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4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26篇
儿科学   28篇
基础医学   36篇
口腔科学   20篇
临床医学   66篇
内科学   55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6篇
特种医学   18篇
外科学   244篇
综合类   186篇
预防医学   57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57篇
  2篇
中国医学   40篇
肿瘤学   2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78篇
  2007年   72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比较老年粗隆间骨折髓内与髓外固定两种手术方法治疗效果。方法选取从2011年2月~2012年11月入住我院骨科股骨粗隆间骨折80例老年患者,随机均分为髓内固定组40例,髓外固定组40例,并总结术后患者恢复情况。结果术后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5例,术后12个月内出现固定失效12例,且术后肺部感染形成肺栓塞患者58人,27人抢救无效后死亡。根据曾铁良评定标准,髓内固定组优良率略高于髓外固定。结论兼顾老年患者年龄、骨质及伴随性疾病因素,反粗隆骨折及股骨小粗隆不完整老年患者性髓内固定较好,骨间距及小粗隆骨完整老年患者性髓外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2.
肺动脉高压(PAH)是一类以肺循环阻力增高为主要特征、最终导致右心功能不全、乃至死亡的慢性肺疾病,其病因复杂,预后差。微小RNA(miRNA)是一种内源性的非编码RNA,与PAH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能是潜在的药物治疗靶点。本文主要对miRNA在PAH慢性缺氧、骨形成蛋白Ⅱ型受体(BMPR2)、apelin-APJ、以及右心功能不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探索PAH的发病机制、诊疗研究提供新的方向和思路。  相似文献   
23.
张妍  张亮  朱锋 《新中医》2022,54(15):174-178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复合腰硬联合麻醉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中镇静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80 例需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 例。对照组给予腰硬联合麻醉,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经皮穴位电刺激。记录麻醉前、手术开始、术中30 min、术后2 组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脑电双频指数(BIS)、皮质醇(Cor)、儿茶酚胺(CA) 水平,于术后6 h、12 h、24 h、36 h 采用数字疼痛分级法(NRS) 评价患者疼痛情况,记录2 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麻醉前,2 组MAP、HR、SPO2、BIS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开始,对照组MAP、HR 水平较麻醉前升高(P<0.05),研究组MAP、HR 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术中30 min,对照组MAP、HR 水平较麻醉前升高(P<0.05);研究组MAP 水平较麻醉前升高(P<0.05),HR 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对照组MAP、HR 水平较麻醉前升高(P<0.05),研究组MAP 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手术开始、术中30 min、术后,2 组BIS 水平较麻醉前降低(P<0.05),研究组BIS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手术开始,2 组Cor、CA 水平较麻醉前无明显变化(P>0.05);术中30 min,2 组Cor、CA 水平较麻醉前升高(P<0.05),研究组Cor、CA 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 组Cor、CA 水平较麻醉前无明显变化(P>0.05)。术后6 h、12 h、24 h、36 h,2 组NRS 评分逐渐降低(P<0.05),研究组NRS 评分低于同时间点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复合腰硬联合麻醉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镇静效果较好,可稳定患者MAP、HR 水平,减轻应激反应,缓解患者术后疼痛,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脂多糖(LPS)诱导巨噬细胞趋化因子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巨噬细胞炎症蛋白2(MIP-2)表达的影响。方法小鼠RAW264.7巨噬细胞用1 mg/L LPS进行刺激,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qRT-PCR)检测MCP-1与MIP-2 mRNA水平、ELISA检测培养液中MCP-1与MIP-2的蛋白含量。结果 1 mg/L LPS可显著刺激RAW264.7细胞MCP-1和MIP-2 mRNA表达,单独EGCG对MCP-1和MIP-2基因表达无明显影响,但EGCG可以抑制LPS诱导的MCP-1和MIP-2的表达,并存在剂量依赖效应。结论 EGCG能以剂量依赖方式抑制LPS诱导的巨噬细胞MCP-1和MIP-2的表达。  相似文献   
25.
2000年3月~2002年3月,我院早期联合用药治疗乙型肝炎早期肝硬化患者42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6.
