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8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26篇
儿科学   28篇
基础医学   36篇
口腔科学   20篇
临床医学   67篇
内科学   55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6篇
特种医学   18篇
外科学   244篇
综合类   187篇
预防医学   57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58篇
  2篇
中国医学   40篇
肿瘤学   2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78篇
  2007年   72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目的:观察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上、下端椎和顶椎椎体生长板凸、凹侧软骨细胞的生物活性差异.探讨其在AIS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在对12例AIS患者行胸椎侧凸前路松解手术或前路矫形手术时获取上、下终椎和顶椎椎体生长板,分成凸、凹侧2组,共72枚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Runx2和X型胶原蛋白的表达.原位杂交方法检测Runx2mRNA表达。所有染色结果通过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AIS患者顶椎椎体生长板凸、凹两侧的X型胶原、Runx2和Runx2 mRNA表达总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顶椎椎体生长板凹侧X型胶原的表达总量低于下终椎椎体生长板凹侧的表达总量(P〈0.05)。顶椎椎体生长板凹侧Runx2的表达总量低于上、下终椎椎体生长板凹侧的表达总量(P〈0.05)。顶椎椎体生长板凹侧单一软骨细胞Runx2表达量高于凸侧和上、下终椎椎体生长板凹侧单一软骨细胞的表达(P〈0.05)。顶椎椎体生长板凹侧高倍视野下平均Runx2mRNA表达总量低于上、下终椎椎体生长板的凹侧(P〈0.05)。顶椎椎体生长板凸侧单一细胞Runx2 mRNA表达量低于凹侧(P〈0.05)。顶椎椎体生长板凹侧高倍视野下平均X型胶原阳性细胞密度和Runx2阳性细胞密度低于凸侧和上、下终椎椎体生长板凹侧阳性细胞密度(P〈0.05)。结论:AIS患者上、下终椎和顶椎椎体生长板凸、凹侧软骨细胞存在不同的生物活性和细胞动力学,这可能是力学条件改变后的一种继发性改变,但其可能在AIS的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2.
儿童股骨干骨折临床常见,目前国内外治疗方法多种多样,每种方法都存在着各自的优缺点。笔者自2000年6月~2006年6月,采用闭合复位经皮髓内穿针固定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共103例,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03例,男65例,女38例;年龄3~14岁。车祸伤45例  相似文献   
103.
104.
小儿生长性痛是目前原因还不明的,发生在小儿生长最旺盛期之前的一种肢体疼痛症。这种病症在临床上并非少见,患儿往往以肢体疼痛而来医院就诊,但是临床医生做肢体检查时又无明显的阳性体征,做有关方面的化验检查及其它的辅助检查,结果基本上均在正常范围内。Apler在Bristol学校的儿童中发现有二十五分之一的学童有这样的疼痛。Ster和Nielsen(1972年)研究了2178名年龄在6岁至19岁的学生,发现“生长性痛”的顶峰年龄是11岁,在这个年龄中大约20%男孩子和30%女孩子诉述此症。其总的发病率男孩是12.5%,女孩是18.4%。在国内也有不少关于这方面的报道,但是从临床及祖国医学这个角度进行研究的报道还不多见。  相似文献   
105.
脊柱后路手术并发脊膜损伤的发生率文献报道低至1%.也有高达14%的报道。一般脊膜损伤后脑脊液漏量较少时常可自愈。如果脑脊液持续外漏,则易引起脑脊髓膜炎。如脑脊液渗出后形成积液腔隙,可形成假性脊膜膨出Ⅲ。腰椎术后假性脊膜膨出的发生率约为0.19%~2%,但引起巨大假性脊膜膨出的病例很少,合并化脓性脑脊髓膜炎时处理尤为棘手,目前国内尚无该方面报道。  相似文献   
106.
目的 使用指南研究与评价工具Ⅱ(AGREEⅡ)评价儿童青少年维生素D(VD)临床实践指南(VD指南),反映目前儿童青少年补充VD的基本共识和存在的争议.方法 制定VD指南的纳入标准和检索策略,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美国国立指南文库(NGC)、指南国际网络(G-I-N)等相关指南数据库,按纳入标准纳入有关儿童青少年VD指南,提取和描述VD指南AGREEⅡ评价信息,使用AGREEⅡ评价纳入指南质量,使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进行评价员间一致性检验.分析比较不同VD指南推荐内容的共识和差异.结果 共纳入9篇VD指南,分别来自美国、中国、加拿大、法国、波兰和澳大利亚/新西兰.发表年度从2006至2012年.3篇为循证指南,其中2篇采用GRADE证据分级系统,1篇采用AHRQ证据分级系统;其余6篇为非循证指南.①指南质量经AGREEⅡ评分显示:6大领域的评分中,范围和目的 、清晰性和应用性的总体平均得分均〉50%,指南制定的参与人员、制定的严谨性和编辑的独立性有待加强(平均得分分别为48%、42%和28%);循证指南在指南的参与人员、制定的严谨性、编辑的独立性方面优于非循证指南.②总体归纳不同VD指南之间在推荐内容上有5个方面的主要差异.VD预防建议:各指南基本认同的是0~1岁婴儿400 IU·d-1的VD缺乏预防量是安全的;VD治疗建议:美国(ES)指南推荐2 000 IU·d-1(1~18岁),维持6周;阳光照射:美国和澳大利亚/新西兰的指南持不同推荐意见;VD2或VD3:不同指南推荐意见不同;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各指南基本认同25OHD水平〈30 nmol·L-1时,佝偻病的患病率增加;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各指南推荐这一人群要注意及时补充VD,或维持适宜的25OHD水平.结论 ①纳入VD指南整体质量仍有待提高.循证指南质量在指南的参与人员、制定的严谨性、编辑独立性方面优于非循证指南.②纳入VD指南推荐内容虽有一定的差异,但对于0~18岁人群400 IU·d-1的VD缺乏预防量被认为是安全的剂量.③中国VD指南推荐内容参考了国外高质量的指南,改编和制定国内高质量的指南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07.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0月—2011年3月进行PCI治疗的475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其中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200例,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6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215例。分析所有患者冠状动脉的靶血管特点、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形术(PTCA)成功率为97.5%,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成功率为95.6%,其中A、B、C型病变成功率分别为100%、100%、93.6%。慢性完全闭塞病变血管34支成功率61.8%,严重并发症0.6%。结论 PTCA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的成功率均达到95%以上,因此PCI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8.
