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4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9篇
儿科学   26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41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120篇
内科学   45篇
皮肤病学   46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20篇
外科学   85篇
综合类   197篇
预防医学   97篇
眼科学   9篇
药学   91篇
  3篇
中国医学   95篇
肿瘤学   19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41.
目的了解西北地区百草枯中毒的流行病学特征,为进一步提高百草枯中毒的防治水平提供依据。方法收集西京医院急诊科2012年8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57例百草枯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婚姻、职业、中毒季节和途径、中毒剂量、就诊时间、住院天数及预后特征,比较不同年龄、性别和不同预后患者平均中毒量的差异,并根据中毒量分组统计救治成功率。结果 1百草枯中毒患者中以女性为主(92例,58.6%),年龄(31.5±12.8)岁,已婚102例(65.0%),患者多为农民或来自农民家庭的学生(110例,70.1%),中毒方式主要为口服(152例,96.8%),平均中毒剂量37.5(20~100)ml,最终91例(58.0%)救治成功。2中毒以夏秋季多见(73.2%);20~29岁中毒人群比例最大(25.5%);各年龄段性别构成中10~19岁男性最多(55.3%),随着年龄增加呈进行性下降趋势。310~19岁男性平均中毒剂量大于女性,20~29岁女性中毒剂量高于男性,随着年龄增加进行性上升,男性则呈下降趋势。已婚女性中毒剂量显著多于男性(Z=5.54,P=0.021)。4不同剂量组间存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31,P0.001)。结论西北地区百草枯中毒多发于夏秋(农忙)季,以农村已婚女性口服中毒为主。随着年龄增加,女性患者中毒剂量逐步增大,男性患者中毒量20~29岁时达高峰,以后呈下降趋势。随着百草枯中毒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患者预后较前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42.
目的结合文献探讨乳腺大汗腺病变中的肌上皮细胞改变。方法对2例罕见乳腺大汗腺乳头状病变的临床表现、病理学形态、免疫组化等进行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例1 70岁,女性。病变为直径0.9 cm囊实性结节,镜下表现为界限清晰的硬化性乳头状病变,伴广泛的大汗腺化生。大汗腺化生区域,肌上皮细胞不明显,且p63及CD10染色完全阴性,而SMA、S-100、CK14、CK5/6染色均能够显示连续完整的外周及乳头轴心肌上皮细胞层。例2 60岁,女性。病变为直径4.5 cm囊实性结节。镜下结节呈囊性,囊腔周围可见厚的纤维性包膜,囊内肿瘤细胞排列成乳头状或筛状,可见明显的纤维血管轴心及大汗腺特征,局部有小灶性坏死及钙化。免疫组化染色p63、CD10、calponin、CK5/6、SMA、S-100、CK14在乳头轴心及囊腔外周均未发现肌上皮细胞,前哨淋巴结活检未见转移。2例最终诊断:例1,乳腺硬化性导管内乳头状瘤伴不典型大汗腺增生,例2,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大汗腺亚型)。随访7个月及41个月均无复发。结论乳腺良性大汗腺病变可发生异常的肌上皮细胞改变,出现部分甚至所有肌上皮细胞标记阴性以及肌上皮细胞的部分或完全缺失。除应用多种肌上皮细胞标记物外,乳腺大汗腺病变(尤其是大汗腺乳头状病变)的病理诊断需要结合组织结构、细胞形态等进行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43.
尽管目前临床上针对增生性瘢痕已有了一些较为有效的治疗措施,在治疗效果上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因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因此仍存在较多问题.本文就增生性瘢痕的基础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进一步认识、治疗增生性瘢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对终末期肾脏疾病患者钙磷代谢水平、血液净化相关指标及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期间收治的103例终末期肾脏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 ESR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组,对照组51例给予血液透析治疗,观察组52例应用...  相似文献   
45.
急性创伤性凝血病是创伤后发生率较高且后果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死亡率高,较易发展为多器官功能衰竭。早期诊断和积极处理急性创伤性凝血病是急诊创伤外科治疗的重要内容,也是降低创伤死亡率的关键。本文就近期急性创伤性凝血病的流行病学资料、影响因素、病理生理机制和临床治疗等方面的研究新进展作一综述,希望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6.
癫痫大发作持续状态指全身性强直、阵挛发作在短期内持续频繁发作,以致发作间隙仍持续昏迷者,并伴有高热、脱水、酸中毒.其持续时间愈长、脑的损伤也越重,同时并发全身严重的合并症机会也越多,如不及时治疗,常因生命功能衰竭而死亡.……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东莞地区职业性接触性皮炎的主要致病因素,了解其常见的接触性变应原。方法采用斑贴试验试剂盒对每例患者进行斑贴试验。结果300例患者中有167例至少对一种物质过敏,总阳性率为55.67%,阳性率较高的几种变应原依次为:硫酸镍104例(34.67%),甲醛42例(14.00%),重铬酸钾30例(10.00%)。结论东莞地区职业性接触性皮炎主要变应原为三种化学物质,调查结果有助于临床指导该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48.
本组 4 3例中 ,男 15例 ,女 2 8例。年龄 16~ 60岁。病史最短 1周 ,最长 1年 ,均以症状、体征做出诊断。治疗方法 :白胡椒 50 g,血竭 5g,冰片 5g,硫磺10 g。研成粉末 ,以适量凡士林调成糊状 ,均匀涂于患处皮肤上 ,并保持患处皮肤上始终有该药。 1周为一疗程 ,可连续用 2个疗程。治疗期间忌饮茶、酒。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评定标准 :治愈 :症状消失 ,皮肤颜色正常 ,无斑丘疹、无结节。有效 :瘙痒及疼痛减轻 ,斑丘疹面积缩小。无效 :症状、体征均无明显变化。结果 :本组 4 3例中 ,治愈 32例 ,有效 8例 ,无效3例。有效率 93.2 %。典型病例 :患…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股前外侧皮瓣移植治疗小儿复杂创伤性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观察。方法应用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治疗小儿下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11例,包括小腿1例、踝后伴跟腱缺损3例、足部7例。结果 10例皮瓣顺利成活,1例出现静脉危象,探查处理后成活;供区植皮全部成活。术后随访3~24个月,皮瓣质地柔软,外形良好,4例吻合皮神经后恢复保护性感觉。结论股前外侧皮瓣移植治疗小儿下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可明显提高保肢成功率,缩短治疗周期,最大限度恢复患肢功能,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0.
目的 观察并分析以问题为基础(PBL)联合以循证医学为基础(EBL)教学法在急诊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及价值.方法 选取53名五年制临床专业实习生,应用PBL+ EBL的联合教学法进行临床教学.教学结束后进行教学效果的问卷调查和理论考试,并与45名接受传统讲授教学法的实习生考试成绩进行比较.结果 PBL+EBL联合教学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自学能力、文献检索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77.4%的学生认为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具有很好的教学价值;理论考试成绩的优秀率显著高于传统讲授教学组(41.5%vs15.6%,x2=7.868,P=0.007).结论 PBL+ EBL联合教学法能够克服传统教学的缺点,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自学能力和教学质量,适合在临床教学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