目的:通过多维度评估特发性脊柱侧凸(idiopathic scoliosis,IS)患儿侧凸进展高峰期(peak angle velocity,PAV)的相应成熟度指标,探讨其对PAV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初诊时月经未至、Risser征0级,Y三角软骨未闭、以半年为周期随访至少5次且进展超过5°的女性IS患儿30例,初诊年龄为10.8±1.5岁(7.8~12.1岁)。随访时收集及测量的指标包括实足年龄、Y三角软骨闭合状态、Risser征、身高、主弯Cobb角和骨龄(digital skeletal age,DSA)评分。计算每个随访周期内的身高增长速度(height velocity,HV)和Cobb角增长速度(angle velocity,AV)。采用逻辑回归分析各维度指标对PAV的预测价值。结果:30例患儿的PAV年龄为11.8±1.3岁(10~15岁),PAV时的身高为150.7±4.8cm,DSA评分为479.4±56.5,主弯Cobb角为26.5°±7.2°,HV为8.3±3.7cm/年,AV为7.8°±5.2°/年。PAV主要发生于Risser征0级(80.0%)和1级(20.0%)。逻辑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AV的发生与实足年龄介于11~13岁之间(OR=3.166,P=0.032)、Y软骨闭合(OR=6.365,P0.01)、Risser征0级(OR=12.963,P0.01)、DSA评分介于400~500之间(OR=10.758,P=0.011)、HV6cm/年(OR=4.346,P=0.025)、Cobb角30°(OR=9.535,P=0.013)呈显著相关。结论:年龄介于11~13岁之间、Risser征0级伴Y软骨闭合、DSA评分介于400~500之间、HV6cm/年和Cobb角30°为女性IS患儿侧凸PAV的高危因素,可用于预测PAV的发生,评估侧凸进展风险。  相似文献   
27.
目的 :探讨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子(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κB,RANK)基因多态性与女性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之间的相关性。方法:2009年2月~2013年7月在我院行支具或手术治疗的450例主弯Cobb角大于20°的女性AIS患儿为观察组(AIS组),年龄14.8±2.9岁(10~18岁)。对照组为例行健康体检的我院周围地区无血缘关系的健康青少年女性400名,年龄15.1±2.3岁(10~17岁)。所有AIS患儿均有身高、体重及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等资料。AIS组和对照组每例取肘静脉血2ml,提取外周血白细胞基因组DNA。rs1805034和rs35211496作为RANK的目标位点,应用Taqman探针技术行荧光定量PCR,全部反应结束后在荧光定量PCR仪上读取终点荧光,确定各样本的基因分型结果。采用R×C表χ~2检验比较AIS组和对照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的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AIS组患儿主弯Cobb角及BMI在不同基因型之间的差异。结果:rs1805034和rs35211496的基因型在AIS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rs1805034和rs35211496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单因素方差分析示AIS组内rs1805034和rs35211496的不同基因型患儿间的主弯Cobb角及BMI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RANK基因可能不是女性AIS的易感基因,女性AIS组内rs1805034和rs35211496的不同基因型患儿间的主弯Cobb角及BMI均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28.
要】 目的:评估后路矫形手术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脊柱高度的矫正程度及其影响因素。方法:2010年1月~2011年6月接受后路矫形内固定术的AIS患者277例,单弯(single curve,SC)173例,双弯(double curve,DC)104例,站立位主弯Cobb角平均53.63°±15.38°(40°~140°),仰卧位主弯Cobb角43.87°±15.01°(20°~124°)。脊柱高度(spinal height,SH)定义为仰卧位全脊柱正位X线片上T1椎体上终板中点至S1椎体上终板中点之间的垂直距离。测量术前、术后SH,ΔSH为手术矫正SH值。评估不同Cobb角侧凸患者的ΔSH,并采用偏相关分析评估脊柱侧凸术前Cobb角、Cobb角矫正值、Cobb角矫正率、术前SH及术后SH与ΔSH的相关性。结果:SC组仰卧位Cobb角术后矫正至15.69°±9.21°(4°~79°),DC组仰卧位主弯Cobb角术后矫正至19.50°±13.07°(3°~95°),矫正率分别为69.7%和65.5%。SC组和DC组术前SH分别为41.29±2.96cm和39.97±3.26cm,术后SH分别为43.77±2.71cm和42.86±3.04cm。SC组术前仰卧位Cobb角分别为≤30°、31°~40°、41°~50°、51°~60°、61°~70°、71°~80°、>80°时,ΔSH分别为1.97±0.79cm、2.14±0.63cm、2.52±0.65cm、2.77±0.51cm、3.92±0.61cm、4.33±0.22cm、4.85±0.22cm;而在DC组中,ΔSH分别为2.37±0.60cm、2.35±0.69cm、2.56±0.53cm、3.27±0.40cm、3.79±0.94cm、3.89±1.11cm、5.46±0.91cm。ΔSH与术前Cobb角[SC:r=0.702,P<0.001;DC(主弯+次发弯):r=0.718,P<0.001]、Cobb角矫正值[SC:r=0.659,P<0.001;DC(主弯+次发弯):r=0.698,P<0.001]和术后SH[SC:r=0.182,P=0.017;DC(主弯+次发弯):r=0.213,P=0.033]呈显著相关性,但与Cobb角矫正率[SC:r=0.083,P>0.05;DC(主弯+次发弯):r=0.039,P>0.05]和术前SH[SC:r=-0.082,P>0.05;DC(主弯+次发弯):r=-0.047,P>0.05]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后路矫形手术可显著改善AIS患者的SH,术前Cobb角和Cobb角矫正值是影响SH矫正程度的主要因素,术后SH是次要影响因素,而Cobb角矫正率则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9.
