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8篇
临床医学   67篇
内科学   6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19篇
综合类   4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目的大量的研究表明;运动尤其是力竭性运动后血液的生理生化特性、宏观血液流变特性以及红细胞、血小板流变特性将发生明显的改变;运动和免疫有着密切的关系;研究表明,过量的运动对免疫系统造成损伤、基干白细胞特别是PMNs(Polymorphonuclear neutrophils,PMNs)的特殊生理功能地位,本文将对运动力竭后微循环中白细胞粘附行为进行研究,更深一步探讨运动性疲劳机制。方法以游泳方法建立大鼠模拟运动力竭模型,运用活体显微电视录像系统观察肠系膜微循环并录像。选择单个无分枝的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和细静脉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回放分析肠系膜微循环观察图像,测定微血流动力学参数;管径(D)、白细胞粘附数目、白细胞滚动速度(Vwbc)、白细胞变形指数(DI)。结果观察到在不同的血管管径范围下所对应的大鼠运动力竭后白细胞粘附在静脉/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表面上的数目明显高于正常组.大鼠运动力竭后肠系膜微静脉中白细胞的滚动速度由正常状态的88.99±26.32(μm/s)降为54.24±17.29(μm/s),减少了39,04%,差别显著(P<0.05);大鼠运动力竭后肠系成微循环中白细胞变形指数由正常状态的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HL-1改变兔肝脏组织声学环境的可行性及机制.方法:实验组用HL-1静脉输入20min,约1h后解剖,取小块肝脏组织送病理,然后即行肝脏FU定点损伤及靶区组织温度测量,辐照时间为3s、6s、9s、12s、15s,功率3.04W、频率11MHz,脉冲1000Hz,实验后每只兔肝取2~3块未损伤组织测量其密度;对照组以Saline代替HL-1,其余步聚同实验组.结果:两组温度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但实验组各个辐照时间温度上升值均大于对照组(P<0.05).大体观实验组兔肝脏外观呈粉红色,可见类似脂肪肝似的脂质沉着,病理检查肝细胞和肝血窦内均见大量脂质体沉积,肝血窦腔隙及中央静脉缩小,切面有"实变"感;肝组织密度测量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1217±0.0281g.cm-3和1.0547±0.0388g.cm-3(P<0.01).结论:HL-1静脉输入可以导致肝脏组织结构发生相应的改变、加速超声能量在靶区组织处的沉积、提高组织的温升效果,因而改变了肝脏组织的AET.  相似文献   
33.
目的 研究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对体外铜绿假单胞菌(PA)生物被膜(BF)杀菌作用和对其结构的影响.方法 体外建立铜绿假单胞菌PAO1生物被膜3、6 d模型,平板计数法菌落进行计数,FITC-ConA染胞外多糖(EPS),SYTO9/PI标记BF内细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摄取不同层面的图像,采用Image Pro Plus 6.0(IPP)分析死菌比例和运用BF图像结构分析软件(ISA)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1)3 d和6 d组菌落数经HIFU干预后减少.(2)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可见HIFU干预后EPS减少.(3)3 d和6 d组死菌比例经HIFU干预后增加.(4)ISA结果3 d和6 d组均见BF厚度减少,区域孔率增加,平均扩散距离减小,结构熵减小.结论 经HIFU干预后PA BF中死菌比例增加和BF空间结构破坏.  相似文献   
34.
病理性瘢痕中细胞因子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细胞因子在病理性瘢痕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致纤维化细胞因子如转化生长因子-β、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等促进瘢痕的形成,而另一些细胞因子如干扰素、表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等则抑制瘢痕的形成。基因技术与细胞因子结合干预瘢痕的形成,有望成为未来治疗病理性瘢痕的一个新的突破点。  相似文献   
35.
目的 研究相同输出声功率下,声通道的条状障碍物对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在离体牛肝内形成凝固性坏死的影响.方法 在离体牛肝组织中进行HIFU辐照,首先在自由场进行HIFU辐照,然后将用条状障碍物模拟的肋骨置于声通道,引导声束轴线沿肋间隙正中、沿肋缘及正对肋骨,在每种情况下将肋骨分别置于距焦平面3 cm、6 cm、9 cm处在离体牛肝中进行HIFU辐照,辐照结束后观测凝固性坏死的形成率、体积、形态、位置与模拟肋骨表面的情况.结果 ①凝固性坏死形成率:自由场情况下,凝固性坏死形成率为100%.当肋骨距焦平面3 cm时,声束轴线沿肋间隙正中,凝固性坏死形成率为100%;声束轴线沿肋缘、正对肋骨时,凝固性坏死形成率急剧降低.分别为25%、8%;当肋骨距焦平面6 cm、9 cm,无论声束轴线与肋骨相对位置如何,形成率均在50%以上.②凝固性坏死体积:当声通道有肋骨存在,凝固性坏死体积比自由场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肋骨与声束轴线的相对位置以及肋骨距焦平面的距离不同,凝固性坏死的体积、长度、宽度、形态、位置不同.③当肋骨置于接近焦平面的位置时,在形成凝固性坏死的同时,观察到肋骨表面被烫伤.当肋骨置于远离焦平面的位置时,在形成凝固性坏死的同时,不会对肋骨表面形成损伤.结论 声通道有肋骨存在时,HIFU在牛肝内形成的凝固性坏死体积明显减小.声通道的肋骨与声束轴线的相对位置以及肋骨距焦平面的距离均对凝固性坏死的形成率、体积、形态、位置有影响,声束透过肋间隙正中时在牛肝中形成的凝固性坏死体积较大,形态规则,易于控制.声通道的肋骨距离焦平面越近,越有可能对肋骨表面造成损伤.  相似文献   
36.
