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78篇 |
免费 | 7篇 |
国内免费 | 10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12篇 |
临床医学 | 48篇 |
内科学 | 19篇 |
神经病学 | 84篇 |
特种医学 | 2篇 |
外科学 | 3篇 |
综合类 | 83篇 |
预防医学 | 32篇 |
药学 | 59篇 |
2篇 | |
中国医学 | 36篇 |
肿瘤学 | 1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5篇 |
2021年 | 10篇 |
2020年 | 12篇 |
2019年 | 5篇 |
2018年 | 11篇 |
2017年 | 7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7篇 |
2013年 | 10篇 |
2012年 | 15篇 |
2011年 | 11篇 |
2010年 | 15篇 |
2009年 | 20篇 |
2008年 | 22篇 |
2007年 | 21篇 |
2006年 | 34篇 |
2005年 | 21篇 |
2004年 | 29篇 |
2003年 | 17篇 |
2002年 | 12篇 |
2001年 | 10篇 |
2000年 | 11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9篇 |
1994年 | 9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8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6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102.
急性脑梗死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意义及其机制。方法 测定129例ACI患者、46名健康对照者血清CRP水平,观察比较ACI患者在不同病情、不同梗死面积时血清CRP水平的变化,对发病后48h病情发展变化进行评定,根据评分结果分为进展型与完全型脑梗死两组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ACI患者血清CRP水平[(0.81±0.48)mg/d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0.27±0.16)mg/dL](P〈0.01),且CRP水平随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增高亦明显升高;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RP水平明显高于非进展性患者(P〈0.01)。结论 CRP一定程度上是预测ACI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进展的相关生化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3.
目的研究脑梗死后皮质出血(cortical hemorrhagic infarction,CHI)的CT及MRI影像学特点及病理学基础。方法分析21例影像组CT、MRI影像学特征;HE染色研究6例病理组CHI人脑标本在大体和显微镜下特点。结果影像组中12例CT在低密度灶周边皮质表面有蜿蜒走行的高密度影,MRI上T1WI相应区蚓线形高信号。9例CT未见高密度影而MRI见T1高信号。病理组大体见软化灶周边沿皮质走行弥散的点状或条索状出血。镜下软化灶周边皮质区毛细血管增多充血,小静脉扩张充血,周围见红细胞。结论MRI对CHI的诊断较CT敏感,阳性率高,有较大的临床价值;CHI梗死区脑皮质经历了出血过程,系大面积脑梗死自然病程中可经历的良性病理生理现象,预后尚好。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探讨不同Org10172治疗急性卒中试验分型(TOAST分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住院期间死亡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急性脑梗死为根本死亡原因的73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按照TOAST分型方法进行亚组分类: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型)、心源性栓塞型(CE型)、小动脉闭塞型(SVD型)、其他原因型(ODC型)及不明原因型(UND型)。比较不同TOAST分型急性脑梗死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特征。结果(1)LAA型死亡构成比(55.1%)最大,且呈逐年上升趋势。(2)LAA型住院病程最长(4.55±4.34)d,高血糖、高血脂、既往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患病率及胆固醇水平高于其他卒中亚型;CE型以女性为主,死亡年龄最高(73.68±9.82)岁,主要分布于75~84岁,D-二聚体升高、既往心房纤颤、心脏瓣膜病及心衰患病率高于其他卒中亚型,且心房纤颤在心血管危险因素中所占比例最高;与其他亚型相比,SVD型男性、入院时高血压、吸烟史所占比例最高。(3)住院期间并发症在不同病因分型患者中分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在梗死部位方面,CE型以前循环为主,LAA型及SVD型则以后循环为主(均P<0.01);LAA型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为脑疝和脑干梗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E型主要死于脑疝,SVD型主要死于脑干梗死(P<0.01)。结论不同TOAST分型死亡患者在基线特征、梗死部位、直接死亡原因方面均存在差异,临床中需加强对患者病因分型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对高危患者进行管理。 相似文献
105.
380例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汇总临床及文献资料,了解中国地区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CIDP)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380例CIDP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描述分析.结果 CIDP患者男女比2.17:1.00,平均年龄(39.25±12.33)岁,其中68.89%为慢性进展型,22.22%有前驱症状,发病高峰期双下肢受累45.21%,单纯累及双下肢4.90%,肌力远端重于近端者46.53%,植物神经受累17.28%; 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77.83%;电生理检查F波异常61.05%;糖皮质激素有效率84.03%.结论 中国地区CIDP患者平均年龄较同期国外报道早5~10年,且自主神经受累更为多见. 相似文献
106.
半椎板入路切除椎管内肿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半椎板切除入路在椎管内肿瘤中的应用及其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椎管内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髓外肿瘤40例,髓内海绵状血管瘤3例;均采用半椎板切除入路显微手术.结果43例肿瘤均获全切除.随访6~48个月,术前症状均不同程度改善,行颈、胸、腰椎X-线或MRI复查,均未出现脊柱畸形,无肿瘤复发.结论对椎管内髓外良性肿瘤,半椎板切除入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可最大限度保护脊柱的稳定性;对部分偏侧生长界限清楚的髓内肿瘤也可采用半椎板切除入路. 相似文献
107.
本文报告分析我国七城市脑卒中危险因素干预、对照人群全死因分析情况.四年共监测人群467057人年,年平均总死亡率为6.05‰,干预组死亡率5.69‰,对照组死亡率6.41‰.同时经过干预试验,七城市合计干预组死亡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1).干预组中脑卒中(七城市)从1986~1989年死亡率显示逐年下降趋势,而对照组则不然.从年龄别构成比来看,对照组前5位疾病除意外伤亡外,各种疾病均以65~75岁死亡构成比较高,而干预组则不然. 相似文献
108.
109.
110.
我院自1998年~2004年12月,收住107例门脉高压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经急诊内镜检查均有食管静脉曲张,同时发现伴有急性胃黏膜出血的病例38例。笔者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近况,查阅相关资料,主要针对其发病机制,采用综合治疗,合理配伍用药,明显的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