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78篇 |
免费 | 7篇 |
国内免费 | 10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12篇 |
临床医学 | 48篇 |
内科学 | 19篇 |
神经病学 | 84篇 |
特种医学 | 2篇 |
外科学 | 3篇 |
综合类 | 83篇 |
预防医学 | 32篇 |
药学 | 59篇 |
2篇 | |
中国医学 | 36篇 |
肿瘤学 | 1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5篇 |
2021年 | 10篇 |
2020年 | 12篇 |
2019年 | 5篇 |
2018年 | 11篇 |
2017年 | 7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7篇 |
2013年 | 10篇 |
2012年 | 15篇 |
2011年 | 11篇 |
2010年 | 15篇 |
2009年 | 20篇 |
2008年 | 22篇 |
2007年 | 21篇 |
2006年 | 34篇 |
2005年 | 21篇 |
2004年 | 29篇 |
2003年 | 17篇 |
2002年 | 12篇 |
2001年 | 10篇 |
2000年 | 11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9篇 |
1994年 | 9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8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6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 cells,DC)是否参与脑缺血损伤过程及在缺血脑组织中 DC的来源. 方法用线栓方法封闭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制作动物模型.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脑缺血 1 h到第 6 天时,缺血脑 DC( OX62+)的存在,以及胶质细胞 /巨噬细胞( OX42+)转化成 DC( OX62+),同时检测活化后的 DC样细胞表达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分子Ⅱ( MHCⅡ)情况. 结果脑缺血半球和假手术半球比较,在 1 h DC数量增加 (t=7.143, P< 0.001),在脑缺血组中,缺血脑半球与非缺血脑半球比, DC的数量也增多 (t=4.968, P< 0.01).脑缺血第 6天缺血组与假手术组进行比较, DC表达 MHCⅡ( OX62+ OX6+)显著差异,每 100 mm2脑组织切片中 OX62+ OX6+细胞数量比为 (53± 3)比 (33± 2)个 (t=2.975, P< 0.05).脑缺血半球在 1 h到第 6天 OX42+转变成 OX62+ OX42+细胞逐渐增加,脑缺血第 6天脑缺血半球与非缺血半球比 t=9.875, P< 0.001.脑缺血损伤面积与以每 100 mm2脑组织片为单位的 OX62+数量呈正相关 (R2=0.891 4,P< 0.001). 结论脑缺血后,脑缺血组织中 DC的数量增加, DC数量增加与脑伤面积呈正相关,提示 DC参与了脑缺血过程,大鼠脑缺血后从胶质细胞向 DC样细胞转化是脑内 DC的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52.
目的探讨椎管内皮样囊肿破裂脂滴进入脊髓中央管和蛛网膜下腔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症状性破裂椎管内皮样囊肿的临床资料。结果影像学检查显示破入脊髓中央管的游离脂滴在T1WI上呈高信号,T2WI上信号略有衰减,脂肪抑制序列呈极低信号。患者均经MRI和手术证实为腰骶部椎管内皮样囊肿伴脂滴破裂进入脊髓中央管和(或)蛛网膜下腔,术后随访1~4年(平均2.3年),患者KPS评分较术前有所提高。结论皮样囊肿破入脊髓中央管和(或)蛛网膜下腔的MRI表现具有特异性,当患者出现症状性椎管内皮样囊肿破裂,应及时给予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53.
目的 了解恙虫病临床特征,探讨重症恙虫病诊断的早期临床指征。方法 收集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恙虫病确诊患者的临床资料、胸部CT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将恙虫病患者分为非重症恙虫病组(简称非重症组)与重症恙虫病组(简称重症组),利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重症恙虫病的早期临床指征。结果 研究共纳入恙虫病患者181例,其中非重症组104例,重症组77例。所有患者均发现皮肤焦痂,最常见于躯干,占47.5%(86/181)。患者均出现发热,其他临床表现为头痛、咳嗽、腹痛、肌肉酸痛和呼吸困难。胸部CT影像表明,所有患者胸腔积液的发生率为49.7%(90/181),重症组和非重症组发生率分别为67.5%(52/77)和36.5%(38/1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001,P<0.05)。实验室检查中,重症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谷草转氨酶、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乳酸脱氢酶、D-二聚体及白细胞介素-6水平高于非重症组,外周血血小板计数低于非重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858、-3.870、-5.937、-6.546、-4... 相似文献
54.
目的探讨经阴囊小切口并固定精索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小儿腹股沟斜疝患者56例行经阴囊上部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式进行分析,手术入路取经阴阜远侧、阴囊上部纵行小切口,长1.5Cm,助手用拇指和食指于阴囊上部将精索固定于指间,寻找到疝囊并分离至高位切断、结扎。结果56例患儿手术顺利,手术时间6-20min,平均15min;术中失血0-3mL;住院天数2-7d,平均4d;术后阴囊肿胀轻微,无一例发生阴囊血肿;随访8-24个月,平均12个月,无一例腹股沟疝复发。结论阴囊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较传统腹股沟斜切口操作手术难度降低、时间缩短、损伤减少、切口美观,手术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55.
大面积脑梗塞的综合治疗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本文采用胞二磷胆碱、ATP、CO-A、甘露醇、尼莫地平、维E烟酸脂胶囊、维生素C和鲁米那等综合疗法治疗大面积脑梗塞病人24例,与使用低分子右旋糖酐、维脑路通、甘露醇或(和)地塞米松治疗27例病人进行了疗效比较,治疗观察时间为2周,综合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组内进行了治疗前后两周静脉血中检测水溶性脂质过氧化物(WSFS)及脂溶性过氧化物(LPO)的自身对照研究,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治疗组内4例死亡病人,其中3例作了脑剖检。 相似文献
56.
