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11篇
神经病学   10篇
外科学   36篇
综合类   36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探讨腔镜大隐静脉采集法(endoscopic vein harvesting,EVH)对糖尿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恢复和桥血管再狭窄的影响。方法采用非随机临床对照研究的方法,纳入2010年12月至2012年2月华西医院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合并2型糖尿病的患者,按所采用的静脉桥血管采集方式,将患者分为腔镜大隐静脉采集法(EVH)组和开放大隐静脉采集法(CVH)组,评价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情况。随访期间采用介入或CT冠状动脉造影评价桥血管再狭窄情况。结果共纳入51例患者,其中EVH组24例,CVH组27例。两组患者年龄、体重、基础病变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中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67.2±9.8)min vs.(68.3±14.5)min,P>0.05;(62.4±11.3)min vs.(65.2±10.3)min,P>0.05]。两组患者术后主要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CVH比较,EVH能显著缩短桥血管采集时间[(35.6±6.4)minvs.(45.2±11.4)min,P<0.05],降低腿部切口延迟愈合发生率[0.0%(0/24)vs.18.5%(5/27),P<0.05]。CVH组随访9.1个月,EVH组随访9.4个月。随访期间两组并发症(胸痛、大隐静脉再狭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合并糖尿病行CABG的患者,EVH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快速的桥血管采集方法。  相似文献   
42.
目的:探讨脑电偶极子定位法在顽固性癫痫手术治疗中的作用.方法:24例顽固性癫痫患者术前行脑电偶极子定位,术中应用皮层和深部电极验证致癫灶位置,于显微镜下进行致痫灶切除.其中前颢叶切除加海马、杏仁核切除6例,单纯病灶切除3例,病灶切除加皮层低功率热灼3例,前颞叶切除加海马、杏仁核切除术及皮层低功率热灼10例,功能性大脑半球切除1例,皮层广泛低功率热灼术1例,术后随访4个月至2年以上.结果:术中验证癫痫灶位置与术前定位一致20例,3例术前定位癫痫灶范围较术中所测皮层范围大,1例术前定位为双侧颞叶,术中切除一侧致癫痫灶后对侧癫痫波消失.术后所有病例均行随访,治愈率为58.3%,总有效率为87.5%,无手术死亡及偏瘫等严重并发症.结论:脑电偶极子定位与皮层及深部电极定位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是一种较好的无创致癫痫灶定位方法.  相似文献   
43.
普理灵疝装置在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普理灵疝装置(PHS)在腹股沟疝修补术中应用的解剖学基础,使用特点以及手术中应注意的问题。方法:对52例使用普理灵疝装置行无张力修补术的腹股沟疝病人进行分析。结果:手术时间为25-70min ,术后需时使用止痛剂者6例,阴囊轻度肿胀者2例,术后无切口感染及血肿发生,平均住院时间为4.5d,随访无复发及腹股沟区明显异物感。结论:此装置能满足修补和加强耻骨肌孔区域的解剖学要求尤适用于巨大疝,复发疝,复合疝和老年疝的修补尤为适用。术中腹膜前间隙内下层片的充分展平,到位,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4.
目的:评价腹腔镜下双插管碘化油乳化三氧化二砷动静脉栓塞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临床效果。方法:30例中晚期肝癌患者采用腹腔镜下肝动脉门静脉插管置入化疗泵,术中及术后行碘化油乳化三氧化二砷栓塞化疗,每次相隔4~6周,并进行临床观察。结果:手术全部成功,9例治疗后二期手术治疗,1例失访。20例中无完全缓解(CR)病例,部分缓解(PR)11例,无效(NC)6例,恶化(PD)3例,客观有效率(CR+PR)为55.0%。平均生存期为7个月,最长为24个月,最短为0.5个月。治疗后患者生活质量均明显改善,Karnofsky评价生活质量改善8例(40.0%),稳定9例(45.0%),下降3例(15.0%)。全组甲胎蛋白阳性的27例患者中,9例明显降低,12例无明显变化,6例明显升高。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较轻。结论:腹腔镜下肝动脉门静脉碘化油乳化三氧化二砷栓塞化疗为中晚期肝癌提供了一种较好的联合治疗手段,但其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5.
