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4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7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3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51篇
内科学   12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38篇
综合类   94篇
预防医学   24篇
药学   22篇
中国医学   24篇
肿瘤学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9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01.
目的 :为从左听诊三角入路经胸膜外进行动脉导管结扎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 3 0例小儿固定尸体上模拟经左听诊三角入路手术 ,对与动脉导管结扎术有关的肌肉、胸膜、神经及血管进行了解剖学观测。结果 :经左侧听诊三角入路第 4肋间隙切口处距交感干 ( 2 .74± 0 .41)cm ,距胸主动脉 ( 3 .3 8±0 .61)cm ,距左肺根上缘 ( 3 .5 0± 0 .5 7)cm ,距动脉导管 ( 4 .2 5± 0 .5 7)cm ,推肺向前约 ( 2 .10± 0 .5 0 )cm。结论 :手术中应注意胸膜的剥离、肋间隙切口的大小及与其密切相关的神经和血管。以听诊三角为标志 ,经第 4肋间隙入路胸膜外行动脉导管结扎术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302.
归术活血胶囊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王胜春  李剑锋  刘明义  曹增法 《中国药房》2005,16(24):1861-1864
目的:探讨归术活血胶囊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大鼠大脑动脉栓塞模型,随机将大鼠分为模型组、尼莫地平阳性对照组及归术活血胶囊高、中、低剂量组,另设假手术组。各组灌胃给予水或相应药物,将皮层及海马组织分为损伤侧与对照侧,测定两侧天冬氨酸(Asp)、谷氨酸(Glu)、丙二醛(MDA)、乳酸脱氢酶(LD)、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含量或活性,并以红四氮唑(TTC)染色法测定脑梗死面积,以烘干法测定脑含水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归术活血胶囊组(其中一组或几组)皮层Asp含量无明显变化,而海马组织损伤侧Glu含量明显降低(P<0·05),皮层损伤侧TNF-α含量明显增加(P<0·05),皮层及海马组织两侧MDA含量和GSH-Px活性显著降低(P<0·05),皮层损伤侧LD含量轻微升高,对照侧LD含量明显下降(P<0·05),皮层两侧K+-Na+-ATP酶活性降低(P<0·05),脑含水量降低且脑梗死面积明显减小(P<0·05)。结论:归术活血胶囊对模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03.
MAGE基因在检测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微转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与目的MAGE基因是肿瘤特异性基因,本研究检测了MAGE1、2、3、4基因mRNA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淋巴结中的表达情况,以分析MAGE基因在检测NSCLC淋巴结微转移中的意义。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53例NSCLC患者的111组淋巴结中MAGE1、2、3、4mRNA的表达。结果应用常规病理检查和应用RTPCR技术检测MAGE基因mRNA表达的淋巴结转移阳性率分别为27.9%(31/111)和41.4%(46/111),差异有显著性(P<0.05)。80组常规病理检查阴性淋巴结中至少有一种MAGE基因表达的淋巴结有19组,阳性率是23.8%(19/80)。31组常规病理检查阳性淋巴结标本中至少有一种MAGE基因表达的阳性率是87.1%(27/31)。非肺癌患者淋巴结四种MAGE基因表达均为0。结论应用RTPCR法检测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中MAGE1、2、3、4基因mRNA的表达,有助于诊断淋巴结微转移,提高肺癌TNM分期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304.
临床肺系病证中,无论外感或者内伤,病变后期常常导致肺之虚损证.此包括肺痿、肺痨、肺胀、肺痈后期等肺系疾病.肺之虚损病证以气、阴(津)、阳等的不足为主,因此在治疗上,按"虚则补之"的原则,肺虚宜补.临床配伍用方时,除直接补肺外,更多地应利用五行生克制化关系,间接补肺.其临床方剂配伍特点包括下述几点内容.  相似文献   
305.
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性肾病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性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 46例难治性肾病患者随机分为 2组 ,对照组 2 1例 ,单用西药治疗 ;治疗组 2 5例 ,在西医治疗基础上 ,按中医辨证分型合用中药治疗。结果 总缓解率对照组为 52 .4% ,治疗组为 92 % ,两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85 .7% ,明显高于治疗组的 1 2 %。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性肾病可提高缓解率 ,减少不良反应 ,是一种较为满意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06.
目的观察腹腔镜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LCBDE)治疗急性肝外结石性胆管炎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01-2019-01间在汝州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48例急性肝外结石性胆管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8例均成功完成LCBDE术。手术时间70~192 min,术中出血量20~100 mL,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时间2~5 d,腹腔引流管留置时间3~11 d,住院时间6~15 d。术后发生胆漏4例(8.33%),均经引流管通畅引流后6~8 d愈合。术后6例(12.5%)残留结石,分别于术后8~10周经胆道镜顺利取出。出院后随访1~4 a,复查超声或MRCP,未发现结石复发及胆总管狭窄。结论在严格选择手术适应证、熟练掌握腔镜技巧和精准手术操作的前提下,LCBDE是治疗肝外急性结石性胆管炎安全、可行的术式。  相似文献   
307.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神经内科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总结了120例神经内科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护理经验,主要包括心理护理、导管护理和静脉炎的护理。认为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既减少了患者痛苦,又减轻了护士工作负担,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08.
目的探讨支气管内超声引导针吸活检术(EBUS-TBNA)在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分期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利用EBUS-TBNA对术前确诊或CT扫描高度怀疑非小细胞肺癌且伴有纵隔淋巴结肿大(N2站淋巴结短径≥1.0cm,或N1站淋巴结短径≥1.0cm且N2多站短径≥0.5cm者),有手术切除可能,术前无放、化疗史的126例患者进行纵隔淋巴结分期。最终入组82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 结果该组82例患者,经EBUS-TBNA检查证实纵隔淋巴结转移(阳性)者54例,未见纵隔淋巴结转移(阴性)者28例。EBUS-TBNA在该组肺癌术前纵隔淋巴结分期中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性分别为94.7%(54/57)、100.0%(25/25)和96.3%(79/82),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0%(54/54)和89.3%(25/28)。而CT对于本组患者纵隔淋巴结分期中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性分别为98.2%(55/56)、38.5%(10/26)和79.3%(65/82),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7.5%(55/71)和90.9%(10/11)。CT在术前纵隔淋巴结分期中的假阳性率为22.5%(16/71)。全组中,16例(19.5%)肺癌患者因EBUS-TBNA病理结果改变了治疗策略。 结论EBUS-TBNA用于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分期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较高。EBUS-TBNA可以作为非小细胞肺癌术前分期、指导治疗策略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309.
目的探讨PKVP(经尿道前列腺双极汽化切割术)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效果。方法对650例前列腺增生症患者采用PKVP治疗,观察、分析其术后疗效和并发症。结果PKVP术后患者最大尿流率升高,I-PSS症状评分值降低,排尿通畅,疗效好,并发症少。结论PKVP出血少,手术安全,疗效确切,是治疗前列腺增生的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10.
患男,35岁,船员,出海1周后因受风寒出现厌食、口腔黏膜溃疡、流涕、咽疼、腹痛、腹泻每天4~6次,呈黏液脓血便,四肢关节疼痛。当地医院诊断为“胃肠型感冒”,给予抗病毒抗菌治疗1周,咽痛及关节疼痛有所缓解;但腹痛、腹泻无好转,并出现发热、畏寒。(1)查体:T38.2℃,R80次/min,P20次/m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