目的 探讨羟喜树碱加同步胸部超分割放射治疗不能手术的Ⅲ期非小细胞肺癌 (non -smallcelllungcancer,NSCLC)的临床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 采用羟喜树碱 (hydroxycamptothecin ,HCPT)加同步超分割放射治疗不能手术的Ⅲ期NSCLC患者 31例。化疗为放射治疗开始的前 5d和放射治疗结束的前 5d ,分别应用HCPT 1 0mg NS 2 50ml静滴 ,1 /d ,连用 5d ;胸部放射治疗与化疗同时进行 ,方法为 1 .2Gy/次 ,2 /d ,总量为 62 .4~ 64 .8Gy/ 52~ 54次 / 36~ 38d ,放化疗同时给予对症支持。用Kaplan -Meier方法计算患者生存率。结果 治疗结束后 1个月评价近期疗效 ,有效率 (CR PR)为 87.1 % (2 7/ 31 ) ,其中CR率为 2 5 .8% (8/ 31 ) ,PR率为 61 .3 %(1 9/ 31 ) ,稳定 9.7% (3/ 31 ) ,进展 3 .2 % (1 / 31 )。远期疗效 1年生存率为 74.1 % ,2年生存率为 60 % ,3年生存率为 49%。毒副反应放射性食管炎 (PTOG/EORTG)Ⅰ度为 1 6 .1 % (5/ 31 ) ,Ⅱ度为 67.7% (2 1 / 31 ) ,Ⅲ度为 1 2 .9% (4/ 31 ) ,Ⅳ度为 3 .2 % (1 / 31 ) ;白细胞下降Ⅰ度为 51 .6 % 1 6/ 31 ) ,Ⅱ度为 6 .5 % (2 / 31 ) ;血小板下降Ⅰ度为 1 2 .9% (4/ 31 )。结论 小剂量羟喜树碱加同步超分割放射治疗不能手术的Ⅲ期NSCLC患者 ,疗效较好 ,毒副反应 相似文献
57.
大鼠脑缺血后树突状细胞参与脑损伤过程的作用及其免疫活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证明大鼠脑缺血后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否参与脑损伤过程和所具有的免疫活性。方法:用线栓方法封闭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制作动物模型。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脑缺血1h到第6天时,缺血脑组织中DC(OX62^+)的存在,以及胶质细胞/巨噬细胞(OX42^+)转化成DC(OX62^+)的情况。同时检测活化后的DC样细胞表达MHC—Ⅱ类分子的水平。结合免疫组化和寡核苷酸探针杂交方法,检测DC样细胞的功能。结果:缺血脑半球和假手术的脑半球相比较,在1h DC的数量明显增加(t=7.143,P&;lt;0.001)。在脑缺血组中,缺血脑半球与非缺血脑半球相比较,DC的数量也增多(t=10.295,P&;lt;0.001)。脑缺血第6天,缺血组与假手术组进行比较,DC表达MHC—Ⅱ类分子(OX62^+OX6^+)显著升高(t=2.975,P&;lt;0.05)。缺血脑半球与非缺血脑半球相比较,在12,24和48h,DC表达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mRNA,P值均&;lt;0.05,而DC表达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mRNA在12h时,t=11.258,P&;lt;0.01,24h时,t=12.124,P&;lt;0.001。脑缺血1h到第6天,缺血脑半球与非缺血脑半球相比较,DC表达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tic factor—α,TNF—α)mRNA有两个—α,TNF—α)mRNA有两个2.696.P&;lt;0.05)和12h(t=4.793,P&;lt;0.01),第二个高峰期是在48h(t=3.072,P&;lt;0.05)和第6天(t=2.715,P&;lt;0.05)。脑缺血后,DC表达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mRNA是随着脑缺血时间延长,IFN—γ表达量增加,24h时,t=2.677,P&;lt;0.05,48h时,t=2.896,P&;lt;0.05,第6天,t=6.145,P&;lt;0.001。结论:脑缺血后,脑缺血组织中DC数量的增加,提示DC参与了脑缺血过程。DC不仅在脑损伤过程中处于活化状态,而且通过DC表达的细胞因子产生免疫效应。 相似文献
58.
骨髓基质干细胞治疗缺血性脑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缺血后,外源性植入的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在脑内的迁移和分化,及脑缺血后自体神经干细胞(neural stromal cells,NSCs)的动员情况。方法体外培养、扩增BMSCs 后,用绿色荧光染料PKH67标记BMSCs,通过静脉和脑内局部移植等途径将BMSCs植入大脑中动脉闭塞的SD大鼠脑内,10d后取材,免疫荧光检测BMSCs的分化、迁移情况;并比较假手术和脑缺血时脑内自体NSCs的数量。结果 (1)静脉移植组两侧脑半球中PKH67 细胞数分别是46.4±2.92和21.8±1.13/100mm2(P<0.05);(2)移植的BMSCs中40.31%表达神经元特异性标志;(3)在第8天时,脑缺血半球和非脑缺血半球Nestin 细胞数分别为 19.5±10.08和7±1.41,差异显著(P<0.05)。结论脑缺血可激活脑内自身的NSCs,使它们迁移至脑缺血半球并促进其修复;外源性BMSCs通过局部或静脉移植后可迁移到缺血脑组织附近,并且部分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表达神经元的特异性标志。 相似文献
59.
对国家森林公园安徽琅琊山的药用植物资源进行了长期调查,基本查明该山现有药用植物153科685种。并以植物分类学进行了统计。作者还对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出建议。为研究和合理应用琅琊山药用植物资源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