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2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23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16篇
临床医学   47篇
内科学   27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2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41篇
综合类   108篇
预防医学   38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33篇
  1篇
中国医学   24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探讨儿童足甲襞微循环(FNM)综合定量分析方法.方法将儿童FNM分为19项指标,根据各项指标在临床疾病中表现的病理生理意义和影响因素大小,确定每项指标的权值,再根据每项指标变化的不同程度给出相应的分值.根据加权积分法,分别计算出形态指标、流态指标、襻周状态指标积分值和总积分值.结果及结论应用加权积分法可对儿童FNM的状态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的效果尚需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不断总结和验证.  相似文献   
62.
锚定聚醚醚酮融合器结合纳米人工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聚醚醚酮聚合物在体内外实验表明,它与人体组织有良好的相容性,最接近骨的弹性模量,并具有良好的塑性和硬度,是最佳的椎间融合器材料。 目的:评价锚定聚醚醚酮椎间融合器结合纳米人工骨在脊髓型颈椎病前路间盘切除后椎体间融合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05/2009-09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收治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17例,男12例,女5例;年龄55(42~67)岁。均采用前路间盘切除后锚定聚醚醚酮融合器结合纳米人工骨椎间融合治疗。JOA评分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术前、术后3个月X射线检查测量椎间高度,侧位像过伸过曲位观察融合情况。 结果与结论:术后17例患者症状均有所改善,在术后的几天内,患者的下肢肌力增加,术后肢体的灵活性较术前改善。术后3个月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手术节段稳定,椎间高度恢复满意。无并发症发生,所有病例经X射线证实均达到牢固融合。结果说明锚定聚醚醚酮融合器可以使颈椎手术节段获得即刻稳定,锚定聚醚醚酮融合器结合纳米人工骨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 融合效果确定, 并发症较低,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一种良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63.
目的:探讨尿道下段部分切除加尿道移位成形术(TUPU)在外阴癌手术治疗中的可行性及近期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12月至2016年12月,对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等7家医院收治的26例外阴癌Ⅱ期累及尿道的患者施行了腹腔镜下腹股沟淋巴结切除+改良广泛外阴切除+TUPU,总结TUPU术式的手术方法、手术效果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26例患者均成功实施了手术,其中TUPU平均手术时间26.1±3.2分钟(20~33分钟),平均出血量10.3±2.5 ml(8~20 ml),平均术后留置尿管时间11.8±2.3天(10~21天),平均随访3年4月。术中、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1例术后2周出现尿路感染,经抗感染、调控血糖治疗后痊愈;1例术后2周拔除尿管后发生尿潴留症状,重新留置导尿管并同时辅以针灸治疗至术后3周,拔除尿管后尿潴留症状消失;1例术后拔除尿管后出现排尿疼痛,给予抗感染、碱化尿液、适当止痛药物的应用,3天后症状消失。26例中有2例(7.7%)复发,其中1例术后6个月尿道口周围复发;有1例术后9个月外阴切口部位复发。对这2例术后复发患者施行了局部放射治疗后病灶消失,其余24例(92.3%)未发现全身转移及局部病灶复发。结论:腹腔镜下腹股沟淋巴结切除+改良广泛外阴切除+TUPU对外阴癌Ⅱ期尿道口周围受累患者手术治疗是可行的、有效的、安全的,术后患者可正常排尿,是特殊类型外阴癌手术治疗中的一种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64.
连体婴儿是是由单独的一个受精卵分裂而成.连体婴儿的种类千差万别,连体婴儿连接的方式以胸腹部最为多见,约占70%,臀部相连约占18%,坐骨连体占6%,头颅连体占2%,其他各种连体约占4%.  相似文献   
65.