目的 评估女性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支具治疗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 2003年7月至2009年7月,完成支具治疗或因侧凸进展而行手术治疗的女性AIS患者142例,初诊时平均年龄为(13.1±1.5)岁,平均主弯Cobb角29.6°±5.4°,平均Risser征为(2.0±1.5)级.定义侧凸畸形进展为末次随访Cobb角大于初诊6°以上或治疗期间建议行矫形手术(Cobb 角>45°),其余为非进展.根据侧凸进展或需手术治疗的比率来评估支具治疗效果.运用卡方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支具治疗效果的因素.结果 平均支具治疗时间为(2.5±1.0)年.按照侧凸进展的定义,进展组为27例(19%),非进展组115例(81%);手术组病例18例(13%),因支具治疗而避免手术病例124例(87%).卡方检验发现侧凸进展组和手术组中以初诊年龄10.0~12.9岁、月经初潮未至、Risser征0~1级、初诊Cobb角>30°以及胸弯型居多.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月经初潮未至(P=0.000)和胸弯型(P=0.012)是支具治疗后侧凸进展的独立预测因素,而初诊Cobb角>30°(P=0.022)是支具治疗期间因侧凸进展而需手术治疗的另一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支具治疗可有效控制多数AIS患者的侧凸进展,而生长发育状态、侧凸严重程度和侧凸类型是影响支具疗效的重要因素.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outcomes of bracing treatment for girls with 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 (AIS), and to investigate the predictive factors of the protocol. Methods This study included 142 girls with AIS who finished standardized bracing treatment from July 2003 to July 2009. These patients had a mean age of 13.1±1.5 years, a mean main curve of 29.6°±5.4°, and a mean Risser grade of 2.0±1.5 before bracing treatment. Curve progression was defined that Cobb angle was greater than 6° compared to bracing initiation or was aggravated to more than 45° (indicative for surgery). The outcomes of bracing treatment were assessed based on the ratio of curves of progression or indicative for surgery. Chi-square and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es were performed to investigate the predictive factors of bracing treatment. Results The duration of bracing treatment averaged 2.5±1.0 years. Twenty-seven girls with curve progression (19%)and 115 girls (81%) with non-progression were found. Final curve which was greater than 45° was found in 18 girls (13%) who need a correction surgery, the remaining 124 girls (87%) had completed bracing treatment and avoided surgery. Chi-square analyses revealed that curve progression were more common in younger girls with lower Risser grade, with initial larger Cobb angle and with a main thoracic curve pattern.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es found that premenarchal status and a main thoracic curve pattern were th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of curve progression despite bracing. While initial Cobb angle which was greater than 30° was the additional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of progression requiring surgery. Conclusion Bracing treatment could effectively prevent curve progression in most girls with AIS. The degree of growth maturity, the pattern and grade of curve are the influencing factor for bracing treatment.  相似文献   
109.
血浆置换治疗极重型格林-巴利综合征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对极重型格林-巴利综合征的治疗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以来我院重症医学科极收治的重型格林-巴利综合征23例临床资料,并将其分成两组:其中2003年1月~2009年4月治疗的18例为大剂量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组(IVIG),2009年5月~2010年6月治疗的5例为血浆置换组(PE)。比较观察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肌力改善Ⅰ级平均时间、临床干预距离发病平均时间以及气管切开构成比例等指标。结果 PE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肌力改善Ⅰ级平均时间、ICU住院时间及总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IVIG组,组间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气管切开构成比PE组低于IVIG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1),而两组间临床干预距离发病平均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4)。结论血浆置换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起效快,它能缩短格林-巴利综合征严重症状持续期,缩短其病程,疗效优于静脉大剂量输注免疫球蛋白,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10.
肝性胸水最早于1937年由CHristian报道,1938年Morrow较详细地描述了其特征,把肝硬化过程中失代偿期出现的胸腔积液命名为肝性胸水,是肝硬化较少见的并发症。肝性胸水发生率约为0.4%~30.3%,部位以右侧多见,双侧次之,左侧较少见,为现代临床难治性病症之一。为了进一步探讨本病的临床特点,驻马店市中心医院对46例肝硬化肝性胸水进行总结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