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3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5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26篇
临床医学   37篇
内科学   37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11篇
特种医学   17篇
外科学   157篇
综合类   81篇
预防医学   13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22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地塞米松磷酸钠对体外培养关节软骨细胞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 研究表明,地塞米松可以使关节软骨表层基质中的Ⅱ型胶原减少,Ⅰ型胶原增多,但糖皮质激素对关节软骨细胞增殖作用的机制尚不十分清楚。 目的:验证地塞米松磷酸钠对体外培养兔关节软骨细胞增殖的影响。 设计:对比观察。 材料:1月龄新西兰白兔用于软骨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方法:兔关节软骨细胞常规培养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用不含地塞米松磷酸钠的DMEM培养液培养,实验组则分别加入含不同质量浓度地塞米松磷酸钠(0.02,0.1,0.5 g/L)的DMEM培养液。 主要观察指标:①原代及传代兔关节软骨细胞的形态学观察。②应用流式细胞术及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软骨细胞增殖及其合成Ⅱ型胶原能力。③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软骨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 结果:实验组软骨细胞贴壁、增殖较对照组缓慢。各实验组Ⅱ型胶原平均灰度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实验组软骨细胞进入S期、G2+M期的细胞比率较对照组软骨细胞减少、进入G0/G1期的细胞比率增加。电镜下见软骨细胞线粒体、粗面内质网数量减少。 结论:地塞米松磷酸钠抑制软骨细胞的增殖,可能与抑制关节软骨细胞Ⅱ型胶原和蛋白的合成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112.
目的探讨短期预康复在老年胃肠肿瘤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目的抽样法选取2020年12月至2022年1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收治的老年胃肠肿瘤手术患者139例为研究对象, 采用非随机分组的类实验研究设计根据患者的意愿分为干预组69例和对照组7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围手术期护理, 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接受术前短期预康复。比较2组术后运动能力和各项恢复指标。结果术后1 d及7 d时干预组的6 min步行距离分别为(460.93 ± 76.36)m和(391.75 ± 72.93)m, 均显著多于对照组的(423.69 ± 72.88)m和(351.13 ± 65.04)m, 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 8.65、12.01, 均P<0.05)。术后干预组的首次排气时间、首次离床活动时间、首次进全流食时间及引流管留置时间分别为(51.28 ± 21.74)h、(33.93 ± 12.50)h、(69.39 ± 29.36)h和(4.30 ± 1.44)d, 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1.51 ± 23.68)h、(47.37 ± 14.58)h、(96.29 ± 38.36)...  相似文献   
113.
颅内皮样囊肿的CT诊断及误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螺旋CT对颅内皮样囊肿的诊断价值并对误诊原因进行分析。方法收集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颅内皮样囊肿的病例资料,对其CT表现、病因、病理和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例CT平扫表现为密度欠均匀低密度影;周边无水肿、钙化者8例;边缘钙化5例,瘤内散在钙化2例;2例CT可见蛛网膜下腔脑沟内和双侧脑室内散布的脂肪滴和间质性脑水肿。1例CT标准窗宽、窗位表现为高密度影,2例未发现病灶。术前误诊3例。结论多数颅内皮样囊肿有较典型的CT表现;对于CT表现不典型的病例,应密切结合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以减少误诊、漏诊。  相似文献   
114.
目的 研究吡柔比星(THP)和温热协同对胃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吡柔比星和温热协同对人胃癌细胞MGC-803的作用模型,分为对照组(37℃)、单纯温热处理组(43℃)、单纯药物处理组(37℃+THP)和药物温热协同处理组(43℃+THP)。利用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评价协同处理对胃癌细胞的克隆增殖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核抗原PCNA表达;RT-PCR扩增分析Cyclin E-mRNA表达水平;Transwell小室模型测定细胞侵袭潜能。结果THP与温热协同处理能够显著抑制MGC-803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P〈0.01),43℃、37℃+THP和43℃+THP处理组克隆形成抑制率分别为27.0%、71.4%和92.1%,且能够显著下调PCNA细胞增殖核蛋白和Cyclin E-mRNA表达水平(P〈O.01),从而减少肿瘤复发潜能。Transwell小室侵袭研究还表明,THP与温热协同处理能够显著减少侵袭细胞数量(P〈0.01),3个处理组侵袭抑制率分别为6.5%、50.0%和89.1%,极大地抑制了MGC-803细胞的侵袭潜能。结论THP与温热协同处理能够显著下调胃癌细胞PCNA和Cyclin E表达水平,同时抑制其侵袭能力,具有腹腔内温热灌注化疗的研究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5.
应用CT定向穿刺抽吸术治疗164例脑出血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总结了164例脑出血应用CT定向穿刺抽吸术清除血肿的技术操作方法及治疗效果。1 材料与方法脑血肿164例,男113例,女51例,年龄38~78岁,平均55岁。出血原因:高血压性脑出血161例,原因不明的脑出血3例。应用CT定向穿刺抽吸血肿的时期是:急性期61例,亚急性期93例,慢性期10例。穿刺抽吸方法:(1)主要器械:CT、细锥颅钻、脑穿针以及注射器等。(2)术前准备:备皮及常规检查出凝血时间。(3)穿刺点定位:采用简单体表画线法。即在CT机上借助扫描窗指示灯投射在头颅上的定位光线,在体表…  相似文献   
116.