目的 基于对肝细胞癌(HCC)手术标本胆固醇代谢组学测序,筛选对HCC肿瘤进展状态与临床预后具有提示价值的代谢标志物。方法 收集2020年2月1日至2020年3月31日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因确诊HCC行肝切除手术病例46例,通过液相色谱-质谱仪分析技术(LC-MS)对肝癌组织与癌旁组织进行胆固醇代谢组学底物检测分析,以两个部位的差异性胆固醇代谢底物浓度作为分组变量,以胆固醇酯ChE(32∶5)在肝癌组织与癌旁组织的含量差异将患者分为高胆固醇组(n=25)和低胆固醇组(n=21)。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胆固醇酯ChE(32∶5)对HCC肿瘤患者复发风险及总体生存的预后价值。结果 共计12个胆固醇酯类代谢物[ChE(36∶6)、ChE(26∶1)、ChE(32∶5)、ChE(24∶0)、ChE(24∶1)、ChE(26∶2)、ChE(36∶3)、ChE(34∶5)、ChE(26∶3)、ChE(22∶0)、ChE(30∶4)、ChE(28∶5)]在肝癌组织中显著上调,其中胆固醇酯ChE(32∶5)在低分化与存在微血管侵犯(MVI)的肝癌组织中均显著上调。生存分析提示与低胆固醇组...  相似文献   
66.
1 致癌因素[1]1.1 经动物实验和流行病学调查证实对人有确切致癌作用 ,已肯定的致癌物 多环芳烃中的苯并 (α)芘 ;烷化剂的氯甲甲醚和芥子气 ;芳香胺中的 4 -氨基联苯、联苯胺和β-萘胺 ;异丙基油、苯、氯乙稀等有机化合物 ;无机化合物中的砷、铬、镍、石棉等 ;氡、镭、钍等放射性因素 ,X射线、紫外线等。1.2 对实验动物有致癌作用 ,对人致癌可能性大 ,但未被流行病学调查证实的能致癌物 有镉、铍、氧化铁、多氯联苯等。1.3 经动物实验有致癌性 ,但对人致癌性还不肯定的潜在致癌物 有钴、锌、铅、汞和四氯化碳等。2 职业性肿癌的特…  相似文献   
67.
目的 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GF)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后远期智能的影响。方法 建立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分别给予NGF0.01mg/10g(小剂量组)和0.03mg/10g(大剂量组)腹腔注射,有用迷宫实验观察大鼠远期学习记忆能力的改变,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测定单胺类递质的改变。结果 NGF组(小剂量组、大剂量组)学习记忆功能明显好于对照组,表现在达标所需反映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正确率却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小剂量NGF组与大剂量NGF组相比上述指标的改变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NGF组去甲肾上腺素(NE)、高香草酸(HVA)、5-羟色胺(5-HT)等单胺类递质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NGF组脑部改变不明显,仅见轻微的脑皮层萎缩;对照组大鼠脑部可见皮层萎缩、液化及空洞形成,病理组织学可见筛状软化灶形成,胶质结节和钙化灶的形成等。结论 NGF可预防和治疗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病所致的智能障碍,还可以减轻HIBD时单胺类神经递质的代谢紊乱而促进其智能障碍的恢复。  相似文献   
68.
为了解为同年龄期小鼠表皮Langerhans细胞(LC)的密度及结构,本实验将LACA小鼠分为不同年龄组。光镜下观察ATP酶染色后小鼠后肢跖部表皮LC结构及密度,可见从新生鼠至28周龄鼠LC数目逐渐增多,胎鼠及老龄鼠LC少。电镜下3、8、28周龄鼠LC胞质内细胞器发达,Birbeck颗粒多,细胞核不规则;而胎鼠、新生鼠LC较幼稚,细胞器不发达,老年鼠LC线粒体嵴少。  相似文献   
69.
关于同种肾移植排斥反应的类型,一般都采用 Porter 的分类。分为以下四种类型:1.由于红血球型不适合及前致敏,术后发生急性、即刻的排斥反应,特点是红细胞的淤塞以及小球毛细血管丛形成血栓。  相似文献   
70.
黎宗保  吴国平  裴翔  林军平  朱洪 《临床荟萃》2008,23(21):1554-1555
2型糖尿病(T2DM)发生大血管病变的危险性较正常人高约3倍,其中有50%~75%的患者死于心血管并发症[1],大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因此,探讨T2DM大血管病变的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其中,有研究提示,炎症在T2DM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AS)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