【摘要】 目的:研究成人腰椎峡部裂性滑脱症与退变性滑脱症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方法:选择2009年3月~2012年3月就诊且有完整影像学资料的腰椎峡部裂性滑脱症与退变性滑脱症患者共58例,其中峡部裂性滑脱(峡部裂组)29例,男9例,女20例,年龄23~67岁,Ⅰ度滑脱22例、Ⅱ度7例,L4滑脱16例、L5滑脱13例;退变性滑脱(退变组)29例,男5例,女24例,年龄45~85岁,Ⅰ度滑脱22例、Ⅱ度7例,L3滑脱3例、L4滑脱23例、L5滑脱3例。峡部裂组和退变组患者ODI评分分别为25.5分和22.0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测量两组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学指标,包括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腰椎前凸角(lumber lordosis,LL)、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矢状面轴向垂直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同时测量两组病例的腰椎滑脱角、滑脱率以及滑脱距离。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组患者的上述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峡部裂组患者LL、TK和滑脱角分别为52.2°±10.9°、25.3°±11.1°、9.9°±6.4°,明显高于退变组的44.2°±15.4°、23.4°±12.6°、6.0°±3.9°(P<0.05);退变组患者SVA为30.6±40.6mm,明显高于峡部裂组的4.6±24.9mm(P<0.01)。两组患者的骨盆形态学参数PI(峡部裂组53.9°±11.5°,退变组55.8°±10.8°)、PT(17.0°±8.3°,22.9°±7.2°)、SS(36.9°±8.7°,33.4°±9.9°)以及腰椎滑脱率[(21.8±9.8)%,(19.7±7.8)%]、滑脱距离(6.2±2.7mm,5.6±1.9mm)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成人腰椎峡部裂性滑脱症与退变性滑脱症患者具有相似的骨盆形态,但峡部裂性滑脱症患者较退变性滑脱症患者表现为更大的胸椎后凸、腰椎前凸以及滑脱角。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临床及影像学参数对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脊柱侧凸研究协会22项(SRS-22)量表简体中文版问卷评分的影响.方法:2008年1月~2012年12月109例无支具及手术治疗史的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接受SRS-22简体中文版的问卷调查.男17例,女92例;年龄19~40岁,平均24.8岁.冠状面主弯Cobb角16°~102°,平均37.3°.分析SRS-22各维度得分及亚总分与年龄、体重指数、主弯Cobb角及矢状面平衡间的相关性,并分别比较年轻(<30岁)与年长(≥30岁)、小角度(Cobb角<40°)与大角度(Cobb角≥40°)、胸弯与胸腰/腰弯以及男性与女性患者间SRS-22评分差异.结果:年龄与SRS-22亚总分、疼痛、心理状况及功能维度得分负相关(r分别为-0.35、-0.50、-0.31、-0.21,P<0.05);体重指数与疼痛得分负相关(r=-0.23,P<0.05);主弯Cobb角与SRS-22亚总分、自我形象及功能维度得分负相关(r分别为-0.31、-0.49、-0.30,P<0.05);矢状面平衡与功能维度得分负相关(r=-0.26,P<0.05).年长患者SRS-22亚总分、疼痛及心理得分低于年轻患者(P<0.05).大角度患者SRS-22亚总分、自我形象及功能维度得分低于小角度患者(P<0.05).胸弯患者自我形象及心理维度得分低于胸腰/腰弯患者(P<0.05).女性患者的疼痛维度得分明显低于男性(P<0.05),其余参数及得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年龄、侧凸Cobb角、体重指数、躯干矢状面平衡可影响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SRS-22简体中文版问卷不同维度得分.胸弯患者自我形象及心理受侧凸的影响较腰弯患者更大,女性患者对疼痛的耐受性低于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