【摘要】目的通过检测垂体腺瘤中六氧-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的表达,了解MGMT在不同类型垂体腺瘤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方法收集2011年10月至2012年8月在我院经病理证实的垂体腺瘤患者。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肿瘤组织中MGMT的表达,并分析其在不同类型、不同功能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差异。结果共138名患者纳入本项研究,其中大部分病变为无功能瘤(71%)和垂体大腺或巨大腺瘤(92.8%);43例(31.2%)病变为侵袭性垂体腺瘤,12例为复发性垂体腺瘤(8.7%)。79例病变判断为MGMT低表达,其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垂体腺瘤的大小、是否复发或侵袭生长无明显相关。MGMT在泌乳素瘤中低表达率明显高于无功能瘤组(P=0.025)和生长激素瘤组(P=0.043)。结论 MGMT的表达与垂体腺瘤侵袭性、有无复发无明显相关;其在泌乳素瘤中的低表达率明显高于其它类型垂体腺瘤,提示替莫唑胺可能是难治性泌乳素瘤的另一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6.
目的:评价复方甘露醇注射液治疗颅内高压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50例颅内高压症病人,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分为复方甘露醇注射液治疗组(A组)25例(n=25)、20%甘露醇注射液治疗组(B组)25例(n=25)。分别静脉给予等量复方甘露醇或20%甘露酵,治疗时间持续1周,均需进行治疗前、后颅内压测定,每天临床症状观察,每天血糖、电解质、肾功能测定。结果:A、B两组平均颅内压下降率分别为39%±3.56%,40%±2.56%,两组用药前后比较颅内压降低均有统计学意义,而颅内压下降率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A组临床综合症状疗效有效率为88.0%,B组为92.0%;电解质紊乱A组为8%,B组为44%,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实验室检查项目(血糖、肾功能)改变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复方甘露醇注射液和临床广泛使用的甘露醇注射液治疗颅内高压疗效相似无差异,复方甘露醇注射液更有效的保护内环境稳定,是一个安全有效的治疗颅内高压症的良药。  相似文献   
47.
目的 对比研究TEP 术中应用三维立体补片和平面补片,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的152 例腹股沟疝TEP 术患者,随机分为三维立体补片组与平面补片组,评价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总住院费用两组患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恢复正常活动时间以及血肿、血清肿、尿潴留、术后6 周疼痛的发生率两组患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肠梗阻、术后6 周疼痛、肠道损伤、切口感染和腹股沟疝复发的发生率均为0.结论 TEP 术相比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疼痛轻、康复快、术后复发率低等优点;而应用三维立体补片能较好地弥补平面补片在临床实践中的缺陷.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维生素C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影响。方法:将40例无凝血功能障碍的SAP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和维生素C组,维生素C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维生素,于500ml 5%葡萄糖溶液稀释后静滴,1次/次,连用7天。常规治疗组每日补充人体正常需要量1g维生素C。另取20名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第7天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但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升高(P<0.01);治疗7天后,维生素C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下降,与常规治疗组患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SAP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维生素C能显著降低血浆D-二聚体水平,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对SAP可能具有辅助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49.
目的 探讨右半结肠癌行腹腔镜完整系膜切除(LCME)的外科平面构成和手术路径,并评估其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顺德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行LCME的44例右半结肠癌病人临床资料,术中观察右半结肠癌LCME外科平面位置、构成和毗邻关系,总结手术路径,分析手术安全性及可行性。结果 44例病人均未发生肠系膜上静脉、十二指肠、输尿管、生殖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术中出血量(73.0±32.3)mL,手术时间(200.0±33.3)min,清扫淋巴结(22.0±9.7)枚,术后首次排气时间(74.0±19.9)h,术后住院时间(10.0±2.2)d;术后无吻合口漏、腹腔脓肿发生。随访6~4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4个月,仅2例术后出现远处转移。结论 按照基于3个外科平面(即升结肠系膜后叶-肾前筋膜间隙、升结肠系膜后叶-胰头十二指肠筋膜前叶间隙、右半横结肠系膜后叶-右侧胃背系膜间隙)的手术路径进行右半结肠癌LCME,可安全有效地达到根治效果。  相似文献   
50.
三尖瓣反流(TR)是常见的心脏瓣膜病变。根据发病机制,TR可分为原发性(器质性)和继发性(功能性)反流,其中功能性TR占比超过90%。重度TR患者预后差,药物治疗效果差,外科手术(瓣环成形)是主要治疗手段。目前,经导管三尖瓣缘对缘修复术(T-TEER)已成为TR经导管治疗的重要方案,为广大无法接受外科手术或手术高风险的TR患者提供了微创治疗方式。T-TEER通过夹闭瓣叶进而降低反流程度,目前处于早期研发探索和临床验证阶段,主要用于功能性TR。T-TEER相关器械也取得了明显的进步(TriClip,PASCAL),我国独立研发的T-TEER器械也正在进行临床试验(DragonFly-TTM,SQ-Kyrin-TTM,NeoBlazarTM)。本文对T-TEER的应用现状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