管 ,建立体外循环 ,不阻断…  相似文献   
166.
少见大疱性扁平苔藓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疱性扁平苔藓是一种少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以在扁平苔藓的皮疹基础上出现水疮或大疤为特征。最近诊治1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46岁,因双小腿伸侧出现红斑、丘疹、水疤,伴轻度瘙痒,逐渐加重10年余就诊。10年前无明显诱因双侧小腿伸侧出现红斑、丘疹、伴有小水疮,当时病惰较轻,曾在当地医院治疗,治疗方案不详。此后,病情夏重冬轻,每年发作,逐渐加重,故来院就诊。患者既往健康,否认肝炎、结核病史。无药物过敏史。其父有类似疾病史。体检:一般状况良好,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情况:汲小腿伸侧可见广…  相似文献   
167.
胸部创伤大多数是因为机动车辆撞伤、打伤、坠落伤、跌伤、刀刺伤所引起,其中以机动车辆的交通事故所致最多,根据有无穿破壁层胸膜,造成胸腔与外界相通,而分为开放性和闭合性创伤两大类。闭合性创伤多数由于暴力挤压、冲撞或钝器打击所致。而开放性创伤是由于利器刺入胸壁所造成。两者均可引起肺实质的损伤,胸部X线检查是必需重要的诊断手段,它可以判断有无肋骨骨折、骨折的部位及性质,确定有无气胸、血胸的存在。我们收集了近几年我院收治的150例胸部创伤患者进行X线诊断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8.
169.
生物大分子的有序不对称性使它们能区别象氨基酸和糖这样的单体化合物的光学异构体,而药物的药理活性常与一种异构体有关,但许多药物仍以外消旋体的型式应用。本文从药物动力学和药效学的观点出发,论述了临床常用的外消旋药物及其对映体的临床药理,并指出合理调控药物对映体的比值或单独选用一种活性对映体对减少毒副作用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的重要意义。药物对映体活性的药效动力学差异采用组织灌流技术和在整体动物比较了一系列药物对映体(Enantiomers)的生物活性的大量报道均证明;药物与组织细胞成分间的相互作用具有立体选择性的特性。例如,肾上腺  相似文献   
170.
背景:为了长期预防心血管疾病,目前美国有5千万以上的成年人定期服用阿斯匹林,所用剂量通常为81mg/d或325mg/d。关于长期服用阿斯匹林的最佳剂量目前仍有争议。 目的:复习阿斯匹林的作用机制,对论述阿斯匹林剂量、效果和安全性相互关系的临床文献进行系统回顾。证据获取:使用MEDLINE和EMBASE(至2007年2月)对相关英文文献进行系统回顾。所用检索词为:阿斯匹林或乙酰水杨酸和剂量。检索限于临床试验,通过审查相关原始资料报告和综述文章的参考文献进一步扩展检索范围。已发表的关于心血管患者使用不同剂量阿斯匹林的前瞻性研究亦纳入分析。 证据综合:尽管药理学数据证实长期服用30mg/d阿斯匹林足以充分抑制血小板血栓烷生成,但是目前批准使用的剂量高达1300mg/d。在美国,最常采用的剂量为81mg/d(60%),其次为325mg/d(35%)。现有证据(主要来自二级预防观察研究)支持下述观点:阿斯匹林剂量大于75至80mg/d并不提高疗效,更大剂量反而增加出血事件发生率,后者主要与胃肠道毒性有关。 结论:对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现有临床数据并不支持常规、长期使用大于75~81mg/d剂量阿斯匹林。较高剂量的阿斯匹林虽然常用,但是并不能更好地预防心血管事件,而且发生胃肠道出血的危险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