目的 探讨青年大肠癌中微卫星不稳定发生率和hMLH1/hMSH2表达缺失率及其在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初步筛查中的作用.方法 对73例中国南方青年大肠癌患者(年龄≤40岁)进行微卫星不稳定和hMLH1/hMSH2蛋白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微卫星不稳定性发生率为56.16%,hMLH1和/或hMSH2表达缺失率为49.32%,二者皆随患者发病年龄的降低而迅速增加;二者对阳性病例的检出率相似.结论 中国人青年大肠癌DNA错配修复基因缺陷为频发事件,运用微卫星不稳定分析和hMLH1/hMSH2蛋白免疫组化检测可在青年大肠癌有效地进行HNPCC患者及家系的初步筛查.  相似文献   
117.
腹腔镜中间入路法右半结肠切除术解剖学观察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探讨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中线入路相关活体解剖学特点。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我科施行的21例腹腔镜中间入路右半结肠切除术手术录像进行观察分析。结果:利用中间入路,以肠系膜上静脉为解剖学标志,可成功进行系膜血管的解剖、淋巴结清扫,并进入正确的外科平面。结肠系膜和肾前筋膜之间存在融合筋膜间隙,其内侧、外侧、腹侧、背侧的边界分别是肠系膜上静脉、右结肠旁沟、结肠系膜、肾前筋膜。胃结肠韧带、肝结肠韧带和结肠外侧腹膜返折等外周固定装置是右半结肠切除术中必须离断的结构。结论:在腹腔镜中间入路右半结肠切除术中,肠系膜上静脉是关键解剖学标志和主线,融合筋膜间隙是正确的外科平面;一系列外周腹膜结构是重要固定装置。  相似文献   
118.
目的 探讨腹腔镜辅助远端胃切除加D2淋巴结清扫术中胃周血管解剖学特点及临床意义。 方法 按照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D2切除术的标准化手术步骤,对100例胃癌患者进行腹腔镜下活体胃周血管解剖学观察。 结果 胃周血管虽然存在于不同的平面内,但血液流动的内在联系性使它们围绕胰腺构成了胃周血管网络。在胰尾上缘的胰前间隙,脾动脉第三段可定位胃网膜左血管。在胰颈下缘的胰后间隙,胰腺钩突及十二指肠水平部前方,可定位肠系膜上静脉。在幽门下方与胰头之前的网膜内可定位胃网膜右血管。在胰体上缘的胰后间隙,可定位腹腔干及其分支。胃胰襞、脾胰襞和肝胰襞是分别定胃左动脉、脾动脉和肝总动脉的解剖标志。 结论 胃周血管多存在变异,腹腔镜远端胃癌D2根治术中应以胰腺为中心标志,同时以胃周主要血管及其分叉为参考,“顺藤摸瓜”解剖定位血管。  相似文献   
119.
目的探讨胃肠道异位胰腺的临床特点、诊断及外科处理原则.方法对我院近20年收治的经术后病理确诊的18例胃肠道异位胰腺患者进行了外科治疗,并对其临床症状、诊断方法、病变部位分布及治疗措施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8例患者表现为反复上腹部疼痛不适9例,消化道出血7例,腹部包块1例,无明显症状1例.异位胰腺分布部位:胃7例,十二指肠5例, 空肠3例,回肠3例,其中美克尔憩室内2例.术前误诊11例,漏诊6例,仅1例确诊.全部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无1例出现术后并发症,随访1~10年异位胰腺无复发,临床疗效满意.结论胃肠道异位胰腺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和有效的检查手段,易漏诊和误诊;一旦发现,均应早期手术治疗,以明确诊断及避免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0.
目的:探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相关系膜及系膜间隙的镜下解剖学特点,为腹腔镜下解剖定位和操作入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通过大体解剖观察并在腹腔镜下于新鲜尸体标本上模拟进展期胃癌根治术,对胚胎期胃背系膜形成的胰腺筋膜、胃脾韧带和腹后壁筋膜间隙在腹腔镜下的解剖层次和形态特点进行观察和描述。结果:胃背系膜后层衍化形成的胃脾韧带、胰腺筋膜、胰十二指肠筋膜和横结肠系膜前叶是相互延续的一个整体;胰腺前筋膜形成的胃胰襞和肝胰襞是镜下确定胃左血管根部和肝总动脉的解剖标志;胰腺后筋膜与肾前筋膜之间的融合筋膜间隙是进行胰后淋巴结清扫的安全平面,而肾前筋膜是确保安全操作平面的后界。结论:(1)胚胎时期由于肠管旋转形成胃周广泛存在的筋膜和筋膜间隙,是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进行解剖定位、系膜游离和淋巴结清扫的关键;(2)循筋膜间隙进行分离有助于提高腹腔镜下操作的安全性和根治的彻底性;建立腹腔镜下筋膜层次解剖的整体观念可为腹腔镜手术的设计和规范提供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