目的不同剂量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作用于犬腰交感神经节,观察犬行为学、神经节及其临近组织的变化,为HIFU用于腰交感神经兴奋所致慢性疼痛疾病的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手术标记犬左侧腰交感神经节后,以5种不同的HIFU剂量(强度×时间)体外辐照犬腰交感神经节,然后分别于处理前、后7d观察犬行为学、神经节及其临近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50w×400s组和100w×350s组处理前、后各指标无显著变化;150w×300s组处理后行为学无明显改变,神经节破坏彻底,血流率增加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生殖股神经损伤较严重,镜下见明显的细胞坏死征象,细胞轮廓尚存,细胞结构不清;200w×250s组和250w×200s组神经节破坏不彻底,血流率(L/R)增加不显著,生殖股神经损伤较轻,镜下见髓鞘分层,轴突空泡、变性,细胞器结构完整但皮肤明显灼伤。结论HIFU可以实现体外彻底阻断犬腰交感神经节传导,在有效阻滞剂量下可能对神经节旁的生殖股神经造成一定的损伤,而对超声通道内及焦点旁的血管、肌肉、脊神经、脊髓等组织无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37.
重庆医科大学于2018年与英国邓迪大学探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4+1”本硕融合培养模式,从教育模式、课程对接与学分互认、合同签订与宣传、过程考核与管理、学位授予等多方面进行探讨。该项目于2019年正式签约,同年低年级学生参加“邓迪大学暑期夏令营”项目,2020年高年级学生正式进入该融合培养项目。通过第一批学生的反馈来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4+1”本硕融合培养模式能够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有利于拓宽学生国际视野,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注入强劲的力量。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MRI温度图监控聚焦超声波开放家兔血脑屏障(BBB)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20只家兔分3组,分空白对照组、超声组和超声+微泡组,分别在1.1MHz聚焦超声波,10W功率下照射不同时间,从6~20s不等。照射过程中应用MRIGRE序列实施实时监测焦点温度变化图,照射后进行MRIT2扫描和T1造影增强扫描,病理学检查。结果平均温度44.6℃到48.8℃之间、峰值温度45.9℃~51.6℃之间,可见BBB开放,而脑组织未见明显坏死,而在此温度之上,则有明显的脑组织坏死。结论MRI实时温度图可以预测聚焦超声开放家兔BBB过程中的脑组织改变,并监控其安全范围。  相似文献   
39.
兔脑在高强度聚焦超声作用下的耐受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正常兔脑组织在不同剂量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作用后的反应和生存状态,探讨HIFU对脑部疾病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在总辐照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分组用不同的单次时间对24只新西兰兔脑组织进行定位损伤。观察实验兔的反应及生存状况,5周后处死取材,先用氯化三苯基四氮(triphenyl tetrazolium choloride,TTC)染色观察后,常规HE染色,光镜下观察组织学变化。结果:观察期内实验兔的生存状态在单次作用时间≥20s后明显变差,与作用次数无明显关系,组织学变化提示单次作用时间5~10s效果为最佳。结论:H1FU能有效定位损伤深部脑组织,单次作用剂量适宜时是安全的,而与作用次数无关。  相似文献   
40.
目的 1988年,王智彪萌发了用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从体外对体内肿瘤进行非侵入切除的灵感.在之后的10年中,他和他的团队在该领域提出了"生物学焦域"、"超声治疗剂量学"、"组织声环境"等概念.在实时超声监控、治疗系统优化、远程医疗系统、临床方案等方面突破了相应的关键技术壁垒.将HIFU治疗技术成功运用于外科治疗,在国际上积累了数量最多的临床病例.在该领域的设备研制、临床应用及若干基础研究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
Abstract:
In 1988, Zhibiao Wang had an inspiration of ablating tumor in vivo non-invasively by 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 (HIFU). In the following 10 years, he and his team first proposed concepts such as "biological focal region", "ultrasound therapy dosimetry", "acoustic environment in tissue" and so on. They had broken down the key technical barriers in real-time ultrasound monitoring, treatment system optimization, telemedicine system, clinical protocols and other aspects, making HIFU therapy successfully applied to surgery and accumulated the largest number of clinical cases internationally. They have been playing a leading role around the world in equipment development,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some basic research in this fiel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